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靜 王寬全 王宇穎
1引言
21世紀已經到來,以加強外語和計算機能力為新世紀人才特征的新一輪大中小學教育教學、課程改革方興未艾,“雙語教學”等新概念成為“熱門主題”和推進“素質教育”的又一著陸點。在GOOGLE中敲入“雙語教學”一詞,會看到2,480,000多個相關網頁,紛紛從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探討“雙語教學”的目的、教學方法及效果等。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處在中國教育改革的前沿,隨著學校國際化基金的實施,近兩年諸如“2002年度申請資助國外世界著名大學進修項目”、“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雙語教學基金資助項目”以及“院系國際化基金資助項目”等政策陸續(xù)出臺,這些政策大大推進了教師雙語教學進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與世界同步的科學知識,從概念體系方面與國際慣例接軌。
在國家、學校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下,我校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分別在2004年獲得校級首批雙語教學課程立項,2008年獲得教育部第二批雙語示范課程立項。下面分別從雙語教學的理論定位、教學策略、教材選用、師資培養(yǎng)等方面探討和分析雙語教學實踐的特點及效果。
2雙語教學的理論定位
雙語教育是歐洲教育理事委員會普遍采用的一個術語,它指用外語或學生的第二語言作為教學媒介來進行學科教學。
英國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雙語教學”定義是: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clude:
(1)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 program.
(2)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but later a gradual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for teaching some subjects and the home language for teaching others.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3)The partial or total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and a later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only.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這個定義確定了“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在外語或第二語言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第二語言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中國國家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華中師大教授邢福義指出,雙語教學是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指“學校同時使用母語和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主流語言,熟練運用主流語言進行學習”。
3雙語教學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應根據學生對外語的掌握程度、雙語師資的配置條件等多方面條件進行選擇。我?!癈語言程序設計”雙語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實驗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及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學生,根據專業(yè)本身的類英語化、國際化以及更新快等特點,我校確定雙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學可以毫無障礙地閱讀、理解本課程原版教材;高級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學可以流利地利用英語在工作、學習中交流。
雙語教學不同于全英文教學,應該中英文并用,哪些內容用英語授課,哪些內容用中文授課,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雙語教學實施的渠道主要是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學生及課程內容情況的不同,將英語教學定在滲透、整合、主體等不同的策略,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滲透策略
“雙語教學”對學生和教師都是新鮮事物。當今40歲以下大學教師的英語平均水平基本上處于熟練的讀、寫能力,半流利的聽、說能力,學生的聽、說能力平均水平處于中、小學水平?;谶@種教學雙方英語口語欠缺的情況,本著教授專業(yè)課程內容為主的原則,教授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及難點時,應采取“母語教授知識點,英語解釋術語、概念”的原則。
教授計算機專業(yè)課程主要內容時,如果用英語包攬,學生要在同一時間內同時具備中、英文及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用英語思維的能力,這對學生及教師都具有挑戰(zhàn)性——而實踐證明中國教師的全英文授課也不是很成功。據筆者統(tǒng)計,如果教學中90%的內容使用英語,那么放棄聽課的學生達到85%。一位加拿大資深教師在聽完一堂充滿蹩腳英語的物理課后給予這樣的評價:“You solved some problems,but you create many other problems”(你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你同時制造了許多其他問題)。因此,雙語教學中的英文使用決不是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時刻緊扣“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宗旨。
筆者在雙語講授“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使用英語介紹術語,母語講授內容的英語滲透方法,講授數據類型、數組、指針等既重要又難于理解的知識點,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反映,通過教師對術語英文的講解及原版教材的輔助,既容易地掌握了內容本質,又提高了英文交流能力,母語透徹講解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掌握了難點知識。
3.2整合策略
英語教學的整合策略是指較多地在教學中使用英語,但僅限于必要和能力所及之時。
此方法適用于課程內容的難度適中,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使用,也是目前雙語教學的主要模式。如對控制結構(control structure)、函數(function)等術語,可以用英文解釋并舉例子。因為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對這些概念的邏輯含義已經有所了解,那么在計算機語言課程中就可以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完全掌握英語講授的知識點。據統(tǒng)計,講授這種程度知識點時70%的內容使用英語,70%以上的學生可以無障礙地接受。
3.3主體策略
在“C語言程序設計”雙語課程中,我們在課件和實驗部分采用主體策略,創(chuàng)設全英文教學環(huán)境。
課件是授課的重要演示工具,概念、語言、經典例子和算法介紹都要使用課件展示,因此以“C Bible”的英文表述為標準,采用全英文演示。授課中,學生對課件的接受程度較好,配合教師的漢語講解,學生在理解知識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阻礙。
實驗占總課時的50%左右,是學生學習時間最長的階段,采用全英文教學環(huán)境。實驗說明書是英文的,課程主頁中關于實驗的討論采用英語。統(tǒng)計結果顯示,97%的同學順利完成了實驗,3%的同學放棄了實驗。順利完成實驗的學生的平均成績在80分左右,一位同學給教師的留言是:“很高興做這種類型的實驗,通宵編程序真興奮,英語也不難呀!”而放棄的學生有兩點主要原因:C語言基本知識沒有掌握好,對英語說明書看不懂,進一步的交流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很好,可以達到良好以上。因此,C語言知識掌握得不好是他們放棄這個英文實驗的主要原因。
這種教學模式的合理利用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日后教師全面和深入開展雙語教學及學生快速適應后續(xù)雙語課程起到杠桿作用。
4雙語教學的教材選用
教材選用得當是雙語教學正常進行、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在原版教材、綜合使用原版教材、網上下載資料和學校自己編寫的各種教材及自編英語教材的選擇中,“C語言程序設計”的雙語教學必須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否則雙語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本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英文教材采用Dennis M. Ritchie編寫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它符合C89標準,具有標準性和權威性,被稱為“C Bible”。中文教材采用蘇小紅等編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C語言大學實用教程(第2版)》,由P.J.Deitel和H.M.Deitel主編、蘇小紅等翻譯的《C How to Program》第5版作為參考書。授課不局限于這幾本書籍,而是給學生推薦很多優(yōu)秀的英文及中文教材,使學生博百家之長,接收的信息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基礎及學習進展合理安排教材的交叉、并行使用。
第一,根據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建議閱讀的起點。我校“C語言程序設計”雙語課程的開設對象是大一學生,先導課程只有“計算機導引”,有的學生高中階段接觸過程序設計語言,有的則連計算機都沒有用過。因此,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程序設計語言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首先在第一節(jié)課程中統(tǒng)計兩個數據,一是計算機語言的掌握程度,二是英語閱讀水平。從幾輪教學的統(tǒng)計效果看,已經掌握一門以上計算機語言的學生數量為2%~4%,英語高考成績在優(yōu)秀類別的占95%以上。然后根據學生水平推薦起點閱讀語言。教師極力推薦這2%~4%的學生使用Ritchie或其他作者的英文原版教材,使他們從一開始就進入全英文的教材環(huán)境。對于剩余的同學,建議他們在課程開始以閱讀中文教材為主,以配合閱讀英文原版教材及其中文版為輔,在理解主要知識點和難點問題的基礎上,熟悉一些常見的名詞和術語。
第二,根據學習進展安排中英文教材的交叉、并行使用。對有計算機語言基礎的學生不使用這條原則。對剩余的同學,在前2~4個學時閱讀中文教材,快速建立起計算機語言的邏輯思維方式,然后引導他們閱讀英文教材,如果學生感覺十分吃力,再建議他們閱讀中文教材中的相應部分。據統(tǒng)計,這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克服了對英語閱讀的懼怕感,增強了閱讀英文原版資料的信心,達到了雙語教學的目的。
4雙語教學的師資培養(yǎng)
我校對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下了很大功夫。例如:
實行教學督導聽課制、教師競聘上崗制、教師上崗培訓制、新開課教師試講制、青年教師助課制、實驗指導教師上機考核聘用制、定期教學研討例會制等。其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是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學習,從留學回國和出國進修學習人員中選拔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這一制度使我校雙語教學得以蓬勃發(fā)展,學生雙語接受能力顯著提高。
這一制度的重要意義在于:
(1) 加深了對雙語教學目的的認識。國際上很多大學實施雙語教學,尤其是歐洲大學的普及率非常高。雙語模式的實施不僅保障了世界主流語言描述的最新技術的實時掌握,同時也是對母語的保護和繼承,沒有哪個地區(qū)因為雙語教學而使母語退化、消失;雙語模式不是一種外語的單純引入,而是對這種外語所描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多了。
(2) 增強了雙語教學效果的信心。國際上采用雙語模式的學校多數是成功的,而且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狀態(tài)。師生對雙語模式的接受是自然的,雙語授課不用額外申請、批準,學生也認為這樣講授是理所當然的。教師的講授內容沒有減少,反而更加豐富;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沒有降低,反而可以從更多的角度掌握問題。
(3) 提供了具體參照的雙語模式。從教材、授課雙語策略、講稿、實驗、作業(yè)等內容,都可以找到參照的模式,這為我們結合中國國情實施具體的雙語模式提供了參照。
在實施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雙語教學教師要具備聽、說、讀、寫多方面基礎,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學習,作到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所以,培養(yǎng)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也是學校開展雙語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總結
實踐證明,雙語教學為課堂內外創(chuàng)造了兩種語言交際的機會,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鮮明突出了專業(yè)特點,大大增加了國際人才培養(yǎng)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J. C. Richards.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