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堵漏”是一句相對“撿漏”的玩笑語,與水管工的工作無涉。古玩撿漏過去是藏家或商人的意外之財,顯示個人的眼力(南方人叫眼光)和對物的判斷力,當然撿漏還得依賴機緣,所以說此事公平,不是眼力最好的人就定能撿到最大的漏,緣份不會讓每個人機會均等。這幾天在拍賣會上朋友問我:“撿到漏沒有?”我就開玩笑回答“沒有,只堵了幾個漏?!币鉃槲覜]撿到便宜,別人也甭想買便宜了。
歷史上中國古董界沒有拍賣這么個行業(yè),這個行業(yè)神秘,都是師傅手把手地教。建國以來我們第代文物鑒定大家許多人早年都在古玩店學徒,從給師傅沏茶、掃地開始。即便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學里也沒有教授鑒定這門課程,全國大學設考古專業(yè)的就沒幾所,鑒定算門手藝,不算學問。
這些年大學里開始重視鑒定專業(yè),因為有需求,各類短期、中期培訓班很多,良莠不齊,說一點兒好處沒有也是瞎話,但絕對出門上不了戰(zhàn)場,半會不會的狀態(tài)有時更耽誤事,俗話說“淹死會水的”就是這層意思。
鑒定這門學問過去言傳身教定有道理,實踐出真知。有些最初大字識不了幾個的學徒最終也能成為業(yè)內(nèi)專家,就憑的是摸爬滾打,一輩子不離不棄。我過去就見過老專家用“對的”、“錯的”這樣簡單的話語做出判斷,問他道理,他往往也講不太出。講不太出不是心里沒數(shù),而是茶壺里煮餃子,有數(shù)也倒不出來。
這些年由于文物連年創(chuàng)紀錄,頗受社會青睞,許多人象投身革命一樣投身進來,十余年來也真有不少人練就一副火眼金睛,知道真假,知道優(yōu)劣,加之又有商場上的經(jīng)驗,讓每場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拍賣都有中同人的影子,都有中國人堅定伸起的手,讓“撿漏”成為歷史,讓“堵漏”成為一種揚眉吐氣的英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