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停
摘要 分析了淮北地區(qū)小麥地下害蟲種類、危害狀況以及害蟲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并針對淮北地區(qū)的實際情況提出防治方法,以期為小麥地下害蟲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地下害蟲;發(fā)生;防治;安徽淮北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172-01
小麥地下害蟲喜食萌芽的麥種,咬食幼根和嫩莖,使幼苗萎蔫死亡,造成缺苗斷壟,是影響小麥生產(chǎn)的主要害蟲。近幾年,淮北地區(qū)小麥地下害蟲發(fā)生種類增多,面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小麥地下害蟲主要集中在秋季和翌年春季為害,一般情況造成減產(chǎn)5%~7%,嚴重田塊減產(chǎn)15%以上,降低了農(nóng)民收入。
1 害蟲種類與危害
1.1 螻蛄
螻蛄為害小麥的時間從播種開始直到小麥乳熟期,它在秋季危害小麥幼苗,以成蟲或若蟲咬食發(fā)芽種子,咬斷幼根嫩莖,或咬成亂麻狀,使苗枯死,并在土表穿行形成隧道,使根土分離,造成缺苗斷壟。
1.2 蠐螬
幼蟲為害麥苗地下分蘗節(jié)處,咬斷根莖使苗枯死。一般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為為害高峰期。蠐螬冬季在較深的土壤中過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幼蟲開始向地表活動,地溫15~18℃時,即為活動盛期。這時主要為害返青小麥和春播作物,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成蟲白天潛伏于土壤中,傍晚飛出活動,取食樹木及農(nóng)作物的葉片。雌蟲把卵產(chǎn)在10cm左右深土中,孵化后幼蟲為害大豆、花生及麥苗。每年1代,以成蟲或幼蟲過冬,如越冬幼蟲多,翌年危害就重。
1.3 金針蟲
以幼蟲咬食發(fā)芽種子和根莖,可鉆入種子或根莖相交處,被害處不整齊呈亂麻狀,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春季3~5月是危害期,常見的金針蟲2~3年才完成1個世代,大部分幼蟲在23~33cm土層中越冬。地溫達8~10℃幼蟲開始活動,10~12℃時上升到小麥根部周圍開始為害,4月中旬為害最重。干旱或多雨時,幼蟲躲在土壤深層,這時為害較輕,雌蟲把卵產(chǎn)在3~7cm土層;幼蟲在10月上旬開始為害秋播小麥,10月下旬開始越冬,金針蟲成蟲不取食,幼蟲每年在小麥返青期至孕穗是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莖基節(jié)幼嫩部分,切斷輸導組織,使上部莖葉枯萎,造成白穗,尤其細胸金針蟲旱春活動為害嚴重。
2 害蟲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1 土壤溫濕度
土壤的溫度能影響金針蟲、蠐螬、螻蛄在土中的垂直移動和為害時期。一般來說,當10cm土溫達3~6℃時,其幼蟲和成蟲開始活動,土溫12~20℃時處于危害盛期。地下害蟲對土壤濕度的要求有差異,當土壤含水量15%~20%時危害最嚴重。土壤含水量13%以上即適于為害。
2.2 地勢土質
螻蛄在沿河含鹽堿低洼的粉砂土中密度最大,蠐螬和細腰金針蟲在含有機質多的淤泥地危害嚴重。
2.3 植被飼料
禾本科作物和雜草是3類地下害蟲喜食的植物,因而小麥、玉米普遍受害嚴重。且前茬作物種類與地下害蟲發(fā)生量也密切相關。
2.4 耕作條件
深耕、精耕細作地塊的地下害蟲一般發(fā)生危害較輕。耕作對地下害蟲不僅有直接的機械殺傷作用,而且夏翻或冬翻可將休眠的蟲態(tài)翻至土表,減少蟲源。
3 蟲情調(diào)查和測報
要做好地下害蟲的防治工作,須先進行蟲情的調(diào)查,及時作出預報,從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螻蛄、蠐螬、金針蟲的發(fā)生數(shù)量可采用挖土調(diào)查,在播種前或秋收后選擇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地勢、不同茬口的地塊,1hm2以內(nèi)的地塊取3~5點,按對角線取點,每點1m2,挖土深度50cm。1hm2以上的地塊,每增加0.67hm2可增加調(diào)查點1~2個。小麥地下害蟲的防治指標:螻蛄0.3頭/m2以上、蠐螬3頭/m2以上、金針蟲4頭/m2以上即可防治。
4 防治方法
4.1 農(nóng)業(yè)防治
一是深翻土壤,將蟲帶出田外集中殺死。早麥結合田管,如發(fā)現(xiàn)地表有虛土堆,可下挖4~5cm,找到螻蛄隨手殺滅即可。此外,精耕細作可壓低蟲口15%~30%;二是采取施用腐熟廄肥、改良鹽堿地等措施,以減輕螻蛄、蠐螬等害蟲的危害;三是水澆地可結合作物生長的需要適當澆灌,以抑制地下害蟲的危害;四是適當調(diào)整作物的播種期可減輕受害。
4.2 化學防治
一是土壤處理。用5%辛硫磷顆粒劑或5%甲拌磷顆粒劑15.0~22.5kg/hm2,或50%辛硫磷乳劑或40%甲基異柳磷乳劑1.50~2.25kg/hm2,對細土300~375kg/hm2,均勻撒施全田,立即犁耙入土中。用30%的呋喃丹顆粒劑37.5~55.0kg/hm2,或用2.5%敵百蟲粉劑22.5~35.0kg/hm2拌細土150kg,隨整地施入土中。二是藥劑拌種。75%辛硫磷乳劑1kg對水100~200 kg,拌種1 000~2 000kg(注意濃度不得超過0.2%,以免影響發(fā)芽率)。也可以用敵百蟲結晶0.5kg對水8kg,噴在100kg的麥種上。藥劑拌種時,用藥量要準確,混拌要均勻,種子要晾干。三是毒餌誘殺。麥麩5kg上鍋炒香后作為餌料,用90%的敵百蟲55g,加水500g稀釋,與餌料拌勻成毒餌,穴施30kg/hm2左右。四是澆藥水。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30kg/hm2對水10.5t;或55%甲拌磷30kg/hm2對水22.5t順壟澆施,對蠐螬和金針蟲有特效。
4.3 物理防治
一是燈光誘殺。螻蛄、蠐螬、金針蟲均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可在田間設置黑光燈或燒火堆誘殺成蟲。二是堆草誘殺。細胸金針蟲對新枯萎的雜草有極強的趨性,可采用堆草誘殺。
5 參考文獻
[1] 趙印勇,王樂榮.淮北地區(qū)小麥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J].安徽農(nóng)業(yè),2001(10):20.
[2] 孫鋒,高波,蔡軍.淮北地區(qū)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5(11):32.
[3] 蘇廣艷,魯馬軍,李軒.小麥苗期地下害蟲的為害及補治措施[J].河南農(nóng)業(yè),2009(1):23.
[4] 趙曉鳳,于秀華,侯翠榮.小麥地下害蟲防治試驗[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3(5):25-28.
[5] 盧成合,馬洪茹,牛朝陽,等.小麥地下害蟲種群變化原因及防治[J].河南農(nóng)業(yè),2005(9):27.
[6] 王麗,張清旺,張清山.冬小麥主要地下害蟲分布特點與防治[J].河南農(nóng)業(yè),20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