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東
魏延作為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稱得上智勇雙全。他一生忠心耿耿,屢建奇功,劉備稱漢中王時,尤其器重魏延,委以漢中太守的重任。在北伐期間,魏延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成為蜀軍的頭號將領。但魏延最后被屈謀反,落得個三族被夷的慘烈下場。這表面上固然與諸葛亮的移情和楊儀的私仇公報有關,實則是魏延的自我陶醉型人格給他埋下了禍根。
魏延之“醉”
當初,魏延跟隨劉備入蜀,在攻略蜀地的戰(zhàn)役中屢有戰(zhàn)功,升遷為牙門將軍。劉備在自立為漢中王后不久,就決計遷都成都。漢中作為入蜀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因此,誰出任漢中之守將,將決定他在蜀軍中的重要地位。當時大家普遍認為張飛會擔任此職,但出乎意料的是,劉備提拔魏延為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一下子就使魏延的地位僅次于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劉備稱帝后,魏延再被提升為鎮(zhèn)北將軍。
魏延隨諸葛亮北伐,多次請求諸葛亮給他一萬兵馬,另走一路攻關中,與諸葛亮會師于潼關,立下不世之功業(yè),無奈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jīng)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的才能不為所用,頗有不得志的感慨和怨恨。這話多次傳到諸葛亮耳里,就算諸葛亮再愛才惜才,聽著也多為不舒服,而且諸葛亮平生辦事以謹慎為本,最忌諱見那種口出妄言之人,魏延的言行舉止,諸葛亮難免會產(chǎn)生偏見和隔閡。
再說他與楊儀的關系,楊儀此人頗有才干,但秉性狹傲,不能容人。當時兩人都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可是“一山不容二虎”,兩人關系勢同水火,使得旁人常常為兩人勸解。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時,仍讓魏延作先鋒。魏延表現(xiàn)異常勇猛,下能服眾,即使他性情高傲,同僚也都很容讓,只有丞相長史楊儀不買他的賬。魏延對此十分惱火,有時持刀威脅楊儀,迫使楊儀“泣涕橫集”,如此層層累計下來的恩怨,在諸葛亮去世后,終于爆發(fā)成為蜀國禍亂。
除了諸葛亮和楊儀之外,雖然《三國志》等書中沒有正面描述魏延與其他同僚的關系,我們也可從側面窺見一二。而魏延命運中的重大轉折點,則是諸葛亮的病逝。諸葛亮病困時,命楊儀、費祎等撤退,魏延、姜維斷后。諸葛亮死后,蜀軍秘不發(fā)喪,開始撤離,但魏延不甘心北伐就此結束,于是他早一步南歸,燒毀棧道。魏延、楊儀雙方各自上表劉禪指對方謀反,劉禪問董允、蔣琬的意見,兩人都保楊儀而質(zhì)疑魏延。
醉之惡果
魏延的這種自傲自大不可一世的自我陶醉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的認知產(chǎn)生了偏差,包括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
自我認知的偏差,包含兩方面,一是過高評價自己,孤芳自賞,一是自我評價過低,自輕自賤。例如,當劉備任命魏延出任漢中太守時問他,要如何擔當此重任,魏延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边@句話雖然表現(xiàn)出了魏延的高度自信,卻也口氣過于狂妄,鋒芒畢露。而在當時,眾人都以為劉備會讓張飛出任此職,張飛也“以心自許”。出乎意料的結果和魏延的自大言行,很容易使眾人產(chǎn)生不服和嫉妒。對此,魏延并未覺察。
還如,諸葛亮重病時,曾令眾將退軍節(jié)度。但諸葛亮死后,魏延卻不聽遺命,堅決要求繼續(xù)北伐,還說出了“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的話。這是對諸葛亮遺策的大不敬。不光如此,魏延還擅自斷了大軍的回路。而在當時眾人皆退守蜀漢的局面下,魏延孤軍而立,極度危險,也難怪他會落得個墻倒眾人推的下場。
《三國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可見魏延并無謀反之意,他一直對蜀國忠心耿耿,這是一場政治斗爭的冤案,而魏延是其中的犧牲品。但是,這場冤案的發(fā)生與魏延自身的性格是不可分割的。
(http://blog.sina.com.cn/yuexiaodong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