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晏
作為一名新形勢下的人民教師,自身必須具備多種素質,像理論素質、過硬的教學技能素質、教師的師德師魂素質以及同事間的協(xié)調素質等,而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往往容易被忽視。
心理健康素質是現(xiàn)代教育對未來教師的一項基本要求,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地迎接現(xiàn)代教育所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在教育系統(tǒng)全面推行改革的今天,一方面給教師帶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另一方面也給教師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一些教師由此增加了種種心理困擾,嚴重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甚至是正常有序的教學。
1 正確認識心理壓力
1.1 心理壓力的來源作為一線教師,其壓力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環(huán)境、工作、家庭等各個方面。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以壓縮的方式體驗現(xiàn)代社會的急速變遷。而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要不斷適應這種文化的轉型,迅速學習和思考新的文化,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他們在社會的文化變遷中有著深層次的壓力。
從學校環(huán)境來看,改革使學校成了一個競爭激烈的場所,甚至要比任何一個工作場所更加的激烈。特別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競爭上崗,擇優(yōu)選崗,教師的工資收入直接與業(yè)績水平及勞動量掛鉤,這些都使得在各個崗位上的教師心理壓力迅速增加!
從工作的性質來看,學校教師的工作是培養(yǎng)人才的復雜而又繁重的腦力勞動。教師既要教學,又要自學研修,創(chuàng)造性很強,造成腦力上的高消耗;教師在校的工作時間緊張而忙碌,工作壓力不容易消除;教師在學校要充當多種角色,容易產(chǎn)生角色沖突;等等。這些工作特點都使得他們時時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
1.2 心理壓力與身心變化當教師承受這些心理壓力時,身心系統(tǒng)會隨之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適度的壓力能引起人們的積極反應,如集中注意、激發(fā)斗志、促進思考等;壓力過度則可能引起人們生理上、心理上、行為上的消極反應,產(chǎn)生種種身心失調的現(xiàn)象。這些身心失調反過來又“放大”了心理壓力,久而久之,造成惡性循環(huán),最后可能導致心理危機。
面臨壓力,不同的人會采取不同的應付方式。教師應該用主動認知和主動行為模式來緩和壓力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這就是“減壓”,換句話說也就是教師的自我心理調試過程。
2 教師的自我心理調試
2.1 有效駕馭壓力改革必然會帶來壓力,面臨壓力,不能逃避,而要學會駕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適應改革的環(huán)境。
1)形成“壓力免疫”。這是通過改變對壓力的認知來幫助人們應付壓力反應的方法。首先要認識到壓力及其反應不是個性的弱點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會體驗到的正常心理現(xiàn)象。然后,教師要學會對自己所處的情境作積極的控制和評價,形成對情境的理智反應,從而避免單純依靠個體本能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對壓力情境作混亂而無效的解釋與應付。最后,要把學會的這種陳述方式和控制方法應用于實際的壓力情境之中。經(jīng)過壓力免疫的人,面臨壓力往往能有效地進行反應。
2)采取積極的壓力應付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要自覺調整自己,把回避模式轉向主動模式,把情緒定向應付轉向問題定向應付。如面臨人事制度改革,有的教師消極等待,有的怨天尤人,有的找領導哭鬧,這都是對壓力的不適當應付。如果能轉變觀念,主動參與競爭,不斷提高自己,則是一種更為積極的方式。
3)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尋求社會支持是人們應付壓力的有效手段。當個體受到壓力威脅時,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可以使人們恢復信心。因此,要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和親朋好友的交往。
2.2 善于調節(jié)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精力情緒調節(jié)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如何在改革中調節(jié)情緒,使自己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呢?
首先,學會控制情境。改革給人們帶來一種新的情境,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一情境的意義,就無法選擇、修正和控制。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點就是要認清學校改革的迫切性,了解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做到有備無患而非措手不及??刂魄榫骋舶陀^分析自己,正確定位,以適應情境。
其次,運用積極認知。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調節(jié)策略,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時,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
再次,注意行為調節(jié)。不良情緒已經(jīng)發(fā)生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而加以調控,這屬于反應調節(jié)。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但卻是獲得良好的情緒的有效途徑。如參加文體活動,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計劃一次遠行,等等,這些行為能宣泄情緒,或轉移注意,或產(chǎn)生積極暗示。經(jīng)常運用,能增強自我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久而久之,它們就會成為個體的反應機制。
在改革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態(tài)度是不利的,應該勇于調整自我,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這里所說的調整,一個是精神方面的,一個是體力方面的。在精神方面,教師要學會既要滿腔熱忱,又要冷靜沉穩(wěn),要學會寬容和幽默,沾火就爆不但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還會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增加教師的壓力。工作中聽見很多教師都喊累,其實不僅僅是體力方面的,更多的應該是精神方面的。在體力方面,教師一天的工作時間很緊,可以說是披星戴月。教師可以多參加一些活動,尤其是與學生共同參加的活動,諸如同學生打打球、下下棋,課間操時活動一下筋骨。在鍛煉的同時,也許會令學生感到教師是可親可近的,減少教師與學生間的沖突與壓力。
教師除了能正確認識自身的心理壓力,有效駕御壓力和善于調節(jié)情緒之外,還應該在改革中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這樣能增強教師的自信心,減輕學校環(huán)境的一些過度壓力,以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它既關系到教師的工作成就,也關系到自身的健康。”這段話也許會對每一個教師都有所啟示。
(作者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南崴子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