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灣
在當今世界,反映一個國家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的,主要是長篇小說。因此,自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這一獎項,是根據茅盾先生的遺囑,用他捐獻給中國作家協會的25萬元稿費作為獎勵每年最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的基金而設立的。從1982年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評出到現在,已歷時27年,但在已評出的31部長篇小說中,唯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是茅盾先生在生前看過,并予以了很高評價的。當年把《李自成》初稿送給茅公看的人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文學編輯江曉天。他回憶說:“《李自成》二卷初稿近八十萬字。茅公一氣讀了兩遍,還同時讀了老姚抄寫的七八萬字的《〈李自成〉全書內容概要》。這對于八十高齡、身體不好,眼睛患老年性黃斑盤病,一目外不見五指、一目視力為0.3的老人來說,更是超乎尋常,令人吃驚、深受感動的!“《李自成》在當代長篇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上,別開生面,藝術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引起了茅公極大的興味和熱情,接連寫出了三十多封長信,進行分析、點評,特別是二卷稿,從《商洛壯歌》到《河洛風云》十個單元,逐一做了詳細的評析,這在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是從未有過的?!?《茅盾姚雪垠談藝書簡》第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李自成》第二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時,在中青社當了27年文學編輯的江曉天,已走上了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的崗位,在所有獲獎長篇的責任編輯中,資歷與地位這么高,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也是從未有過的。因此,從那時起,他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就成了新中國第一代文學編輯的杰出代表。
江曉天在中國文聯書記處工作時,分管文藝理論研究、報刊、出版,和編輯工作依然有聯系,并曾參與《中國新文藝大系》、《中華人民共和圍五十年文學名作文庫·中篇小說卷》等大型叢書的編選工作。他一再著文強調編輯要有“歷史使命”感,“要參加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和創(chuàng)作、評論人員一起,“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人民日報》1982年9月15日)他還說:“編輯實際上是站在提倡或推動某種文學潮流的第一線的人,干系重大。我做過多年編輯、現在又開始兼做編輯的人,有所議論之處,與其說是對同行們說的,不如說是對自己的要求?!?《光明日報》1984年4月26日)其時,他兼任剛恢復建制的作家出版社總編輯,我就是在1984年經他之手,由《新觀察》雜志社調到作家出版社工作的。他的這番要求,自然也就成了我后來從事圖書編輯的行為準則。
盡管江曉天因當時還兼任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工作任務過于繁重,所以只在作家出版社兼了兩年多總編輯,就謝辭了,但在我此后20年的文學編輯生涯中,仍是一直牢記著他的教導,以他為楷模的。
逆境中編發(fā)姚雪垠逆境創(chuàng)作的《李自成》
在談到中青社文學編輯室當年的紅火景象時,江曉天曾告訴我:“建國10周年大慶之前,中青社上報給中國作家協會的獻禮書計劃中,長篇小說就有10部。而作家出版社的獻禮長篇只有兩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分管作家出版社的副社長樓適夷親自用毛筆給我寫了封信來,說中青社能否讓出幾部長篇來給作家社出版?我回信給樓適夷,說我們這10部獻禮長篇,都是與作者簽了約稿合同的,恐怕無法讓給你們作家社出版了?!?/p>
其實,中青社文學編輯室當年的紅火,不只因是國慶10周年獻禮的長篇小說,正如王立道所說,“全室二十來個人團結得一個人一樣,不爭名,不爭利,不互相拆臺,不勾心斗角,養(yǎng)成了一種互敬、互助、互讓的風氣;為了團結和爭取作家,甘冒風險,敢擔責任,尤其在作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為其游說,為其撐腰,為其求醫(yī),為其安排生活,為保護他們的權益不惜一切代價。”他們“所聯系的作家遍布全國,老、中、青三代一個也不放過。老作家有茅盾、巴金、蕭三、丁玲、巴人、孫犁、蕭殷、陳登科、馬烽、康濯、峻青、雷加、菡子、何為、郭小川、田間、梁斌、魏巍、秦兆陽、許欽文、碧野、李若冰、嚴辰、吳強、管樺,等等。新涌現的作者更多,如公劉、梁上泉、雁翼、白樺、邵燕祥、顧工、韓笑、茹志鵑、浩然、李準、王蒙、劉紹棠、費禮文、韶華、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胡昭、張志民、海默、沈西蒙、徐懷中、南丁等等,數也數不清??梢哉f,當代作家中,幾乎沒有幾個與中國青年出版社沒發(fā)生關系的?!币虼?“國內幾家專業(yè)文藝出版社不得不刮目相看,被人民文學出版社視為強大的競爭對手,韋君宜曾經號召向中國青年出版社學習。從1949年到1959年,共出版中外文學作品近千種,對繁榮和發(fā)展當代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燭照篇》第5-6頁)
可以說,在迎來1960年之時,不僅正是中青社文學編輯室最紅火之日,而且也正是江曉天的事業(yè)如日中天之際,團中央決定提拔他為中青社副總編輯。沒想到的是,就在任命書下達前夕,他突然被人誣告,遭遇大難,轉瞬之間下了臺。一個好端端的創(chuàng)造了輝煌業(yè)績的編輯團隊,也就散了架子,風光不再了。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眾所周知,在1959年8月的廬山會議上,為民請命的彭德懷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隨即在全國范圍內搞起了一場反右傾運動。江曉天的故鄉(xiāng)安徽,當年是受“共產風”之害和旱災最嚴重的地區(qū)。江曉天后來回憶說:“1960年春,皖北老家鄉(xiāng)親們非常死亡的人不少。一天收到目不識丁的二弟來信,訴說他17歲的大兒子又死了,我在一時感情沖動之下,當即回了封短信,說了兩句氣話(也是實話)。不意信被地方干部拆查,又搞了一批假證,告發(fā)我,經過半年之久的批判,最后給以嚴重的處分:行政上一撤到底,降級,大概是姑念我十四五歲參加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歷次運動從未犯過錯誤,才給了留黨察看兩年的處分?!?《江曉天近作選》第16頁)
這分明是誣陷,一樁從天而降的冤案。但在當時,是容不得江曉天申辯的。他說給二弟的那封“說了兩句氣話”的短信,是在“一時感情沖動之下”寫的,其實,無論換了誰,在那樣的情景之下,也是會對“三面紅旗”有所懷疑或不滿的,何況他二弟和他的關系非同尋常呢!他在《刻骨銘心的往事》一文中曾提到:“1946年我突圍后,二弟被國民黨清剿部隊抓住,叛徒告密說他是匪屬,以軍用電話線穿透兩手小拇指,上電刑,絞死過去十次,他咬定沒有哥哥,只有兄弟二人,最后還受一次陪斬?!倍艿膱詮娊o了他忍辱負重的力量,心想:“只要把我還留在黨內,冤枉就冤枉吧,我決不向上申訴?!本褪窃谶@樣的逆境中,他下放到河北唐縣農村勞動改造,一年之后,才回中青社當了一名普通的文學編輯。
從江曉天被整下臺到1966年“文革”爆發(fā),中青社在6年的時間里,除最早由他和蕭也牧抓到手的《紅巖》而外,只出了兩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和陳登科的《風雷》。而這兩部長篇小說的責任編輯不是別人,還恰恰就是運交華蓋的江曉天。
說起來江曉天和姚雪垠還真是有緣。早在1955年,他和蕭也牧、畢方一起到湖北組稿時,就登門拜訪在武漢市作協當專業(yè)作家的姚雪垠。當他得知姚雪垠正在工廠深入生活時,就與姚雪垠簽下了一部反映公私合營紡織廠女工生活長篇小說的約稿合同。姚雪垠一直記著這筆“宿債”:“一九五六年我因頭暈病嚴重,需要一點錢,適有文學編輯室的一位同志到臧克家那里,克家透露了我的情況,附了一張字條說我想預借一點稿費,出版社隨即向我的家中匯去了五百元。當時物價低,這筆錢頗能濟燃眉之急。這是對作家雪里送炭的工作,青年出版社做得好,根本不問我什么時候有稿子給他們。”(《學習追求五十年》第187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只是誰也沒有想到,政治風云變幻莫測,幾年之后,他和姚雪垠的處境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便失去了聯系。他再次聽到姚雪垠的消息,是1961年10月27日,他剛從唐縣勞動改造回社不久。他在《偶得佳作出好書——〈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前后》一文中這樣記述:
一天下午,工間操之后,社會科學讀物編輯室主任成石中同志,拿了封給我看。
信,是他們的一位編輯從武漢寫來的,說湖北歷史學會推薦他向姚雪垠約稿,去了才知道姚寫的《李自成》不是歷史,是小說,問文學編輯室要不要?第二天上午,我就給作者寫了封短信,歡迎他把稿子寄來看看。很快就收到了姚雪垠同志的回信,說稿子已在半月前寄到作家協會,可持他的信去索取。我當即給作協秘書長張僖同志打電話聯系,他非常熱情支持,馬上查找,很快派人將稿子送交給我?!独钭猿伞返谝痪砀遄泳褪沁@樣到了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江曉天近作選》第11頁)
江曉天將“偶得”的過程寫得很簡略,其實,若細究其來龍去脈,這偶然中還大有必然之緣由:姚雪垠是在1957 年10月下旬,也即對他猛烈的批斗剛剛告一段落后,開始秘密創(chuàng)作《李自成》的。因為他已被劃為“極右派”,只許規(guī)規(guī)矩矩,不準亂說亂動,只能低頭認罪,老老實實檢查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行,而根本無權再進行現實題材的寫作。在后來被下放到漢口郊區(qū)的東西湖農場“監(jiān)督勞動”的兩年中,他在一無資料二無整塊時間的情況下,以堅強的毅力艱難地完成了第一卷的草稿。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根本不敢想在若干年中甚至在有生之年,會有發(fā)表或出版的機會,只是打算在死后為祖國的文學事業(yè)貢獻一點力量,像“卞和獻玉”那樣,以此證明自己是一個有才華有實力的作家。
沒想到的是,1960 年國慶前夕,姚雪垠不僅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結束勞改,而且還分配到武漢市文聯工作,依然讓他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市委文教書記宋一平在得知他正創(chuàng)作一部工程浩大的《李自成》之后,當即表示支持他接著寫下去。于是,他集中所有精力,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就把原來寫的《李自成》第一卷,整理成40多萬字的初稿。而正在這時,即1961 年6月19日,周恩來總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上全面闡述了藝術民主、解放思想、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階級斗爭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藝規(guī)律及文藝領導等問題,著重批評了當時文藝工作中“左”的傾向。在此有利形勢下,10 月中旬,姚雪垠就意外地收到了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室的一封來信:“聽說你正在寫長篇,如有什么困難,作協可以幫助解決?!彪S即姚雪垠就寫了復信:“我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一卷已經脫稿,希望作協請一兩位研究明史的專家看看稿子。”之后,作協辦公室就來信將稿子要去,并于11月17日給姚雪垠寫信說:“稿子已經收到,正在接洽找人閱讀?!币蛞ρ┷笳f得很明確,是“希望作協請一兩位研究明史的專家看看稿子”,這人,作協是絕不可能找到江曉天頭上來的。而江曉天以中青社文學編輯室名義寫給姚雪垠的索稿信是10月28日發(fā)出的,當從姚雪垠的復信中得知稿子已在中國作協后,江曉天怕夜長夢多,便立即給姚雪垠寄去了約稿合同。11月24日,姚雪垠在約稿合同上簽了字。幾天之后,姚雪垠又收到了中國作協辦公室11月25 日給他的信:“《李自成》原稿仍未找妥人看。作家出版社聽說這部稿子現在這里,很想要去看一下,不知您意如何?盼告?!弊骷页霭嫔缡侨嗣裎膶W出版社的副牌,歸屬中國作協會領導,但江曉天一貫的雷厲風行的作風,已讓中青社搶先一步,使作家出版社再也無法得到《李自成》的版權。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室1962年1月24日致信姚雪垠說:“昨天,中國青年出版社轉來了您十二月二十九日給他們的來信,其中提及,作協尚未找好看稿的人,可由該社先將《李自成》原稿取走。本來經過幾次聯系約請,我們最后想把原稿送給樓適夷、韋君宜同志看的,因為他們一是作協的理事,一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社長。今天,又接到您同日給我們寫來的信,我們決定尊重您的意見,已在今日將原稿(共五分冊)送給該社,請他們先看了。特此奉告。”(《學習追求五十年》第194頁)假如換做另一個編輯,若辦事不像江曉天這樣有膽識、有魄力,稍一遲疑或猶豫,《李自成》這樣的佳作是絕不會“偶得”的。
在采訪江曉天時,我曾問過他:“當時你怎對李自成這樣的歷史題材那么感興趣呢?”他回答:“我認為這個歷史題材是可以寫的。主要根據是兩條:一是在《毛選》中多次提到李自成,在歷史上眾多的農民起義領袖中,毛澤東對李自成和黃巢似乎更為贊賞;二是1955年胡耀邦曾把一本李寶忠寫李自成起義的小說《永昌演義》,交給中青社社長朱語今,讓排印百把本給少數人看看能否出版。老朱告訴過我,毛主席曾看過《永昌演義》,可見毛是支持寫李自成這個歷史題材的。我當時也看了《永昌演義》的鉛印本,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質量,與《李自成》都是無法相比的。李寶忠是李鼎銘先生的親屬。1976年,我從阿英的女婿吳泰昌那里看到了毛主席1936年看過《永昌演義》手稿后致李鼎銘的信,證實我對這部書稿很感興趣沒錯。”據江曉天回憶,在拿到《李自成》第一卷之前,“剛看完一部寫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長篇歷史小說稿子,很吃力,寫完退稿信,疲勞尚未消失??墒谴蜷_《李自成》第一卷稿子一看,迥然不同,真可謂‘別開生面,它那宏偉磅礴的氣勢,絢麗多彩的畫面,濃郁的歷史時代氣氛,躍然紙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生動情節(jié),一下子把我抓住了。當了十幾年文學書稿編輯,我第一次嘗到了藝術欣賞的愉悅,感到滿足,不忍釋手。六天之內,一口氣把40多萬字的稿子讀完。之后,我回頭來再作為編輯,進行思考、分析,作出取舍的判斷。”(《江曉天近作選》第11-12頁)
在與十多年來所審讀過的數十部長篇小說書稿相比較之后,江曉天覺得,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有4個顯著的特色:一是描繪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而結構又嚴謹、完整;二是對“反面”人物的描寫沒有簡單化,更沒有漫畫化,而是著力寫出了他們性格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三是知識性強,諸如官場禮儀、民間習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政治歷史、軍事醫(yī)藥等知識,均有機地化入故事情節(jié),生動形象;四是繼承了我國章回、演義小說的傳統(tǒng),語言精煉,通俗易懂,故事性強,引人入勝。然而,此時他卻突然作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李自成》第一卷稿,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質量來看,都是難得的上乘佳作,應該選用出版,否則太可惜了。但是作出這樣的決斷,對我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主要是作者和我這個編輯,當時政治上都處在困難境況之下。與姚雪垠同志匆匆見過一面,讀過他解放前寫的兩部作品,其他情況不了解。只知道他1957年被劃為‘右派,而且毛主席在一次內部講話中點了他的名。聽說剛剛摘掉‘帽子。我則因一封短短的家信,招致大難?!独钭猿伞穼懙氖寝r民造反,我又是在農民問題上‘犯了錯誤;書稿出了問題,編輯總是被捆在一起的,這使我內心不得不有顧忌!新派來的文學編輯室負責人又下去搞社教了,社領導是不看小說稿的,弄不好,罪責又要落到我頭上。好在不是馬上出書,我壯壯膽量,給姚雪垠同志寫了封信,大意是說,稿已看過,基礎很好,擬采用,但要修改。老姚很快回信說,湖北省文聯二月底至三月初開會,務望在這期間派人去談意見。去人,只有我。就我目前的情況,合適嗎?”(《江曉天近作選》第15-16頁)室主任在春節(jié)前回來了,看了姚雪垠的信,對江曉天說:“我不看稿子了,你過了春節(jié)就去武漢吧!”臨行前,還找他個別談了一次話,告誡他:“不要想你曾干過什么。這次出差與過去不同,可能會遇到不愉快的情況,你可要有思準備。”江曉天想,既是組織上派的任務,自己與姚雪垠也并無私交,更無個人目的,就無所畏懼地上路了。
這次出差,確實與以往不同。他原是行政13級,屬于可乘軟臥的高干,連降3級之后,出差當然是不能享此待遇了。不只如此,因走得倉促,連硬臥票都沒買到,對號入座后,才發(fā)現還是最后半節(jié)車廂,另半載堆滿郵件,晃蕩顛簸得相當厲害。他一夜幾乎沒睡,第二天上午到漢口,昏昏沉沉下了車,先到省作協接頭,再奔正開省文聯會議的漢口飯店入住。因已過午飯時間,他雖饑腸轆轆,但更想補上一覺,進房間后倒頭就睡著了。一覺醒來,才知同住一室的兩個武漢大學教授,竟然都是摘帽“右派”。過去出差,接待單位都是安排他住單間或套間的,這次怎么和兩個“右”字號人物擠在一個小間房里了呢?后來他才知道,1960年他挨整時,中青社搞了一個顛倒黑白的查書報告,點了他的名。這份查書報告經中央批準,登在了一份下發(fā)的中央文件上。難怪臨出門前室主任要他有思想準備呢,原來各省市的文藝部門都知道他已淪為“戴罪”之人。
幸好湖北省文聯主席駱文是了解他的,正在他猜想為什么遭此待遇時,省文聯的一位接待人員來了,說:“對不起,駱文同志批評了我們,換個地方,住二樓去。”吃過晚飯,洗了個澡,他就去看望駱文、王淑云夫婦。未料,他剛說了一句“我栽了跟斗”,熱情又親切的駱文和王淑云就連忙擺手制止住了這個話題,對他又一次到湖北來找作家組稿表示歡迎,并說:“你要我們提供什么幫助,像從前一樣,盡管提。”身處逆境的他,能得到駱文夫婦如此的信任與理解,心里感到格外溫暖。于是,就開門見山地對駱文說:“這次我是為出版姚雪垠的《李自成》一書而來,想先聽聽省文聯組織上的意見。”駱文當即表態(tài):“我們支持姚雪垠寫這部作品?!瘪樜倪呎f邊將一份打印件遞給江曉天,“這是我將在這次省文聯會議上作報告的稿子,其中有一段說到‘有的同志熟悉歷史,寫歷史題材,于人民有益,我們也是支持的,這就是指的姚雪垠同志。湖北省委已審查批準了這個報告。”姚雪垠是會議代表,于是,江曉天就和他在漢口飯店見面,就如何修改《李自成》第一卷初稿的問題,充分交換意見,作了兩個上午的長談。
江曉天認為,《李自成》第一卷初稿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明末的封藩制度,造成土地空前集中,橫征暴斂,階級矛盾尖銳到不可調和,爆發(fā)了全國性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寫得不夠。他對姚雪垠說,你這部小說不從李自成、張獻忠如何被“逼上梁山”寫起,是你剪裁結構上的獨到之處,但明末農民起義的歷史原因,你還是要想辦法穿插寫一下,作些補救。姚雪垠接受了他的意見。臨離開武漢前,江曉天同姚雪垠又談了一次,先是商定了一個“流水作業(yè)”的工作方法:姚修改好部分章節(jié),就迅速寄給他,他短時間內審改完后即發(fā)排,再拿排印稿在京征求有關方面的意見,然后請姚來京修改定稿。談妥之后,江曉天說:“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要盡快把第一卷修改出來,接下去你再把全書寫完。其余的事情你不必操心,有什么困難,我們出版社盡可能幫助你解決。”姚雪垠提出:“有兩件事情需要你們幫助解決。一是最近我打算把家從開封搬來武漢,能否預支500元稿酬;二是稿子改好后,你們能否找?guī)讉€像吳晗這樣的史學專家看看。”江曉天當即一口答應:“錢,我給北京打個電報,馬上就可以辦;請人看稿的問題,我回北京后就幫你聯系。”
在武漢,江曉天聽姚雪垠談了曲折的身世和《李自成》第一卷艱難的寫作經歷,深為他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動,不僅對他產生了一種敬親感,而且也增添了對文學編輯事業(yè)的一種責任感。為給編發(fā)《李自成》第一卷作好準備,他一回到北京,就到圖書館借來了一堆古籍,補習歷史知識。在兩三個月的時間里,他趕著讀了《明季北略》、《清史稿》(有關部分)、《明史演義》、《清史演義》,以及十幾本明清筆記選本。他與史學界不熟悉,就去請社科編輯室主任成石中幫忙,與明史專家吳晗聯系,吳晗欣然答應到時看稿,并建議可請李文致、鄭天挺、謝國禎等專家、教授當外審。1962年4月至7月,姚雪垠分批寄來《李自成》第一卷修改稿,8 月上旬排出征求意見本時,江曉天通知工廠打印了5份清樣,分送吳晗及李文致、鄭天挺、謝國禎外,還送了一份給熟悉明史的劇作家阿英。9月初,吳晗很快看完清樣后,就打電話給江曉天,約他到住所的書房先談了一次。吳晗對《李自成》第一卷極為贊賞,說:“思想觀點方面沒有問題,藝術上很生動,引人入勝,感情上打動了我,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庇辛藚顷系目隙?江曉天心里就踏實了許多。他在向吳晗匯報了這部書稿編審工作經過情況后,把稿中涉及的他搞不明白的具體歷史問題一一提了出來,向吳晗請教。假如他在此之前不趕讀那一大批古籍,他是無法與吳晗這樣的學術權威對話的。要當好一部歷史小說的責任編輯,就必須練就這番基本功。
吳晗約談之后,江曉天就以文學編輯室的名義給姚雪垠寫信,告訴他說:“吳晗同志非常熱情,他于 9 月3日至5日三天的時間就將全稿看完,而且看得很認真仔細,有些錯了、漏排的字都改補上了。6日上午約我們到他處面談了一次,他給大作很充分的評價,也提了一些很好的意見(詳情待面告)。當時,我們進一步向他提出要求:作者還要寫四卷,有些問題很想向你請教。他滿口答應。不過,他10月間要出國,你因劇本脫不開身,9 月來不了,但是希望你來京日期至遲不超過10月10日,晚了,吳晗一走,幾個月后才回國。”此前,姚雪垠根本不認識吳晗。但要請吳晗看他的《李自成》征求意見本,是他的一大心愿。江曉天不僅幫助他實現了此愿,而且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公務繁忙,竟然還答應抽時間同他面談,真令他大喜過望。讀完信,他當即就同市文聯黨組書記、劇本合作者程云商定:暫時撂下歌劇《闖王旗》的創(chuàng)作,趕在吳晗出國前赴京。
國慶節(jié)剛過,姚雪垠就風塵仆仆趕到北京,住進了中青社。到京后的第二天下午,江曉天就接到吳晗秘書的通知,要他和姚雪垠在第二天上午10點到吳晗家中見面,然后到北京飯店共進午餐,邊吃邊談。那天,吳晗和姚雪垠一見如故,談得非常融洽。吳晗在對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創(chuàng)作成功表示熱情祝賀之后,也直率地提出了幾點參考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內部民族關系的處理問題。他強調說:“這是一個根本的原則問題。明清關系,漢滿關系,絕不能寫成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比如作品中寫滿入侵,明抗清,都不對。只能作為國內兄弟民族之間的關系,內部矛盾處理。因此,原來作品中有的提法要改,如中國如何,滿韃子等,不改就是原則性錯誤?!薄ρ┷笤谙騾顷锨蠼塘藥讉€有關歷史問題之后,吳晗用手拍了一拍桌子,豪爽地說:“你把這部作品改好了,將來如果真有人從歷史方面批評你,你不必管,我吳晗站出來替你打筆墨官司!”吳晗在明知姚雪垠是摘帽“右派”的情況下,能這樣不以人廢言,不怕擔風險,為了繁榮和發(fā)展祖國的文學事業(yè),大膽、真誠地對《李自成》第一卷作出了公正的評價,并支持了姚雪垠正確的歷史論點和全書創(chuàng)作計劃,不僅使處在困境中的姚雪垠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使江曉天更加堅定了出版《李自成》的信心。就這樣,姚雪垠和江曉天繼續(xù)“流水作業(yè)”,奮戰(zhàn)了整整100天,終于在春節(jié)前夕,完成了全稿的修改和審定。
沒想到的是,1963年春,當《李自成》第一卷最后定稿,就要付印出版的時候,國內的政治形勢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在毛澤東接連發(fā)出“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和“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指示后,報刊上對文藝界的代表人物又開始了過火的批判。這不能不引起江曉天和中青社的警覺:《李自成》的稿子沒有問題,但作者是“摘帽右派”,此時出版會不會出問題?他想,萬一惹出什么問題,領導好辦,一是官僚主義,嚴重一點,再加上個“用人不當”,可他作為責任編輯,就要承當后果,“罪責難逃”了。正在江曉天為此而焦慮萬分之際,得知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曾淳4月份要來京開會的信息。曾淳一到京,江曉天便急如星火地趕到前門飯店找曾淳面談。
“曾淳先問:出版社的意見怎么樣?我答:外審和社里都看了,沒有什么原則性的問題,基本上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他說:是的,我們也這樣認為。又問:你知道嗎?姚是毛主席點過名的。指的是1957 年春。我說:是不是在一次內部談話中,點名批評他的一篇散文《飲茶》(即《惠泉吃茶記》)。曾笑笑,點點頭。我說,1957年以后,中央宣傳部發(fā)過一個文件,有規(guī)定,姚寫的是歷史小說。再說,毛主席是稱贊李自成的。又把《永昌演義》的情況說了一下。曾淳說:是呀,書,我們也認為可以出的,但要慎重。我趕快說,我們研究了三條“限制”辦法:一、不宣傳,包括不在報上登新書介紹;二、控制印數;三、稿酬標準從嚴、偏低。曾淳同志說:好吧,就這么定了。(《江曉天近作選》第25頁)有了湖北省委的明確態(tài)度,江曉天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1963 年8 月,42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一卷終于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分上、下兩冊出版了,首次印數10萬。當姚雪垠收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樣書后,為了表示他對毛主席的敬仰,立即同妻子王梅彩一起,到武漢郵局給毛主席寄去了一部。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呈送毛主席的這一部書不僅沒有石沉大海,而且還對他今后創(chuàng)作《李自成》竟起到了神奇的巨大作用。盡管中青社事先定下了“不宣傳”的“限制”辦法,但據原《文藝報》資深記者閻綱回憶,他當年曾將他閱讀《李自成》第一卷的肯定意見和了解到的有關反應,及時報告給侯金鏡和馮牧二位副主編,“侯馮二位膽識兼?zhèn)?一致稱贊《李自成》一卷的創(chuàng)作成就,認為它在當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中無疑鶴立雞群”。(《三十八朵荷花》第398-399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經過商議,同意他在由他起草的以本刊記者名義發(fā)表的《一九六三年的中篇、長篇小說》一文中公開肯定了《李自成》第一卷的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中青社文學編輯室收到了二百多封讀者來信,一致稱贊《李自成》第一卷藝術性高,知識性強,特別是現實思想教育意義大,這一點,完全出乎江曉天的意料之外。于是,不得不一再加印,截止“文革”前夕,就突破了百萬冊大關。這也是姚雪垠先前連做夢都敢想的事。因此,對江曉天在逆境中不怕擔風險,敢于支持和幫助他出版《李自成》第一卷,始終銘記在心。二十年以后,當他成就輝煌,聞名中外時,仍在其長篇回憶錄中,帶著深厚的感情說:“如果有人問我誰是《李自成》的伯樂,我只能回答說是江曉天。他是我在困難時期遇到的第一個知音?!?《學習追求五十年》第196頁)
為《風雷》當責編與“利用小說反黨”
1968年7月8日《人民日報》第三版用一個整版的篇幅,發(fā)表了“安學江”題為《徹底砸爛中國赫魯曉夫篡黨復辟的黑碑——批判陳登科的反動小說〈風雷〉》的“大批判”文章,并加了由姚文元親自審定的長達500多字的編者按。該“編者按”說,《風雷》“肯定是在中國赫魯曉夫親自授意下炮制出籠的”,它披著“寫農業(yè)合作化”外衣,大刮反革命黑“風”,大打資本主義妖“雷”。“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右派是從反面教導我們的人。在這點上,毒草有功勞”,“我們要謝謝陳登科等人的勞作,謝謝這些反面教員,他們使革命的人民懂得:階級敵人是如何利用小說推行反黨活動的,反革命分子是怎樣耍兩面派手法的……”顯然,在《風雷》作者陳登科后面加上 “等人”二字,首當其中的,就把《風雷》的責任編輯江曉天給“等”了進去,一夜之間,使他也成了“反面教員”。
江曉天回憶,那天的報紙是上午9點多鐘送到中青社的,他見好多人搶著看,議論紛紛,就預感事情不妙。等到快中午時,碰到黃伊,見他手里拿著一份《人民日報》,要過來一看,才知道一場災難降到自己頭上來了。果然,剛看完“安學江”的文章,一位同事就奉命來對他說:“你回去一趟,我們一起走?!彼宦牼兔靼?這是要去抄他的家,搜查所謂“利用小說反黨”的罪證。出了中青社大門,又來了3位。幸好其中只有一位偏激的“左派”,另兩位與他并無惡意,僅是奉命例行公事而已。盡管如此,進他家之后,那陣勢還是把他的老母親嚇得瑟瑟發(fā)抖,年少的女兒靳虹更是害怕得直哭。他們翻箱倒柜搜了個遍,竟一無收獲。于是,就通知他收拾行李,提前吃了晚飯到社里去接受隔離審查。于是,當晚他就住進了中青社東院的“牛棚”。關他的是一間只有五六平方米的小黑屋,除一張單人床、一張小桌和一把破木椅外,連只暖瓶都沒有。室內潮濕,空氣不流通,嗆人的霉味令他感到窒息。細聽說話聲,他得知緊隔壁住的就是造反兵團的一號頭目。室內的燈泡很小,雖然那時他的視力還挺好,但在那昏暗的燈光下根本看不了書也無法寫字,只得早早躺下。睡不著覺,就一支接一支地抽煙,回想往事。他想到,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他多次遇險,3次被敵人包圍,卻都沒被抓住,沒坐過敵人的牢,現在可好,卻被幾個造反派關進了這“小黑屋”。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為《風雷》當了一回責編,為何就成了“利用小說反黨”的罪人呢?
“安學江”的大批判文章一開頭就說,1962年,中國赫魯曉夫(劉少奇的代名詞)赤膊上陣,特地指使他在安徽的代理人李葆華之流:“回去之后,把前三年的歷史寫本書,如果勇敢些,就把它編劇演,再勇敢些,就立碑傳給后代。”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李葆華回到安徽后,找“工農作家”陳登科,“精心炮制”出了長篇小說《風雷》。
這顯然是在捏造事實。江曉天記得很清楚,陳登科早在1956年就醞釀寫這部小說了。那年夏天,陳登科來京出席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住在前門飯店。接到電話,他就去看陳登科。陳登科對他說到正在構思的一部長篇小說的梗概:一個在淮海戰(zhàn)役中負傷,被抬擔架的老農冒死救出的戰(zhàn)士,抗美援朝回國后,當了連長,要求到地方工作。為了尋找、報答那位老農的救命之恩,選擇了淮北地區(qū),帶頭創(chuàng)建農業(yè)合作社的故事。書名叫《櫻桃園》。他說記得契柯夫有個劇本也叫《櫻桃園》,你改個書名吧,陳登科就說干脆叫《尋父記》吧。于是,他就與陳登科簽訂了約稿合同。不久大躍進起來了,中青社“放衛(wèi)星”,他就報了10部長篇,柳青、梁斌、杜鵬程、王汶石、陳登科等作家的大名都列在其中。3年后,張羽去合肥,回來帶了本《尋父記》的鉛字印稿。中青社領導認為《尋父記》是寫農村階級斗爭題材的,正合當時形勢需要,就決定作為重點書稿,下大力抓。中青社有個傳統(tǒng)做法,因社領導不看長篇小說稿,要求一部長篇小說稿在文學編輯室必須有三個人看,一、二、三審統(tǒng)一進行。這樣,新派來的室主任就要他也參與《尋父記》的審看工作。發(fā)電報請陳登科來京后,室主任、張羽和他,一起住進西山八大處作協招待所,逐章逐節(jié)討論商議了10多天,定下了修改方案。這時,因張羽要請創(chuàng)作假,室主任就讓他來當《尋父記》的責任編輯。他堅辭,說《李自成》第一卷還有些工作沒處理完,手頭還有兩部長篇稿要看,更主要是他為家事被撤職、降級,就是安徽農村問題扯起來的,《尋父記》將來一旦發(fā)生什么事故,聯系起來算總賬,他可實在吃罪不起。室主任說,你放心,不會有什么事,萬一有事,也由領導承擔。當時,他的留黨察看兩年處分剛撤銷,他想到自小在淮河兩岸長大,對《尋父記》中描寫的淮北農村生活是熟悉的,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為了黨的文學事業(yè),有時就得承擔一點風險。既然是領導上交下的任務,他就只好答應下來,同陳登科及其助手耿龍祥先住西山八大處作協招待所,后進炒豆胡同招待所,采取流水作業(yè)、交錯進行的辦法,于1963年底,完成了修改和發(fā)排工作,印出了征求意見本。因他們共同認為,小說反映的農村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是一場革命,所以就將書名改為《風雷》。
《風雷》征求意見本印出后,除送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人手一冊外,江曉天還以中青社的名義,送了一份給分管農業(yè)的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因抗戰(zhàn)期間,譚震林一直是他所在的新四軍二師政委,他想爭取老首長譚震林看看并寫個序。但后來得知,譚震林太忙沒時間看,江曉天又想起曾在中央黨校的同學姚力文,聽說他1959年畢業(yè)后,已調中辦給胡喬木同志當秘書。姚力文是位熱心人,很愿意幫忙,他打電話告訴江曉天,喬木同志到南方休養(yǎng)去了。他本人已調任劉少奇同志農業(yè)方面的秘書。中辦有個地區(qū)研究組,專門研究農村工作問題,成員多是任過多年地委書記的老同志,他也可以請他們幫忙看看,要江曉天把《風雷》排印本寄3份給他。幾乎同時,陳登科給江曉天來信,并附有安徽省委副書記陸學斌寫給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和中國作協黨組書記邵荃麟的信,要求他們能看看稿子,提提意見。江曉天請作協的張僖同志把陸的信分別轉交他們二位,各附排印稿一本。邵荃麟看過后即召江曉天面談,對排印稿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姚力文告訴江曉天,他和中辦地區(qū)組幾位多年從事和研究農村工作的專家,都一致認為《風雷》在政策上沒問題,并對陳登科深厚的生活功底大加贊賞。在正式出版之前,江曉天匯總了各方面的意見,又請陳登科來京,用了3個月的時間,對書稿作了第二次修改。由于江曉天很喜歡鄧拓的書法,就請美編室的一位副主任去信請鄧拓題了字。就這樣,《風雷》(第一部)分上、中、下三冊于1964年5月出版,首印9萬冊。
該書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經過,正如陳登科后來所說:“《風雷》是1958年冬開始結構,第二年冬動筆,1960年5月底在宿縣城完成初稿的,不但有時間、有地點、有人證、有物證,初稿的結尾上,全寫明了完成的日期,而那些文痞們,為著向江青表示效忠,硬是昧著良心,甘愿充當江青的幫兇,誣陷《風雷》是在劉少奇親自授意下炮制出來的。他們不僅將《風雷》掛上劉少奇的黑線,還牽上曾經擔任安徽省主要領導工作的一位同志。而江青和姚文元,明明知道那位領導同志,是1962年春才調來安徽的,當我寫《風雷》的時候,他還未來安徽,劉少奇怎么可能授意他呢?他又何能來策劃我呢?除了謊言,除了陷害之外,還能找出其他言詞來解釋么?”(《關于〈風雷〉的一封信》,《人民日報1978年1月24日)確實,“安學江”的謊言,對陳登科來說,并不難批駁。但在江曉天關進“小黑屋”時,有兩張造反派辦的小報,用心遠比“安學江”的文章要險惡,并公開點了他的名。江曉天后來在《〈風雷〉的旋風》一文曾這樣回憶:
“一份是16開四版小報,頭版下橫欄大字標題《請看黑〈風雷〉炮制出籠經過》,列了兩條黑線:一條是劉少奇——李葆華——陳登科,另一條是文藝黑線的陳登科——江曉天——邵荃麟——周揚。我是上聯下掛的人物,劉少奇秘書×××(未點姚力文的名),是兩條黑線的聯結點。外加一個‘三家村的鄧拓(因他給《風雷》寫了書名)。另一本雜志型的小報,名字也叫《風雷》,內容差不多,稍有不同,沒有點我的名字,只寫了‘江××。還說我曾因反對‘三面紅旗受處分,心懷不滿,所以與陳登科一拍即合云云,從小報到《人民日報》的批判文章,我感到非要把我打成反革命分子不可了。1960年批判我的時候,那位刀筆吏就給我戴上‘漏網右派、‘漏網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再來上一頂‘反革命帽子,全了。安徽人有句俗話,‘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這時,我倒更加坦然平靜了?!?《江曉天近作選》第84-85頁)江曉天因《風雷》而挨批斗,最早的一次是在1967年6月。那天中午,文學編輯室戰(zhàn)斗隊的一員女將,出辦公室去接待安徽的兩個造反派之后,既興奮又緊張地跑回來拉了幾個群眾在走廊里嘰咕了一陣,就命令他吃完飯立即回來。下午一點半,他準時回到辦公室,見3間通屋里坐滿了人,只有兩個生面孔。沒等他坐下,口號聲就震耳欲聾地響起來了,接著是念毛主席語錄:“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本驮谶@次批斗會上,安徽來的一個黑臉造反派,拋出了一顆想要打倒他的“重磅炸彈”:當眾念了一個熟人寫的揭發(fā)材料,說“陳登科與江曉天無話不談,1963年國慶節(jié)江曉天請陳登科吃飯時,曾談過江曉天1960年受批判處理的事”……于是,全場就高呼口號,要他老實交待:“陳登科是怎樣要為你翻案,你又是怎樣為陳登科炮制毒草的?”因那個寫揭發(fā)材料的熟人,確實是江曉天請陳登科吃飯時的陪客,所以江曉天只得如實交代:“陳登科是同我說起過這件事。1962年張羽到合肥時,他就要張羽帶話,建議我調回家鄉(xiāng)工作,說安徽的蓋子揭開了,我的問題容易解決,但我謝絕了。當時,我就當著新來的室主任的面對張羽說:‘我不回去,我從參加革命起就是屬于黨的,怎么處理我是組織上考慮的事。我只認真反省,總結教訓,加倍努力工作。1962年團中央黨委派人找我談話時,我也是這么說的,只要求組織上把事實核查準確。我沒有翻案的言論,更無行動,許多人都還在,可以證明?!?/p>
據李茹介紹,江曉天1960年挨處分之后,團中央書記兼組織部長羅毅調任華東局組織部長,了解到安徽當年餓死人情況遠比江曉天給他二弟的信嚴重,就覺得團中央處分江曉天錯了。但是,團中央并沒有按羅毅的意見為江曉天平反,只是在撤銷他留黨察看兩年處分后,于1963年又給他一個文學編輯室副主任的名義。這中間,或許是中青社有人從中作梗。
1967年11月1日,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接見安徽兩大派群眾代表時,江青突然宣布陳登科是“國民黨特務”,致使《風雷》一案驟然升級。1968年春,安徽省文聯的“革命群眾”組織派出4人住進中青社,調查“《風雷》反革命案件”,審閱原稿及文書檔案,并先后找江曉天談了兩次話,著重對他說了一個編造出來的可怕背景:1962年七千人大會時,劉少奇不聽毛澤東的,親自到安徽組去點火,煽動省、地、縣干部揭安徽的蓋子(即大刮五風的嚴重后果),硬要摸省委第一書記的“老虎屁股”。省委第一書記千方百計捂住蓋子,致使幾百萬老百姓付出生命,成千上萬人受到殘酷迫害。劉少奇指示新上任的省委第一書記李葆華把這血的教訓立個碑記下,李葆華就授意陳登科寫了《風雷》……江曉天當然不信這荒誕的故事,但也不便說什么,只能報以沉默。幸好這4人之中,有一位他是認識的。在又一次讓他交代《風雷》的編審出版經過時,他趁機點了這位老熟人一句:“記得《風雷》定稿那次修改,你好像也來京和陳登科一起在炒豆胡同住過幾天,他愛人梁壽淦還買了件呢大衣送給你……”此人忙站起來說:“我們剛才說的《風雷》的政治背景,你我當時都是不了解的?!闭勍暝挸鰜?江曉天去上廁所,碰見那4人中的一位老鄉(xiāng),聽口音是皖西北阜陽一帶的人,見廁所沒有別人在場,悄悄對他說:“你要警惕,出版社有些人要搞你?!彼恢@位好心人的姓名,從此也再無緣見面,但后來當他被關進“小黑屋”時,想起這位老鄉(xiāng)的提醒,心里依然存滿感激。
江曉天在“小黑屋”關押了9天。9天中,他被提審過兩次。第一次提審他的是中央辦公廳的兩個專案人員,問姚力文和中辦農村組的3個干部都不是搞文藝的,為什么對《風雷》那么熱心?他如實回答:“本來是想通過姚力文請胡喬木看的,他們幾位雖不搞文藝,但是熟悉黨的農村政策,能在政治上、政策上幫著把把關。小說藝術上的問題,編輯部可以把握,政策上我不熟悉,所以,他們愿意看,我求之不得。是我拉他們看的,責任在我,不能怪罪他們?!钡诙翁釋徦窃诒魂P的第8天,來自安徽的3人中有位50來歲的軍人,趁另兩個年輕人上廁所的間隙,和他聊了幾句,得知其原先也是新四軍,解放戰(zhàn)爭初期北撤到山東的。等兩個年輕人回來后,他就問他:“陳登科對不少人說過,他在小說中引用毛主席的話是撒芝麻油,調味,添點香氣,你聽說過沒有?”他回答:“陳登科說話太隨便,好開玩笑。不過,我沒聽他說過這話?!避娙四闷疖娪每姘?取出《尋父記》 鉛印稿和幾頁江曉天動筆改過的《風雷》頭一次發(fā)排稿,對他說:“看看吧,你幫了陳登科的大忙!”他一眼就看出來了,那一頁是從《尋父記》上剪貼下來的,他用紅筆把《蘇三起解》的前三句唱詞“洪洞縣里沒好人……”勾了,換上了《東方紅》的前三句歌詞。他解釋說:“是我順手改的。陳登科的小兒子,當時只有五六歲,愛唱京劇,陳登科帶他來京時,我就多次聽他哼過《蘇三起解》,陳登科就順手寫進去了。我只覺得生活中小孩子唱京戲的極少見,而《東方紅》則是婦孺皆知,沒人不會唱,就這么改了?!避娙苏f:“這是陳登科的賬?!迸d許就是這位不相識的新四軍老戰(zhàn)友幫了忙,第10天下午就把他放回家了。
解除隔離查,就意味著經過查閱《風雷》的書稿檔案和編審情況的調查,“利用小說反黨”的賬,無法算到江曉天的頭上了。但是,江曉天萬萬沒有想到,安徽來的外調人員放過了他,中青社的一些掌權人物,卻一直揪住他不放。尤其是在他兒子、女兒的參軍問題上,大做文章。
李茹告訴我,她兒子江淮是1969年2月參的軍,當時到燈市口中學招兵的一位排長,去中國青年出版社調查過兩次,中青社接待人員說江曉天是《風雷》反革命大案的關健性人物,堅決不同意江淮參軍。但那位排長認為江曉天從小參加革命,不可能一下子變成“反革命”,便自作主張,果斷地把江淮招走了。但是到了她女兒靳虹參軍時,就連連碰壁。1969年4月17日,她和江曉天下放到河南璜川縣黃湖農場的團中央“五七”干校勞動,家里就留下靳虹一人。這孩子天生麗質,又自小要強,不僅能歌善舞,筆下也頗有文采,先后報考海政文工團和空政文工團,都覺得她才藝出眾,準備錄取。但每到“政審”這一關,都因中青社留守處堅決不同意而通不過,只得告吹。1971年初,立志當文藝兵的靳虹,又報考南海艦隊文工團。南海艦隊文工團在對她政審時,幾次找中青社留守處,留守處均以江曉天與《風雷》反革命大案有牽連而不同意靳虹入伍。南海艦隊文工團的一位副政委不相信新四軍出身的江曉天是“反革命”,就親自在春節(jié)過后冒著嚴寒到李茹所在的團中央“五七”干校4連(即中國青年報社)外調。李茹帶著這位副政委去找到校部軍代表,問江曉天究竟有什么問題?軍代表回答說:“《風雷》的問題已基本弄清,江曉天和陳登科等人是工作關系。”這樣,南海艦隊文工團終于招收了靳虹。李茹說,幸好南海艦隊文工團的副政委當時沒先去7連,因為在不久之前的整黨會議上,當初下令把《風雷》當重點創(chuàng)作來抓的社長和一再說服曉天當《風雷》責任編輯的室主任,都指責曉天:“你和陳登科究竟搞了些什么名堂,你自己清楚……”曉天聽到這些栽贓的話像吃了綠頭蒼蠅一樣直惡心,可這二位卻憑著在運動中如此積極的表現,結合進了領導班子,搖身成為7連連長和7連2排的排長。所以,假如南海艦隊文工團的副政委先去了7連,靳虹的政審落在這二位連、排領導手里,肯定又通不過了。
李茹還告訴我說,靳虹被批準去南海艦隊當兵之后,她和曉天都想回京為女兒送行,可干校只批準他們夫妻倆中回去一人。按理說,她作為母親,回京給女兒打點行裝更合適些,但她考慮到女兒自小和父親感情特別深,曉天也太想小小年紀就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好幾年的女兒了,只好讓曉天回京與女兒團聚幾天。臨離開北京那天晚上,父女倆躺在床上話別,曉天不忍讓女兒看到他痛苦的臉色,關上了燈說:“虹兒,爸爸對不住你。1960年以后,你同哥哥就跟著倒霉的爸爸受苦。缺吃少穿,受人歧視??晌覜]有想到,你們剛剛長大一點,又趕上《風雷》挨批判,受我牽連,遭了這么多難……”曉天的心碎了,難過得說不下去。女兒很懂事,強忍著抽泣,安慰他說:“爸爸別說了,女兒了解您、相信您,從來沒埋怨過您。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靠自己去奮斗!苦難只會激勵我,絕不會壓倒我。放心吧,爸爸。再說如今原來革命的老子成了‘反革命的多著呢,我和哥哥能有當兵的這條路走,算是幸運兒了。只求您和媽媽在干校保重身體。酒能消愁解悶,可不能多喝。我給您買了一只酒杯,一兩的,一天就一杯。這是對您唯一的要求了。”曉天被女兒對他的理解深深感動,為讓女兒更了解他,他第一次詳詳細細地向女兒講述了他的苦難家史和他前半生崎嶇的戰(zhàn)斗歷程。靳虹作為女兒,秉承了曉天的許多優(yōu)良秉性,入海軍南海艦隊文工團后,表現一直很好,到1974年,上級領導決定推薦她到南開大學中文系讀書。不料遭文工團內的一些人忌妒,翻出她的檔案,見其中有曉天1960年犯錯誤和為大毒草《風雷》當責編的材料,就說這樣人的子女怎么有資格培養(yǎng)深造云云,臨時把她換了下來。這打擊對靳虹太殘酷了,她強忍著悲憤,下海島巡回演出了兩個月。結果,就在1975年1月20日返回駐地湛江的途中,慘遭車禍,不幸犧牲了。靳虹犧牲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中共黨員,榮立三等功。南海艦隊政治部領導把我們全家請到湛江。處理完后事,南海艦隊政治部領導向我們全家表示,要開除肇事者的軍籍,并追究其刑事責任。失去最鐘愛的女兒,曉天撕心裂肺地悲痛,但他卻提出異議說:“我女兒犧牲了,死而不能復生,不要再毀了一個年輕人的前程,這又會影響到一個家庭。好好批評教育,讓他深刻接受教訓吧!”部隊發(fā)給我們的烈屬撫恤金,他分文不取,悉數為女兒交了黨費,令在場的人唏噓不已,深受感動……
唯一的女兒,21歲就突然喪失了如鮮花般嬌艷的生命,這對江曉天的打擊,猶如五雷轟頂??墒?他非但沒有被擊垮,反而使他對人生體悟得更加深邃,襟懷變得更加寬廣。他之所以不主張?zhí)幏帜莻€車禍的肇事者,是因為他覺得,真正造成女兒不幸的,是她檔案里某些人整他的有關“《風雷》反革命大案”的黑材料。為此,他在《〈風雷〉的旋風》一文中,發(fā)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我只有對蒼天呼嚎:我不該當編輯,有良知的手中握權的領導人,能知道并記取這血淚的教訓嗎?千萬不能因為一部有錯誤的作品,而把編輯與作者捆在一起問罪!一個作家只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一個編輯,特別是工作多年的老編輯,該對多少部作品負責,他能承受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