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再望
冬夜,大霧彌天,寒意襲人,我輾轉難眠,起身從書柜取出一本書,深紅色的布面封皮上沒有字,書脊上印著“馬列主義五大名著匯編”。翻開封里,淺黃色的畫面有兩支點燃的蠟燭,在漫漫長夜發(fā)出溫暖的光芒。再翻開首頁,上端有兩行工整的毛筆字,寫著“贈李井泉同志毛澤東”。
這本書是1948年華北新華書店出版的,收存了《共產黨宣言》《論共產主義左派幼稚病》等著作,從戰(zhàn)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父親一直珍藏身邊。1966年2月,不知父親出于何種考慮,將這本書拿出來,讓子女們傳閱。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風暴中,書被清華大學“造反派”抄走。1973年,父親恢復組織生活,經一再追索,學校將書歸還了他。1977年春我入黨后,父親十分高興,鄭重地將此書交給我,要我認真學習,好好保存。父親已去世20年,隨著歲月流逝,他的名字淡出人們的記憶。每當我看到這本書,就想起他,他一生追求理想,獻身革命,歷經坎坷艱辛,信念卻終不泯滅,一如冬夜的紅燭。
農民的兒子
1909年11月1日,父親出生在江西省臨川縣唱凱鎮(zhèn)倉下村,祖父是一位鄉(xiāng)村知識分子,土改時李家被定為中農。家鄉(xiāng)的老屋至今完在,青色的瓦,灰色的磚墻,屋檐下的橫梁上有一個用墨汁寫著的“春”字。燕子年年飛來這里筑巢,至今不息。屋前有一個大水塘,水源豐足,水色清亮,父親從小就在這口水塘沖涼沐浴。
村里許多人家都姓李,取名講究輩份。父親屬泉字輩,取名井泉。村里還有金泉、思泉、涌泉、巖泉等,“文化大革命”中我回鄉(xiāng)務農時,稱呼他們“叔叔”。他們說起我父親,就像說起自家人,稱道他從小愛念書,懂道理,敬長輩,做事勤快。
1960年,父親回過一次家鄉(xiāng),看到農村的孩子們上學要走很遠的路,就請求當地政府建了一所村小,周邊村子的孩童也可就近來讀書。學校建成后,深得村民們稱贊。
倉下村附近有條河,河對岸有糧站,一條路通往多個鄉(xiāng)鎮(zhèn)。百年前河上有座石橋,被洪水沖塌后,一直沒有重建,行人過往靠船擺渡,汛期一來,渡船經常停渡,村民們出行和過河交售糧食甚難。1974年,父親再度回鄉(xiāng),鄉(xiāng)親們反映修橋愿望,他深為牽掛,當即建議地方政府修橋。橋完工后,可通汽車,方便行人,有利商貿,甚得民心。當地百姓取名為“萬年橋”,并在橋頭立碑一座,鑿文銘記。
父親對家鄉(xiāng)父老關懷備至,卻從不厚待自己的親屬。他的弟弟被國民黨抓捕,去世后留下子女二人,新中國成立后,父親把他們接到成都念書,讀完中學后,侄子在成都一家工廠當工人,侄女回到唱凱鎮(zhèn)當供銷社售貨員。父親的弟媳婦一直是農民,住在倉下村,父親的三個姐妹,也一直在鄉(xiāng)下務農?!拔幕蟾锩敝校液兔妹么笕?、二蓉回鄉(xiāng)插隊,常到姑姑家走親戚。姑姑養(yǎng)雞種菜,紡紗織布,十分勤勞,再苦再累都毫無抱怨,對我們兄妹則關懷備至。
1928年,父親所在的紅四軍第二十五師在廣東大埔縣展開游擊戰(zhàn),被敵人追剿,父親與部隊失散,躲進深山老林,幸遇農民黃書聲相救,把他藏起來,每天給他送飯送水。此后他在大埔、梅縣一帶領導地下斗爭,直至重返部隊。解放后,父親一直掛念著黃書聲,委托廣東省委多方尋找,終于找到了黃氏一家人。1960年,我隨父親去廣州,見到了這位樸實敦厚、笑容靦腆的恩人。握著他粗糙的雙手,我深深感動,因為他沒有向父親提任何要求,只是同桌吃了一頓飯,就回鄉(xiāng)下去了。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數次抄家,我保存的家庭照片被燒被毀,幾乎蕩然無存,可是父親和這位廣東農民的合影照,卻奇跡般地保留下來,留給我珍貴的記憶。
三年自然災害,讓所有中國人都意識到“溫飽”二字的深切含義。面對買棉布要憑布票的困境,身為四川省委書記的父親,決定在四川農村推廣種棉花。四川盆地氣候潮濕,雨水多,日照少,適合種棉嗎?許多人心中有疑慮。但是父親一心一意要種棉花,首先就從他住的院子動土。幾乎在一夜間,省委書記的大院里所有花草被拔除,種上了棉苗。父親請來了簡陽縣農村的種棉高手張泗洲,讓他指點如何施肥澆水,修剪枝葉。這位農民成了我們家的座上客,大院里負責執(zhí)勤的解放軍戰(zhàn)士則成了他的得力幫手。
父親對種棉花到了癡迷的程度,天不亮他就起床,到棉田里轉悠,看這看那,晚上他也不停息,拿著手電去看花蕾。一遇刮風下雨,花蕾或棉桃受損,他就臉色陰沉,我們只好躲遠一點,否則他會朝我們發(fā)脾氣。
那一年,我讀書的中學也響應省委號召,開始種棉,足球場邊的空地全都變成了棉田。父親得知后,非要我抱兩盆棉苗送到學校去,說是推廣新品種,我不太情愿,他就發(fā)火了,說我不愛勞動,思想有問題,叫人通知學校,不許我參加五四青年節(jié)入團宣誓,我的宣誓只好延期到六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父親帶頭種棉花,終于收獲了成果。四川地區(qū)不能種棉的禁忌被打破。直至今日,四川還有一定規(guī)模的棉花生產,簡陽縣所在的資陽市是全省棉花主產地之一,每年棉花產量為3.5萬噸。
1969年知青下放農村,我去了父親的家鄉(xiāng),那里是棉花產地,我才體會到種棉的樂趣,遠勝過種水稻。采摘棉花的季節(jié),天空總是湛藍湛藍的,陽光和煦,清風送爽,穿行在棉田里,真是大自然里的一種享受。父親少年時候也采摘過棉花,我想也一樣是快樂的。
“文化大革命”中,父親身陷牢獄,卻依然關心農村問題,掛念農民的生活。1972年,我們通過多次申請得到“上面批準”,從江西去北京看望父親。當時他被“特護”,關押在北京政法干校的秘密監(jiān)獄。見面的地點被安排在西郊八里莊一個軍營,他每次坐車去,路上都要被蒙住眼睛。由于他被長期單獨關押,沒人說話,加之腦血管硬化,記憶力衰退,第一次見面時,他不認得我們幾兄妹,完全忘記了我們的名字,講話的能力也嚴重退化,半天講不出一句話。后來見面次數多了,情況才有所好轉。
他聽說我和妹妹在江西農村務農,就要我們作農村調查,并開了一張很詳細的單子,想要了解解放前和新中國成立后唱凱鎮(zhèn)、倉下村各方面情況。我寫了一份《江西農村考察報告》給他,報告中對農村受“左”的干擾、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作了如實講述。父親看了后很不滿意,給我回了一封長信,用鉛筆寫在活頁紙上,足有7頁紙。這是我一生中,父親第一次給我寫信,也是唯一一次。他在信中對我反映的許多問題表示不解,因為他被關押多年,對外面的情況一無所知。在信中,他批評我的思想方法不對,“很危險”。我理解,他是擔心我“因言獲罪”,遭到與我二哥明清(被造反派拷打致死)同樣的不幸。
1973年父親被“解放”,重新?lián)蔚谒膶萌珖舜蟾蔽瘑T長后,到過不少地方的農村作調查。他曾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的問題給黨中央寫過一個報告。1978年,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發(fā)言,認為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要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
顧全大局,調糧出川
父親前半生從軍,出生入死,解放后從政,歷任四川
省委第一書記、西南局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qū)第一政委、三線建設委員會主任、第三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抓農村工作有成績也有教訓,對于錯誤,他總是坦然承認,對于并非他個人的過錯,比如四川調糧問題,他勇于承擔責任,從不推諉?!拔幕蟾锩敝?,他被迫寫了很多檢討。20世紀90年代,為了給李井泉寫傳,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兩位同志曾查閱過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李所寫的所有檢討材料,看到的都是他做自我批評和檢查,極少對別人檢舉揭發(fā)和指責,更沒有人云亦云的夸大言辭。這兩位黨史工作者感慨地說,從李井泉的檢討材料可以看到他的黨性和做人的原則。在那個動亂年代,這非常不容易。
四川是中國的農業(yè)大省。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地。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四川調出147億斤糧食支援全國,確保了京、津、滬大城市乃至全國許多地方的糧食供應。在那個特殊年代,四川人民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
多年來,對于四川調糧過多、餓死人的問題,有種種說法,批評的矛頭集中指向四川當時的主要負責人李井泉。
關于調糧的問題,是中央做的決定。當時京、津、滬三地糧庫告急,國家糧食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北京、天津只有4天存糧,上海只有兩天存糧,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其他物資運輸讓路,幾個大城市出了問題,影響是很不好的。”京滬一旦斷糧,后果不堪設想,四川雖然有糧,大量調出,后果也很嚴重。經過權衡,中央決定要四川做出局部犧牲?;鸺泵罱舆B不斷,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都打來電話,要求四川省委堅決執(zhí)行中央決定。這些電話的原始記錄都保存至今。
1999年10月,原四川省委書記、后任省委顧問委員會主任的許夢俠對我說,省委書記會議上傳達中央決定時,井泉同志落淚了,從來沒見過他落淚,好幾位書記在省委文件上簽字時都掉了眼淚,心里都明白調走大批糧食意味著什么,可是這是中央的決定,是必須執(zhí)行的。
中央調糧的決定和安排在當時是絕密,一些不明真相的干部群眾對此很有意見,認為是李井泉為了向上表功,欺下瞞上做出的個人決定。1962年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四川代表團有人給中央寫信。要求批判李井泉的嚴重錯誤。李井泉在會上就1958年大躍進農村工作中的錯誤做了檢討,但只字不提調糧是中央的決定,只檢討四川調糧太多,自己要負主要責任,實際上是把所有責任攬到自己頭上。第一次檢討,大家不滿意,他又檢討第二次。據參加會議的同志回憶,李井泉在檢討時聲淚俱下,與會的許多同志也哭了。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都參加了四川組會議。周恩來說:四川糧食調多了,責任在國務院,我是總理,責任在我。朱德說:“井泉同志檢查兩次了,差不多了,四川的問題中央也有責任,大家要團結一致,振作精神,戰(zhàn)勝困難,爭取工農業(yè)生產盡快恢復和發(fā)展,我看是大有希望的?!?/p>
關于四川調糧的問題,毛澤東后來曾善意地批評李井泉:“只有大公,沒有小我。”
“文化大革命”中,李井泉關于調糧問題的講話又被翻出來,作為他“鬧獨立王國”的頭條罪狀。根據是:國務院一位副總理來電話要求增加調糧,李井泉一急之下說:“你是國務院,我這里還是小國務院呢?!?/p>
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內外有人開始關注四川調糧問題,一些所謂的“知情人”開始舞文弄墨,在他們的筆下,困難時期四川非正常死亡的人數飆升至上千萬,李井泉調糧過多的錯誤由此也上升為“重罪”,并歸結為“長期實行左的路線造成的惡果”。父親對此淡然處之,默默無言。我們曾懇求他寫一篇回憶錄,講明事情的原委,他拒絕寫,并告知全家,誰都不許寫他的回憶錄。他下了決心至死由自己背負這段歷史的責任,而把維護黨中央領導的威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關于調糧的真相,我們只能從旁人講述得知一二。
1989年4月,父親去世,享年79歲。父親去世后,我們全家人經過慎重討論,給鄧小平同志寫了一封信,希望中央對李井泉的功過作一個公正評價,并對調糧問題給予說明。小平同志對這封信作了批示,請當時的中辦主任溫家寶同志閱辦。中辦和中顧委隨之派人登門,聽取我們的意見。之后,人民日報發(fā)表《李井泉同志生平》,其中有這樣的一段評價:“1960年后,李井泉同志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qū)第一政委。他為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各項建設事業(yè),嘔心瀝血,艱苦奮斗,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為人正直,襟懷坦白,不隱瞞自己的政治觀點,對于工作中的失誤,勇于承擔責任。他光明磊落,堅持原則,顧全大局。”這是中共中央再一次給了他的最公正的評價。
1999年夏,鄧榕在寫作《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時,和我通電話,談到四川調糧問題時,鄧榕告訴我,她和母親都清楚地記得,“老爺子”健在時,曾不止一次說過,關于四川調糧,是中央的決定,責任在中央,不在地方,是集體做出的決定,責任在集體,不在個人,這個問題中央已經做過明確的結論。
2007年12月,我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原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Vogel)有過長達一整天的談話,對于四川調糧問題,傅高義說:每個國家都有過困難的時候,我能理解四川調糧的緊迫性。他指出,凡是認真研究過中國現代歷史的人,都不會相信某些人提出的死亡上千萬人的數字。迄今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四川調糧動用過武力,這說明老百姓的糧食不是被搶走的。這位教授的話,令我深思。
半年之后,我在哈佛大學再次見到傅高義教授,他請我在教授俱樂部午餐,又帶我去見剛卸任的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哈佛教授馬若德(RoderickMacFarquhar)。在馬教授的辦公室,我們用英文作了深談。馬教授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和第二卷已在中國出版,第=三卷則沒有獲準發(fā)行。他在書中多次寫到李井泉,其中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引述了李在中共八大的講話,說李在會上“批評了農村實行的商業(yè)政策——不合理的定價,按照行政區(qū)的劃分設立商業(yè)機構,限制小商販的活動,打亂了過去的自然流轉路線”。他在書中還寫到,李井泉對1956年農村實行的躍進保持了冷靜,因而在成都會議上受到毛澤東的贊揚。
馬教授送給我他的新作《毛的最后革命》,并在書的扉頁簽名。我很感動,這些與父親素不相識的外國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如此嚴肅和執(zhí)著,秉公執(zhí)理,還原事實,令人肅然起敬。我由此想到哈佛的校訓:誠實,正直,嚴謹,對真理的追求。
父親的言傳身教
1940年,父親在延安與肖里相識,次年結為夫妻。兩人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攜手走到了一起,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兩人的感情始終如一。在戰(zhàn)爭年代,他們有五個兒子相繼出生,每個孩子的取名來自毛澤東的文章或講話。我的大哥和二哥分別取名黎風,明清,是因為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講過“黎明風清”。三哥名叫巨一,出自毛澤東對“七大”的總結“巨大統(tǒng)一”。四哥叫“新桅”,出自毛澤東的文句“新中國的桅桿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我排
行第五,叫“在望”,出自毛澤東所寫的“新年祝詞”標題“勝利在望”。我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把名字改成了“再望”,因為我經歷了大難而不死,終于有了新的希望。
戰(zhàn)爭年代,父母的戰(zhàn)友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子女,我們家兒子多,父母就把兒子送人。三哥送給孫志遠(原國家第三機械工業(yè)部部長),弟弟華川送給張經武(原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把我送給了申國藩(原成都市委監(jiān)委常務委員,老紅軍)。我們家兄弟因此有不同的姓,天各一方。
父親和賀龍在戰(zhàn)爭年代就結下生死之交,解放后我大哥一直住在賀龍家,二哥到北京念書后也住在賀龍家。四哥到北京念書后住在孫志遠家。從1962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和兩個妹妹一直在四川,與父母住在一起。
父親一年到頭忙工作,對子女的學習、生活很少過問?!白x書要靠自己,生活要靠自己,將來工作更要靠自己?!边@就是他對我們的要求。我們兄弟姐妹考大學選專業(yè),征求他的意見時,他每次都說,通通去學數理化,學技術,今后誰也不要從政,也不要經商。于是我的大哥、三哥、四哥都考上了清華大學,分別學工程物理學和無線電電子學,二哥考上了北京航空學院,弟弟張華川進了南開大學學半導體,大妹妹李大蓉進了江西醫(yī)學院學醫(yī),二妹李力清進了北京外國語學院學英語。三哥孫巨一在美國讀完博士,取得兩項技術專利,美方想要留用他,給出很高的待遇條件,父親聞知,要他回國工作,三哥很快就回來了。
父親很少談及自己的革命生涯,在長征中,他先后在第一、第四、第二方面軍任職,兩過草地,歷盡艱險,是我軍少有的參加過長征的三個方面軍的紅軍高級將領。我曾多次問他長征經歷,他都不肯說。只有一次吃晚飯時,他突然談到過草地吃牛皮的往事,說牛皮很難煮爛,硬邦邦的,咬不動,咽下去后肚子疼。
1965年末,我們中學排演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里的舞蹈《秋收暴動》,我演了一個紅軍戰(zhàn)士,父親聞知非常高興。這個節(jié)目在成都人民公園為群眾演出時,他親自來看。
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HarrisonSalisbury)寫作《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時,到四川采集素材,我?guī)状谓哟阃K弥腋赣H是長征將領,想要做采訪,我打電話到北京、父親沒有同意。后來索爾茲伯里通過我請父親推薦關于長征的書,父親對我說,楊成武寫的《憶長征》符合事實。當時書店脫銷,父親就把他讀過的那本給了我。我把書寄往美國,索爾茲伯里收到后十分高興,當即給我來信表示感謝,以后又來信說,這本書對他寫作很有幫助。
父親的經歷對研究中國現代史很有價值,我曾數次提議為他錄音,把他的回憶保留下來,但他不同意。他說,好多人寫的回憶錄都不符合事實,編造故事,有些人把自己寫得很了不起,吹得過了頭。那么多先烈都犧牲了,我能活到今天,只有多做工作:要寫歷史,就寫那些犧牲的同志們,讓人民記住他們。
關于父親的許多往事,我是陸續(xù)從一些文獻和文集里看到的。2001年,中共建黨80周年之際,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電視臺等部門單位聯(lián)合制作了一部大型電視文獻專題片《使命》,這部文獻片的第三集介紹黨的七大選舉中央委員會,只能選70人,為了增強黨的團結和統(tǒng)一,要照顧“山頭”,必須要把井岡山那批人里拿掉幾個人,一個李井泉,一個陳光。90多歲的七大代表王恩惠回憶說:“李井泉這個人當時心胸很開闊,他說:應該,是多了一點,你不拿我,拿別人還不是一樣的。這是李井泉的表態(tài)。”父親在世時,從來沒對我們講過這件事。對于官位、榮譽,他看得很淡。
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中央派他率領八路軍第120師李支隊北出綏遠,在大青山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與日偽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創(chuàng)建內蒙古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功勛。1942年冬至1945,他擔任了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政委,為我軍培養(yǎng)和輸送了大批軍政干部。中共中央在《人民日報》刊登的《李井泉同志生平》中,對他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李井泉同志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四川文物收藏家樊建川先生在建川博物館《中流砥柱館》,專版展覽了李井泉的抗戰(zhàn)事跡和照片,并在“壯士廣場”為他立像。樊建川對我說,他父親是跟隨賀龍、李井泉的部隊南下解放成都的,他父親生前對他說,李政委是我們的好領導,是抗戰(zhàn)的功臣。
“文化大革命”中,父母遭受林彪、“四人幫”集團殘酷迫害,母親在秘密監(jiān)獄被迫害致死。我的二哥在北航被造反派拷打致死。其他兄弟姐妹也無一幸免,四哥、弟弟被關進北京“黑于子女學習班”強迫“改造”,大妹妹和我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在學校牛棚“勞改”?!拔幕蟾锩苯Y束時,北航準備處理打死我二哥的兩個學生,征求我父親意見時,父親強忍悲痛說,參與打人的學生當時還年輕,不懂事,是受了左的思想影響和蒙蔽,還是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給他們一個出路。這兩個學生得以“解脫”,分配了工作。
得知肖里被迫害致死的噩耗,許多老同志感到悲憤。1972年,鄧小平伯伯和卓琳阿姨在江西把我和兩個妹妹接到他們家過年,鄧伯伯親自下廚房為我們炒菜做飯,給了我們極大的安慰。
1978年,父親到四川參加了母親骨灰安放儀式。那一天前來參加儀式的老同志很多,許多人泣不成聲。父親與他們一一握手,致以感謝。會后他立刻去了自貢、江津、宜賓、達縣、萬縣等多個地方,勉勵當地同志把對“四人幫”的痛恨化為建設國家的動力。
父親多年來積勞成疾,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間身心受到極度摧殘,身體每況愈下,腹部動脈長了血管瘤,住進北京醫(yī)院,為防病灶擴散,他的下肢被截除。我與父親生前最后一次見面,是在1988年10月,我從英國回來路過北京,到醫(yī)院看望他。當時他已不能講話,也不能進食,全靠鼻飼維持營養(yǎng),事實上已是植物人。我握著他幾乎干枯的冰涼的手,想對他說幾句話,卻沒有說出來,他已經聽不到兒子的聲音了。他把許許多多的事放在心里,默默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我心中,父親永遠是那座無言的青山。
題圖為1958年3月,成都會議期間。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右一)陪同毛澤東主席視察都江堰水利工程
責任編輯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