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珍
摘要:苔絲兼人性與神性于一身,是自然靈性的承載者,自然的化身。自然是她的天地、空間,遵循自然法則是她的信仰,不幸的她卻被迫觸犯了社會法則,從而受到了社會法則的懲罰,成了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矛盾的犧牲品。
關鍵詞:自然法則;社會法則;靈性;化身
苔絲是哈代著名小說《苔絲》中最感人,最有個性,最耐人尋味的角色,她是一個多棱角,變化莫測的動態(tài)的人物,她集女孩和婦女、堅強和脆弱、主人姿態(tài)和膽小害羞為一體,表現(xiàn)出其身份個性的多元化。苔絲是脆弱易受傷害的村姑,又是一個自主有威力的女神,她是人和神的矛盾統(tǒng)一體,苔絲神性和人性交織在一起。神性大于人性---她身上散發(fā)著大自然的光芒,透露出大自然的靈氣,她是自然的化身,是自然靈性的象征, 是自然的精華,自然的杰作。小說隨著女主人公苔絲的身份的不斷變化而展開,情節(jié)隨著苔絲的成長而發(fā)展,跌宕起伏,婉轉(zhuǎn)曲折,其悲劇命運令人蕩氣回腸。
一、忠實于自然法則的異教徒及其神性
苔絲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她身上流著顯赫高貴的血,哈代一開始交待苔絲身份時匠心獨具,使其成為培根·德伯維爾(Pagan DUrberville)的末世子孫,她骨子里就帶有與基督神學背道而馳的不能相容的反叛思想。她的這種獨特家世決定了她與維多利亞清規(guī)戒律不相容的思想個性,她不是基督徒,她信奉自然,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自然是她唯一的信仰和宗教;她的一切思想行為受自然支配。小說前呼后應,作為異教徒的苔絲也就在斯通亨奇史前異教徒的古祭壇找到了歸宿,在此被捕,并冷靜地告訴安琪她到家了不想繼續(xù)逃跑,最終成了基督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殉葬品。苔絲自始至終與自然渾然一致,十分和諧,她的頭發(fā)是“泥土色”,嘴唇“像鮮花一般”,她的氣息“散發(fā)出黃油雞蛋和蜂蜜的氣味”?!奥端涞剿砩暇拖衤湓诓萆弦粯幼匀弧??!八咂鹇穪聿铰妮p盈,仿佛一只小鳥,腳步點地輕輕掠過”,有時她“像一條狗或一只貓”,對諷刺刻薄的話語毫無反應,“她只管往前走,好比一只野獸”,[1]不假思索,全憑本能。不難看出苔絲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融為一體。
苔絲一出場就顯得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在馬勒特村紀念當?shù)毓任锱竦膵D女游行會上,頭戴紅色絲帶亮麗登場,在白色的游行隊伍中她形成了一道獨到的風景線,她自報家門,顯示了她獨特的身份——她是異教思想的象征和詮釋。她忠實于自己的情感,依賴于自然感受,其處處表現(xiàn)了自己高貴的尊嚴神圣不可侵犯。她是自然意志的反映,自然的象征和代言人,自然幻化的精靈。苔絲代表了真實樸素的人性,在她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芒,這種光芒足以震懾一切。她,集女性優(yōu)點于一身,勤勞善良,美麗溫柔,心地純潔,性感而迷人。亞雷被她迷得神魂顛倒,在四十五章,皈依基督的亞雷,見到苔絲后不能自制,便把宗教拋擲于九霄云外,可見苔絲的自然天成之人性魅力,在神與自然的較量中,還是自然取得了勝利,亞雷不能不對苔絲說:“這曾經(jīng)是個圣十字架。我并不相信什么圣物,但我有時非常怕你,你把手放在這只石頭手上,對天發(fā)誓說,以后決不在來誘惑——不拿你的姿色,也不要用手段,來誘惑我?!?[2]
面對苔絲馬勒特村的牧師也左右為難在回答她提出的問題時放棄原則,違背教義;哈代作了這樣的描寫,“人性和教義在牧師的思想上展開了斗爭,最終人性占了上風,”[3]便對苔絲說她做的洗禮跟牧師做的一樣。安琪也迷戀苔絲的美貌和純潔,那時自然賦予她的神奇的力量,是自然的造化,在十八章安琪不由自主地為她的純潔、天生麗質(zhì)所折服感嘆:“那個擠奶工真是個大自然的女兒,多么嬌艷,多么純潔呀!”他的優(yōu)秀品質(zhì)征服了他,他把她稱之為阿爾特米斯、德墨忒爾,以及另一些奇異古怪的名字,苔絲身上表現(xiàn)出了希臘神話中月亮和狩獵女神及谷物女神的風韻,神性在她身上熠熠閃光,大放其彩?!霸谝惶扉_始的朦朧時分,克萊爾覺得,苔絲在氣質(zhì)和體毛上都顯出一種高貴和威嚴,儼然像個女王。這也許是因為她知道,在這異乎尋常的時刻,像苔絲這樣儀容娟秀的女性,誰也不會在她視野之內(nèi)的露天里走動,整個英國都極其少見?!盵4]當一切景物都籠罩在一片灰朦之中的時候,苔絲看上去飄飄飄渺渺,捉摸不定,仿佛只是一個四處游蕩的幽靈。這時苔絲不再是擠奶女工,而是一個虛幻的女性化身——是從全體女性中提煉出來的一個典型形體,是幻化出的理想女性的標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苔絲神性的一面,她是人與神的結合體,是自然與神性的統(tǒng)一體。
二、自然與社會
苔絲是自然的一部分,她失去貞操后回家途中看到那些醒目的經(jīng)文,仿佛這一切都是在針對她自己似的——“你的滅亡也必速速來到”,下文是你不要犯通奸罪。好像這個刷經(jīng)人知道她的歷史似的,苔絲內(nèi)心很恐懼,但她心中最終自然戰(zhàn)勝了社會,便鄙夷不屑地嘟囔道:“呸,我不相信上帝說過這種話!” [5]因為依據(jù)自然法則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生命不就是這樣繁衍下去的嗎?可她哪知道觸犯了社會法則,基督教義。她的行為是離經(jīng)叛道,不符合維多利亞社會規(guī)范的,這是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的碰撞與較量,是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的矛盾體現(xiàn)。在四十六章,苔絲對亞雷說:“我信教,可我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的東西?!?其實苔絲的母親瓊對此也不以為然,事后說:“說到底,這是人的本性,也是上帝的意愿。”[7]殊不知這個異教徒的上帝就是自然---自然規(guī)律。她們本來就是自然的兒女,自然的子民,對于超自然的宗教信仰以及社會規(guī)則,她們并不以為然, 這也反映了兩種信仰的沖突。
“在這寂靜的山谷中,她靜悄悄地獨自行走,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會在一起。她那裊裊婷婷的身影,也成了那片景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苔絲內(nèi)心卻籠罩著陰影,她認為自己是社會的另類要遭社會遺棄,哈代對此指出她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社會傳統(tǒng)基礎上的,其實對于自然世界不協(xié)調(diào)的正是所謂的道德規(guī)范和清規(guī)戒律,那些與自然相去甚遠的社會法則,而不是苔絲,苔絲的失貞只是生物繁衍的最為普遍最基本的過程?!疤z自己描繪的這個周圍世界,建立在余風遺俗的基礎上,到處都是與她格格不入的幽靈和聲音。其實,這只是她幻想中的一個極可悲又荒謬的產(chǎn)物——一群使她無緣無故感到害怕的象征著道德的幽靈。本來與現(xiàn)實世界不協(xié)調(diào)的,正是這些東西,而不是她苔絲。她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一切是對立的,實際上她與周圍的一切是相當協(xié)調(diào)的。她被迫違背了一條人類所接受的社會法律,但是并沒違背周圍環(huán)境所首先得自然法則,她只是想象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罷了?!?( 8 )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的矛盾集中體現(xiàn)在苔絲與安琪的婚姻上,他們的婚姻因受到狹隘貞操觀和婚姻觀而受挫。就因為在特蘭嶺與亞雷“有染”苔絲被新婚的丈夫拋棄。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以安琪為代表的維多利亞傳統(tǒng)道德觀和價值觀在女性婚姻貞操問題上的態(tài)度。在維多利亞世俗社會,苔絲是一個墮落的,不純潔的,無視社會法則的放蕩女人,是與社會傳統(tǒng)背道而馳的被社會所不容的女人。作者哈代認同自然是唯一的宗教,永恒的信仰,自然規(guī)律是世界的本原,社會法則是強加于人的一種精神束縛,是對人性的禁錮,所以在他看來苔絲的行為是很正常的并對她悲慘的命運給予了無限的同情和惋惜,并稱之為純潔婦女,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哈代呼喚社會尊重自然規(guī)律,推崇人性解放,從而達到自然與社會的和諧。Shirley A Stave 在他的《失落的女神》中作了這樣的評述,“我認為苔絲注定的悲劇在于一種不能接受‘性的文化。苔絲作為自然的化身必定是性感的。哈代認定性是人性的重要方面而不是扭曲,是生命的動力,是人性存在的關鍵?!?[9]
三、自然律動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苔絲的行動與季節(jié)息息相關,春夏秋冬,草木榮枯,苔絲的行動是那樣緊扣自然節(jié)奏,季節(jié)在環(huán)境的襯托下構成了一面反映人物命運的鏡子,同時烘托出人物的復雜心境。苔絲是在五月生命萌動的時節(jié)婦女游行會上出場與讀者第一次相遇,也是五月她開始了她坎坷的生命征程,帶著美好的憧憬去特蘭嶺攀親,此時的她像一枝含苞待放的鮮花,等待綻放的時機,她與亞雷相遇并有了肉體的結合并孕育了新的生命,隨著季節(jié)的流動,時光的流逝,在收獲的季節(jié),苔絲的小生命也隨之而誕生,在收割玉米時她在哺育幼小的生命。這一切與自然節(jié)奏相吻合,她是自然的一分子,是自然的代言人。她的第二次征程也開始于一個春光明媚的五月,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她重整旗鼓,去完成自然賦予她的使命,在塔爾勃塞牛奶場與安琪相遇并相愛,隨著天氣漸暖,他們的愛情也一步步升溫、成熟,最終走向婚姻的殿堂結成伴侶。隨著女主人公命運的逆轉(zhuǎn),環(huán)境和氣候也變得惡劣起來,肥沃豐饒的夏日牛奶場也換成了嚴冬的不毛之地。在天寒地凍的時候,苔絲來到了弗林庫姆阿什農(nóng)場開始了人生最艱苦的勞動,嚴酷的環(huán)境、寒冷天氣和她低落的情緒、人生的不幸相烘托構成了一幅冬日慘景圖,揭示了其人生的苦難和坎坷,也標志著她生命的低谷。在《苔絲》中季節(jié)作為一種節(jié)奏無言地訴說著女主人公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講述她的人生故事。
結語
苔絲是遵循自然法則的異教徒,她的一切思想行為受自然支配,她的行動與自然節(jié)奏息息相關,與自然律動相一致,自始至終與自然渾然一體。她是自然意志的反映,自然的象征和代言人,自然幻化的精靈。她與世俗偏見之間的矛盾就是自然與社會的矛盾,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的沖突的反映。苔絲是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沖突的犧牲品,苔絲的死象征了苔絲為捍衛(wèi)自然法則而獻身。
參考文獻:
[1] [2] [3] [4] [5] [6] [7] [8]Hardy Thoma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eij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 1994.
[9] Stave Shirley A, The Decline of the Goddess. Connec-
ticut: Greenwood Press,1995. P.103
[10] 哈代·托馬斯, 《苔絲》,孫致禮、唐惠心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