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軍
摘要:奧博利·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的一生短暫又絢麗無比,他用孱弱的身軀與驚人的藝術表達力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藝術杰作。他將怪誕的姿態(tài)留給了這個世界,呈現給世人的是奇異的、難以接近的黑白線條之美。
關鍵詞:黑與白;線描藝術;頹廢主義;生命
一、世紀末情調的代表者
奧博利·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國南部海濱城市布萊頓(Brighton)。幼時的比亞茲萊便知道自己患有遺傳性的肺結核病,對于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他來說,身患此病便注定會在毫無預知的情況下,過早或過快地死去。盡管比亞茲萊當時還很年幼,卻已非常清楚自己的身體病況。因此這位世紀末的天才一生都籠罩在死亡的陰霾與無奈的嘆息中,他的生命在死神的黑翼下度過,就像一朵插在暗夜胸襟上的蒼白小花。雖然比亞茲萊只受過短短兩個月的正規(guī)繪畫訓練,但靠著過人的天賦和對藝術的執(zhí)著,成為世界插畫史上一座不倒的豐碑,被后世譽為天才。在他充滿傳奇又短暫的26年人生里,讓插圖和招貼畫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當19世紀末的英國畫家們依舊沉溺于在中世紀浪漫情調里找尋著美麗與溫婉的詮釋的時候,比亞茲萊卻用一種更新更絕對甚至更有力的方式表達著他自己的藝術理念?!笆杩勺唏R,密不透風”——黑白線描藝術之間的變化令萬般色彩黯然失色。強烈的裝飾意味,流暢優(yōu)美的線條,詭異怪誕的形象,使他的作品充斥著恐慌和罪惡的詭異與妖艷的感情色彩,張揚而鮮明的在世紀末的英國畫下一筆又一筆重彩。
奧博利·比亞茲萊無論從外形,還是藝術來說,都是上天賜予新藝術運動的一份完美禮物。他淡金色的發(fā)簾,尖細的下頜,鋼琴家的手指,水晶植物般極度敏感的神經,給我們留下的形象永遠是個少年。雖然患肺病的身體極度虛弱,他的靈魂卻像最頑皮的孩子一樣有生命力。比亞茲萊熱愛古希臘的瓶畫和“洛可可”時代極富纖弱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日本浮世繪與版畫對他的藝術思路產生重要影響。他的作品結合了伯恩-瓊斯,安德里亞.蒙德烈和浮世繪的精神,形成了不可復制的獨特風格。比亞茲萊不屑于重復經典,總是立意叫觀眾吃驚,“畫不驚人死不休”。在他短促的一生中,真正創(chuàng)作時期只有五年,但卻留下了大量令人稱奇的絕妙作品。他的風格不斷變化,往往數個月就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并且總是那么新穎,那么原創(chuàng)。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它可以是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拉菲爾前派風格,也可以是日本版畫風格,希臘瓶畫風格……但他永遠都是比亞茲萊。”
二、詭異的黑白線條
在19世紀的英國正處于維多利亞統治的時期,倫敦滿布黑暗潮濕,宮廷的奢靡與百姓的貧困形成鮮明對比。這是機械復制的剛剛開始,是傳統價值體系和社會規(guī)則受到挑戰(zhàn)和顛覆的時期。一種焦灼、不安和絕望的末世感,使藝術界流行頹廢與審惡的風氣。這種頹廢更傾向于用悲觀主義而不是樂觀主義來剖析當時的現狀,使變態(tài)回到正常,使矯揉造作回到自然。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王爾德的《莎樂美》、蘭波的《地獄一季》等,無不誕生在這個時代。比亞茲萊憑著對社會的認識,對人性的領悟,繪制出一幅幅刺痛人心的黑白線描作品。這個時??妊?、曾經在保險公司里伏案工作的小職員,像蜥蜴一樣在雜亂無章的黑白畫叢林中潛行著,不知不覺爬到了這門藝術的顛峰。他總是目光炯炯地觀察著身邊的每個行人,傲慢的富商、貪婪的政客、放浪的妓女、可憐的乞兒,他用最真實與赤裸的手法在黑白世界的描繪中剝離出人性的深暗面。
于是,在比亞茲萊的黑白畫里,我們看到:世俗淑女們臉上掛著不相稱的放浪笑容,只有鬼魂和將死者才露出偶有的禁欲者的憂郁。他的美貌尤物無一不帶著暴戾神情,瞳目之中射出的光芒,直逼人心,華麗奢艷的服裝可以將手指尖都包裹住,卻偏偏露乳露臍,露出野獸般貪婪的嘴臉。黑色的長發(fā)、白色的眼瞳,黑色的面具、白色的毒藥,黑色的暗云、白色的罌粟花……黑與白的交響,線條與塊面的變形,把怪誕的肉欲和虛脫的靈性擰在了一起。不是誰戰(zhàn)勝了誰,誰臣服于誰,這種較量的目的不在于勝負,而是通過相互間的壓榨與侵占去激發(fā)終極的快感,宛若生命極致之愛。
在性格突出的黑白線描畫中,透過那獨特的極具象征意味的線條,比亞茲萊盡情嘲諷男權至上(男性對于女權至上的焦慮),同時也對維多利亞時代對性的壓抑諷刺得淋漓盡致。他的畫有意識地模糊兩性的性別差異。遍觀比亞茲萊短暫的藝術生涯,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藝術就是對維多利亞時代虛偽性的洞幽燭微的批判。他的代表作里除了《莎樂美》之外,還有之前的《亞瑟王之死》(組畫)和之后的《盧西安的真實歷史》(組畫)?!秮喩踔馈肥潜葋喥澣R風格中的一個異數,它典雅、端莊、高貴、華麗。其中一幅,《特里斯特拉姆飲愛情之酒》是經典,華美絕倫,穩(wěn)重飽滿,畫面上雖只有兩個人,卻有著宏闊的感覺和逼人的君王氣息。《盧西安的真實歷史》則比《莎樂美》還要怪誕黑暗一些,比比皆是的戲劇表情,仿佛耳邊有著一陣陣洪大的哄笑聲,又重又尖,令人十分不快。
比亞茲萊用高超虛擬的線條和強烈的黑白對比色調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神奇的夢幻般的畫面,這使他在一到兩年的時間內成為了世界聞名的畫家。在他的畫中沒有色彩,沒有直線透視,沒有次要的環(huán)境裝飾——只有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他堪稱細節(jié)刻畫大師,對細節(jié)突出的強調讓人觀后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成為他作品的明確特征。
三、機遇與困境
在自己的藝術追求中比亞茲萊始終堅持個性的獨立,無論何時都不追慕時尚的潮流。很快英國形成的頹廢派運動和唯美主義都確定發(fā)展方向,開始向著他的風格靠齊,正是比亞茲萊影響了現代風格造型藝術的語言和形式。自1894年4月,比亞茲萊開始與《黃書》(《THE YELLOW BOOK》)雜志合作,并很快成為他的美術編輯。他的大部分詩歌、隨筆、繪畫作品在這本雜志上發(fā)表。由于比亞茲萊為雜志確定了以情色藝術為它的發(fā)展方向,使其很快便提高了“知名度”。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這個多病而敏感的天才,經濟剛剛開始好轉的比亞茲萊沒有多久就因受牽連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變故。1895年4月,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因同性戀有傷風化被逮捕,報紙報道稱,王爾德進監(jiān)獄時隨身拿了手杖、手套和一本黃書,而在印刷廠卻發(fā)生了可怕的印刷失誤。在卡多更旅館目睹逮捕經過的記者寫的是:A yellow book,也就是說“一本黃顏色的書”,而并非雜志《黃書》《THE YELLOW BOOK》,但是憤怒的人群卻沖向了《黃書》雜志社,砸碎了所有的門窗玻璃,并強烈要求政府關閉查封雜志社,于是比亞茲萊不得不因此和《黃書》雜志永遠地分手。就這樣,比亞茲萊失去了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生活再度陷入拮據。由于事件的影響,很多雜志社不敢與他合作,這個命途坎坷的世紀末大師只能靠給指定的私人和地下出版社創(chuàng)作,掙點錢以應付日常支出,這讓他原本就孱弱多病的身體更加每況愈下。
四、生命終結的詠嘆調
后期的比亞茲萊似乎已經清晰地感覺到死神的逼近,雖然二十剛出頭,但他的暮年已經來臨。他有著天才共同的疾病:肺結核,并且還有著夭折的天才典型的形象:咯血而書。一個不到二十歲就咯血不止的羸弱少年,不可能享受到正常人的愛欲與青春。比亞茲萊極端孤獨,沒有朋友,他所能夠做到的,就是在自己藝術的王國里縱情暢飲黑色的蜜酒與死神交歡。這個時期他的作品里充滿了面具、骷髏、袒露雙乳的肥胖的貴婦人、黑色的大禮帽,還有下半身為鳥、上半身為嬉笑著的老年男人的“色情狂”。一切都很殷情,殷情的等待著死亡……
品讀他的畫作,不禁讓人懷疑他和死亡做過一些隱晦的交易:魔鬼給他靈感和才華,他則付出生命,以至血肉枯竭。他那瘋狂的創(chuàng)作欲是否和死亡的逼迫有關?在一個又一個由于激烈咳嗽而導致不眠的深夜,比亞茲萊握著鵝毛筆,端坐在書桌前凝思苦想時,會不會聽到有個聲音不停的在他耳畔警告著他生命的終點即將來到?啼血的生命綻出暗紅色的火花,纖白的手指羸弱卻犀利的摸索著生命的輪廓。為了找到真髓,甚至不惜深入陰暗的巢穴,揪出那條可能引起山崩的巨蛇。在他的作品里,找不到世俗的、粉飾過的美感。他以具象的寫法描繪地獄景象,讓惡魔呈現出猙獰的美麗,令罪惡散發(fā)罌粟的芳香。然后,我們會發(fā)現,那不是什么奇幻臆想,是社會的具象,是人心不可測的深處最真實的本能。
情欲與死亡的主題,一直在比亞茲萊的黑白畫中交織著,糾纏著,像野藤肆意蔓生,黑與白的世界,是單純的,然而比亞茲萊運用它的畫筆,讓畫面充斥著血腥味的愛情,散發(fā)著罪惡的芬芳。多情撩人的線條,詭異邪惡之中,嘲笑著世人的惺惺作態(tài)與道貌岸然,黑白強烈的對比,展示"惡"的美麗,揭示出人們心中隱藏的欲望情愛。他在二十六歲就告別了短促的人生,卻留給我們迷藥一般的黑白誘惑。
參考文獻:
[1]張訶 編譯.驚世比亞茲萊,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2]吳興文 輯.比亞茲萊的異色世界,臺灣八方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