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賣房先問親鄰
在宋朝買房,與元、明、清三朝一樣,都是先立契,就是簽合同,再輸錢,就是繳契稅,最后印契,就是請有關(guān)部門在合同上蓋章。
事實上,在買賣雙方簽合同之前,還有一道手續(xù),叫做“遍問親鄰”。即便房產(chǎn)證上注明業(yè)主是您一個,其他任何人不得共有,您也不完全擁有對那套房子的處分權(quán)。因為宋朝是個宗法社會,在宗法社會里,個人的財產(chǎn)總有一部分屬于家庭,家庭的財產(chǎn)總有一部分屬于宗族,直截了當?shù)卣f,你的房子總有一部分屬于你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如果他們不同意你把房子賣掉,那你就不能把房子賣掉。
宋朝法律有規(guī)定:“凡典賣、倚當物業(yè),先問房親,房親不買,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并得交易?!笨梢娰u方在賣房之前,不僅要得到家人和族人的首肯,還要得到鄰居的首肯。這種首肯不能只是口頭允許,正規(guī)的做法是“以帳取問”,就是拿一小本子列個“問帳”,把親戚鄰居的名字都列在上面,然后從族長老太爺?shù)礁舯谕醮髬?,讓他們挨個簽字。倘若其中一個拒簽,這房就別打算賣了。當然,拒簽也得說出理由,譬如說您敗家啦,說您賣房子有違祖訓啦,說您損害了他的優(yōu)先購買權(quán)啦,等等。您還別不服,如果打官司的話,這些理由一般都能得到法官大人的支持??梢韵胂蟮玫剑粋€宋朝人不管平時有多神氣,到了賣房的時候?qū)ψ迦撕袜従佣际屈c頭哈腰的,以便得到他們的簽字。
過了“遍問親鄰”這一關(guān),買賣雙方就可以簽合同了。按照文件的規(guī)定,買賣雙方要去縣衙買張“定貼”,起草一份合同,經(jīng)有關(guān)人員審查通過,再買幾份“正契”,才能正式簽訂合同。
“正契”一式四份:一份買方持有,一份賣方持有,一份交縣衙審批,一份留商稅院備案?!吧潭愒骸笔撬纬亩愘M征收機構(gòu),在京城、府城都有設(shè)置,類似現(xiàn)在的國稅局。商稅院一般不設(shè)在縣城,契稅常常由縣衙代收。更多的時候由房牙代勞。房牙既是中介,又是擔保,既是估價師,又是登記代理人,同時還兼任稅務(wù)稽察。房牙也不能白忙活,他們得吃傭金,如果沒有特殊約定,傭金都是賣方來出。
像其他所有帝制時代一樣,宋朝也沒有房產(chǎn)證,等四份合同都蓋了章,其中一份就是買方對房產(chǎn)擁有所有權(quán)的合法憑據(jù)。蓋章與否,對買方來講很關(guān)鍵,同樣一份合同,不蓋章叫“白契”,蓋了章叫“赤契”(明清兩代改叫“紅契”),白契在民間或許有用,拿到公堂上就等于廢紙一張了。您剛買了套房,還沒住進去,就被別人給占了,這時候如果您拿著白契去告狀,法院絕對不會給您作主。不但不給您作主,還要沒收您的房子。
我們知道,現(xiàn)代人買房,買到的其實是居住權(quán)、抵押權(quán)、租賃權(quán)、出售權(quán)、對腳下那塊土地的使用權(quán),以及不讓鄰近物業(yè)影響我們采光之類的相鄰權(quán)、不讓其他建筑妨礙我們出門之類的地役權(quán)。而所有這些權(quán)利,都有一個時間限制,或者70年,或者更短,時間一到,無論您的房子有多新,都要無償?shù)厥諝w國有。而古代,秦漢唐宋元明清,除了王莽等幾位偶爾來一次產(chǎn)權(quán)改革,更多的時候,中國人對不動產(chǎn)享有永久產(chǎn)權(quán),沒有時間限制。
出典與活賣
我有房,沒錢,想把房變成錢。怎么辦呢?不外三條路:要么出售,要么出租,要么把它押給銀行,換一筆貸款。
第四條路,叫“出典”。
宋朝初年,有位領(lǐng)導叫薛居正,居官清廉,掙錢不多,倒辛辛苦苦置下一片房產(chǎn)。后來他死了,老婆孩子沒錢用,就把房子讓給別人住,還約好期限,只能住五年,五年期滿,房子再還給他們。當然,這五年可不是白住,對方必須先付一筆錢,夠薛家老小應急?;蛟S您會說:這跟租房不是一樣嗎?絕對不一樣,您租房得掏房租,房租到了房東手里可是要不回來的;而交給薛家的這筆錢只是墊支,五年期限一到,您把房退了,錢一文不少還是您的。在這筆交易中,您實際付出的只是那筆錢五年期的存款利息,得到的卻是五年期的房產(chǎn)使用權(quán);薛家實際付出的只是五年期的房產(chǎn)使用權(quán),得到的卻是一筆五年期的無息貸款。在房子和錢的所有權(quán)都沒有發(fā)生轉(zhuǎn)移的前提下,—方暫時有房居住了,另一方暫時有錢應急了,房不起租,錢也不生息,雙方各得其所,互惠互利。這就是出典。
除了出典,還有第五條路,叫做“活賣”。
元朝末年,有位先生叫施還,他也是有房沒錢,母親死了都無力安葬,為了盡快籌錢買副棺材,他把祖房賣給了一位牛公子。按照時價,他們家祖房該值幾千兩銀子,牛公子卻只給他140兩?;蛟S您又會說:那施還豈不太吃虧了?一點兒也不吃虧,因為交易并沒結(jié)束,等這位施先生有朝一日發(fā)了大財,他還能按140兩的原價再從牛公子手里把祖房買回來。在這筆交易中,施還實際付出的只是一段不定期的房產(chǎn)使用權(quán),得到的卻是一筆不定期的無息貸款;牛公子實際付出的只是一筆活期存款的利息,得到的卻是一段不定期的房產(chǎn)使用權(quán),雙方各得其所,互惠互利。這就是活賣。
如果有套房子是我的愛巢,我缺錢也只是暫時的,為了一時救急就把房子賣掉,再想買回來可就難了,即便是另買一套,按房價天天這么瘋漲的勁頭,誰知要多掏多少錢才能再買同樣的一套房子?如果把房租出去呢,每月收那點兒租,羊拉屎似的,也難解燃眉之急。至于說押給銀行,我相信銀行會貸款給我,但是利息可是很高的。要是在古代,可以出典或活賣,路子就寬多了。
有出典的,自然就有典房的?!督鹌棵贰返谝换?,原籍陽谷縣的武大郎來到清河縣,作為流動人口,自然沒房,而賣炊餅本小利薄,又沒錢買房,所以就在紫石街“賃房居住”。后來與潘金蓮結(jié)婚,被原房東張大戶的老婆趕出來,“遂尋了紫石街西王皇親房子,賃內(nèi)外兩間居住”。武大郎租房,每月都要向房主交租金,如果換成典房,只需要把一筆典房款付給房主,就能按約定期限,住上十二三年,到期后,典房款一文不少還是自己的。這種房產(chǎn)交易現(xiàn)在很少見,而在明代,甚至到了民國,典房一直與租房并駕齊驅(qū)。唯一的缺陷,是需要押上一大筆典房款。
找房款
今天買東西,“找”是找零的意思。過去賣東西,標價100,人給80,一咬牙,賣了。隨后又覺得虧,喊住買家,讓他再掏20。這種行為在清朝也叫“找”,不過不是找零,而是找要。就是賣方向買方追討一部分貨款,以補足商品價值?!犊滴踝值洹分小罢摇钡尼屃x即補不足也。
康熙六十年(1721),江蘇省武進縣居民劉文龍以7兩紋銀的價格賣了一畝八分地,8年后,劉某說“原價輕淺”,又委托中介向買主“找”了1兩紋銀。
又咸豐元年(1851)六月,浙江省山陰縣居民高宗華以18塊大洋的價格賣了六分地。3個月后,高某說“契內(nèi)價銀不足”,又委托中介向買主“找”了7塊大洋。
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江南地區(qū)的不動產(chǎn)交易記錄,“找”這個字在契約里簡直俯拾皆是。說明賣方在交易完成后再次索要價款的現(xiàn)象很普遍。
如果在今天,買虧了也好,占便宜了也罷,我猜您都不會去找賣方索還一部分房款(除非那房存在質(zhì)量問題),當然更加不可能再給賣方加錢——法院也不會支持任何人在交易完成后再加收價款。而清朝政府明文規(guī)定,允許賣方“憑中公估找貼一次”,也就是說,即便雙方已經(jīng)過了戶,只要后來的市場價高于原來的交易價,賣方就還可以再讓買方掏一次錢。這條法律很變態(tài),不過它可以抑制炒房,假如當時就流行炒房的話。
帝制時代的廉租房
古時也有廉租房,但都是民間性質(zhì)的。
唐宋時期,廉租房主要來源于寺觀。寺觀的土地是政府劃撥的,建房的資金是信民捐獻的,歷年的房產(chǎn)維護費用可以從香火錢里沖銷,僧尼和道士既沒有任何投資,理論上也不以營利為目的,再加上宗教本身普度眾生的信仰要求,當然有提供廉租房的義務(wù)。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進京趕考,前后兩個月,就一直租居在一個叫華陽觀的道觀里,因為那里房租便宜。宋朝的辛棄疾,早年赴金國中都燕京應試,為了省錢,住的是現(xiàn)在北京的憫忠寺。
明清時期,寺觀在居住方面的社會保障功能更加明顯?!度辶滞馐贰防?,匡超人他們村遭了火災,一村人沒地方住,在新房子建好之前,全靠村南頭的寺廟遮風擋雨。這還是農(nóng)村的小寺廟,大都市的廟宇常有上千間的客房,供應試的士子、出門的商旅以及遭了天災的百姓臨時租住。
除了寺觀,明清兩代又多了個廉租房的來源,那就是會館。會館是異鄉(xiāng)人在客地建的聚會場所,凡是像樣的會館,都有戲臺、議事廳,以及客房,客房是為旅居在外沒有住處的同鄉(xiāng)們準備的,租金非常便宜。順治十八年建于北京的漳州會館,福建人來租,每月只收租金三文。就在這一年,大清朝開科取士,各地進京應試的太多,致使京城房價暴漲,如果不是會館的廉租房撐著,那年北京城一多半的房客都得露宿街頭。
這些民營的廉租房無需房客寫申請,無需民政局開證明,也無需一層3L--層的資格審查。并且好進也好出。問題是,民營廉租房現(xiàn)在好像行不通,拿到開發(fā)權(quán)的地產(chǎn)商正嫌暴利不夠呢,傻瓜才提供民營廉租房。
后唐的樓市調(diào)控
從2001-2005年,全國房價以8.95%的平均增幅一路狂漲,中央政府出面阻止,先出臺了一“國八條”,沒擋??;又出臺了一“國六條”,還是沒擋住。到2007年6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7,1%,就有樂觀的領(lǐng)導站出來向大伙報喜了:漲幅已經(jīng)回落了嘛。但只要您還沒完全變傻,就會明白漲幅回落是怎么回事兒。
房價暴漲的局面之所以沒有改觀,倒不是因為那些政策不好,而是因為沒有被貫徹落實。比方說,中央一向限制開發(fā)商囤積土地,而從2001年到2007年8月份,全國開發(fā)商購置了21.62億平方米的土地,實際僅開發(fā)12.96億平方米,約40%的土地被囤積了。如果近7年來國家提供給開發(fā)商的土地只要完全開發(fā),就能讓50%的城鎮(zhèn)居民喬遷新居,哪還有什么供不應求的破事兒?既然供不應求的局面不會出現(xiàn),那么居高不下的房價也就缺乏支撐了。
當然,房價居高不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因為調(diào)控政策沒能落實,還需要仔細算算,譬如將人口增長、通貨膨脹、媒體誤導、炒家操控以及購房者喜歡裝胖的心思都考慮進去,大多數(shù)影響因素都難以量化,想為樓市建一完整的數(shù)學模型,不會比讓地方政府打壓房價更容易。
我倒發(fā)現(xiàn),后唐時期的樓市完全可以拿來模擬調(diào)控政策貫徹落實后的理想狀態(tài)。后唐莊宗李存勖頒布過一道敕令:“其空閑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主須自修蓋,如過限不見屋宇,亦許他人占射?!焙筇泼髯诶钏迷匆灿蓄愃埔?guī)定:“諸色人等置到田地,并限三個月內(nèi)修筑蓋造,須見次第?!边@兩條很像我們國土部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只不過我們規(guī)定的閑置時限是兩年,后唐規(guī)定的閑置時限是半年和三個月。
我們通過禁止捂地來打壓房價,沒戲;后唐通過禁止捂地來平衡供需,卻收到了打壓房價的奇效。還記得盛唐時期,有個馬周在長安購買房基一畝,花了銅錢200萬;而在后唐的首都洛陽,“連店基地,每畝價錢七千”,房價下降了將近300倍。
跟現(xiàn)在的調(diào)控手段相比,后唐那兩條規(guī)定毫不新鮮,憑什么就能把房價打壓下去呢?我能找到的解釋是,后唐地方政府不靠賣地吃飯,所以對高房價不感興趣;那時也沒有開發(fā)商,還不存在官員和開發(fā)商之間那種或明或暗的利益鏈。
(摘自《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