張紅生 郭 青 周巧民
在毛、絨細度及針織品含量檢測的過程中,委托方往往提出一些委托要求,如檢測項目的時限要求和針織品不允許破壞性檢測的要求,根據委托方需求,本著對檢測結果和用戶負責的精神,探討偏離標準的檢測方法,并加以論述。
1毛、絨纖維細度檢測的偏離
按GB 10685—1989《羊毛纖維直徑試驗方法 投影顯微鏡法》規(guī)定,試樣在檢測前要經過預調濕,即在50℃烘箱內烘至少0.5?h,并隨后將預調濕處理后的試樣進行調濕,一般情況下是在標準狀態(tài)下,即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放置一定時間,約24?h后間隔2h稱重,當兩次重量的增量不超過后一次重量的25%時,即認為試樣達到吸濕平衡。
吸濕平衡是為了防止毛、絨纖維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對直徑產生的影響,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了滿足委托方快速檢出結果的要求,嘗試偏離標準進行檢測。偏離標準就是采用非標準方法進行檢測,這種偏離可以是完全偏離,也可以是部分偏離。CNAS要求在采用非標準方法進行檢測時,需與委托方協(xié)商并確認。本方法就是采用部分偏離的檢測,并通過比對試驗加以論證。因為毛、絨纖維類在細度的檢測上屬于一類,都采用同一個檢測方法標準,故采用(21.0±0.5)μm和(35.5±0.5)μm標準毛條為測試樣本。為了避免儀器或人為誤差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采用同人同機的比對方法。
方法1:按GB?10685—1989對樣品進行預調濕和調濕后檢測。
方法2:取消預調濕和調濕直接檢測細度。
把方法1和方法2的檢測樣本視為平行樣加以判斷,檢測結果見表1、表2。
分析:從比對結果看,(21.0±0.5)μm和(35.5±0.5)μm兩種規(guī)格的毛條經過預調濕和調濕處理的試樣,測出細度分別為21.33μm和35.89μm。沒有經過預調濕和調濕處理的試樣,測出細度分別是20.74 μm和35.56μm。引用測試有效性的判定原則,平行樣兩者的測定結果差異小于二者平均值的3%時,有效。
判斷:21.33-20.74=0.59<21.04×3%=0.63,則結果有效;
35.89-35.56=0.33<35.72×3%=1.07,則結果有效。
上述結果說明,經過調濕和預調濕的試樣雖然細度比沒有經過調濕、預調濕的試樣粗,但兩者誤差還是在正規(guī)測試條件下的平行樣范圍內,說明方法1和方法2的差別不大,所以在委托方對檢測有時限要求時,可以取消調濕和預調濕,偏離標準進行檢測。
2針織品含量檢測的偏離
GB/T?16988—1997《特種動物纖維與綿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測定》中規(guī)定了綿羊毛與羊絨、兔毛、駝絨、牦牛絨、馬海毛等特種動物纖維混紡時含量的測定。對于散纖維或紗線組成的試樣只要按標準操作即可,對于針織物試樣,由于產品價格較高,按標準檢測時實施破壞性試驗要破壞成衣,企業(yè)對實驗室提出的要求是:能不能不破壞成衣實施檢驗。
針對企業(yè)提出的問題,實驗室進行了分析,認為只要原料混合均勻,紗線紡出條干均勻,不破壞成衣檢測應該成立。
比對試驗采用羊絨與綿羊毛混紡的針織產品為試樣,采用標準規(guī)定的方法和偏離標準的檢測方法進行比對試驗。同樣采用 同人同機的比對方法。
方法1:按GB/T?16988—1997將成衣拆成紗線,截取20㎝長紗至少150根,然后將紗線從中部剪斷取樣測試。
方法2:不破壞成衣,從針織品夾縫取微量纖維混合均勻后測試。
把方法1和方法2的檢測樣本視為平行樣加以判斷,檢測結果見表3、表4。
由表3、表4可見,方法1檢出結果是羊絨73.6%,羊毛26.4%,方法2檢出的結果是羊絨73.3%,羊毛26.7%。把兩種方法的檢測結果作為平行樣,平行樣兩次檢測結果的差異小于二者平均值的3%時,有效。
判斷:羊絨 73.6-73.3=0.3<73.45×3%=2.2,則結果有效;
羊毛 26.7-26.4=0.3<26.55×3%=0.8,則結果有效。
由方法1和方法2測試結果看出,兩種方法檢測結果差異小于其平均值3%,因此,在委托方提出不破壞成衣時,可以偏離標準,采用方法2進行檢測。
3結論
1)在檢測毛、絨等纖維細度時,如果委托方有時限要求,為了滿足委托方需要,可以偏離標準不進行調濕和預調濕處理,直接進行檢測。
2)在檢測綿羊毛與特種動物混紡的針紡織品含量時,如果委托方提出不破壞樣品的檢測要求,出于對成衣價格較高,為委托方著想的角度考慮,可以偏離標準,從成衣接縫處取樣進行檢驗。
(作者單位:張紅生,內蒙古產品質量檢驗所;郭青、周巧民,內蒙古纖維檢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