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紅 萬全勇
摘要:禪宗倡導的“無修而修”的禪修思想,既吸收了印度佛教的禪修思想,更是融合了中國固有文化思想,因此與印度佛教的禪修思想大相徑庭。本文試圖運用佛教的有關理論,對禪宗“無修而修”的禪修思想進行一番探討,以期發(fā)現(xiàn)其思想實質所在。
關鍵詞:禪宗 無修而修 禪修
禪宗是最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宗派,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其影響最為深遠,發(fā)展最為興盛。禪宗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的代稱。禪宗的特征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迸c其特征相適應,禪宗“無修而修”的禪修思想,一方面吸收了印度佛教《楞伽經(jīng)》的如來藏思想和《金剛經(jīng)》的般若性空思想,另一方面融合了中國固有文化思想,特別是儒家哲學的入世思想,老莊哲學的清凈無為、“齊物”、“逍遙”等思想。因此,禪宗“無修而修”的禪修思想與印度佛教的禪修思想大相徑庭,顯示出中國禪的民族特色。
禪宗“無修而修”禪修思想具有以下特征:
一、順乎自然,任運自在
洪州宗人提出“平常心是道”的重要命題,把禪引向了生活化、行為化,認為“道不用修”“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與心”[1](P279)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即“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之心,則“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2](P440)石頭希遷的大弟子天皇道悟點撥龍?zhí)冻缧诺墓适?也生動地說明了“無修而修”的禪修教學。“一日師(龍?zhí)冻缧?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心要。師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首良久?;试?‘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復問:‘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圣解?!盵3](P370-371)這段話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1.擎茶接茶,行食受食,和南低首,就是禪修的心要。換句話說,禪修的心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2.道不用修,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只要一念相應,“直下便見”,頓悟見性。但只要有分別、執(zhí)著,就無法頓悟見性,“擬思即差”。3.頓悟見性之后,還必須漸修保任。神會也曾經(jīng)說過:“夫學道者須頓悟漸修……譬如母頓生子,與乳漸漸養(yǎng)育,其子智惠(慧)自然增長。頓悟見佛性者,亦復如是。”[4](P112)但漸修不是苦修,只需“任性逍遙,隨緣放曠?!?/p>
二、不持戒,不坐禪,不看經(jīng)
禪宗“無修而修”的禪修教學,有時表現(xiàn)為不持戒,不坐禪,不看經(jīng)。馬祖道一后二傳、溈仰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仰山慧寂公開宣稱“不持戒”,“不坐禪”。“問:‘和尚還持戒否?師(仰山慧寂)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聽老僧一頌: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镢頭邊?!盵5](P534)從表面看,仰山慧寂禪師宣稱“不持戒”,“不坐禪”,一切任其自然,就是禪修,就能成佛。實際上,仰山慧寂禪師真正用意在于教導學人不要有“我在持戒”“我在坐禪”這樣的念頭,有念皆妄,即是障礙,不要對“持戒”“坐禪”有所執(zhí)著。當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皆不可執(zhí)著。果能如此,喝茶是禪修,拿镢頭勞作也是禪修,皆可成佛。
三、棒喝打罵學人
有些禪師“老婆心切”,用心良苦,不惜用棒喝打罵手段,以期學人早日開悟。在德山宣鑒禪師看來,學人開口無非是把心中的起心動念,心中的妄想說出來而已?!芭e心動念,無非是罪?!币虼藨摯?意在打掉學人的起心動念,打掉學人的妄想。學人雖沒開口,但心中仍然在打妄想,仍然在起心動念,只不過沒說出而已,因此也應該打。“問即有過,不問猶乖?!眴栍羞^錯,不問也不對。只有不起心,不動念,不著一物在心頭,才是真禪修,才能成佛道。大悟后的義玄禪師在教導學人禪修時,不僅經(jīng)常施用叱喝,也經(jīng)常施用棒打。因此,棒喝交施,構成了臨濟宗門風的主要特征。
四、呵祖罵佛開示
在禪宗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和無法理解的是,有些禪師強烈反對心外求法,心外求佛,認為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皆不可執(zhí)著,為此他們可謂“老婆心切”用心良苦,不惜呵祖罵佛,以期學人早日開悟。
臨濟義玄禪師有呵祖罵佛的語錄,他說:“道流,取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等妙二覺擔枷鎖漢,羅漢辟支猶如廁穢,菩提涅槃如系驢橛。 [6](P497)義玄禪師通過呵祖罵佛,反對心外求法,心外求佛,心外求菩提涅槃。當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皆不可執(zhí)著,一有執(zhí)著,即是障礙,即不能見性。在他卡那里,佛性是無形無相的,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見聞覺知都是佛性的作用,都是佛性的顯現(xiàn)。只要一念回光返照,頓悟一切見聞覺知與佛性無異,即是見性,即可解脫。因此,真正修道人,只需在日常生活中,隨緣任運,任性逍遙,“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不著一物在心頭,無一念希求之心。
禪師們的倡導的這種“無修而修”的禪修思想,是在持戒還是在犯戒?是否在修禪定?是否在修慧?這是我們每一位研究佛教的學人必須得弄清楚的問題。筆者認為,必須透過“無修而修”禪修教學的表面特征,運用佛教的有關理論,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結論。筆者的觀點是,這些禪師是在持戒而沒有犯戒,盡管他們公開宣稱“不持戒”,甚至棒喝學人,呵祖罵佛;這些禪師確實是在修禪定,盡管他們公開宣稱“不習禪”“不坐禪”;他們確實是在修慧,盡管他們公開宣稱“不看經(jīng)”。
參考文獻:
[1]《圓覺經(jīng)大疏鈔》卷3,《續(xù)藏經(jīng)》第一輯第14套第三冊。
[2]《景德傳燈錄》卷28,《大正藏》第51卷。
[3]《五燈會元》卷7,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
[4]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中華書局,1983。
[5]《五燈會元》卷9,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
[6]《大正藏》第47卷。
(作者單位:河南省開封市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