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心怡
喜歡上林清弦的文章,最初只是因?yàn)槟羌由系囊痪湓挘骸皽匾粔卦鹿庀戮啤!毕氡啬嵌ㄊ且惠嗮嵉膱A月吧。
這樣的月光似乎很容易找到,許多詩詞中都可瞥見它的身影——它隱藏在“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意境里,它棲身于“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心情里,它浸透在“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灑脫里,它飄蕩于“誰共我,醉明月”的嘆息里。它處于存在,時時也便有了月圓。
然而,這樣的月圓也并不容易找到。昏暗的天空,頹敗的街頭,匆匆過客的呆滯目光中帶著不相信一切的冷漠……又到月圓時,但這月光照出的不是美麗,而是渾濁,美麗與風(fēng)煙俱盡。
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提醒說:“月光雖歷經(jīng)千年,但它永遠(yuǎn)不會改變,變的只是歷經(jīng)千年的人們的心境?!?/p>
獨(dú)倚窗前,追溯千年,那夜月圓,那夜琴聲中知己的纏綿。
一座山,一江水,一輪明月。
席地而坐,兩手隨意一滑,青山擁著撫琴人,躲開嘩雜,躲開紅塵,獨(dú)自吟唱。
記憶還旋轉(zhuǎn)在浮躁之中,潺潺的流水,已開始清晰地震蕩耳膜。
寧靜、淡泊、儒雅至極。
月光下,雙腳穿行在秀山麗水之間,久久不愿上岸,心靈卻穿越時光隧道,尋找知音的足跡。
知音已死,心事賦琴,弦斷有誰聽?
月光下,滿臉熱淚,仰天一噴,噴出了這月圓的凄涼,卻沒看到這圓月在與他一起悲哀。
于是豁然開朗,要找到那般的美麗一點(diǎn)都不難,要有“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逸興,要有如“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驚”的湖面般的平靜,要有如孩子般的率直天真,再用心境和美麗做藥引,用溫馨慢熬,美麗的月圓自然就會翩翩而來了。
今夜,又到月圓時,你可品出了它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