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
30年前,當我從江漢平原的鄉(xiāng)村來到武漢大學的時候,心情仿佛滔滔江水,激動難已。我感到,我的命運開始轉(zhuǎn)折了。
在文學的引導下走近哲學
對于一個尚未見過世面的鄉(xiāng)村少年來說,走進武大,我對一切都感到無比驚訝。當然,最新奇的還是專業(yè)學習。我讀的是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這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有關(guān)。那時,大學里受歡迎的專業(yè)多是數(shù)理化和文史哲這類基礎(chǔ)學科,其中,文學往往是文科人的首選。同時,人的青春期也是文藝期和詩歌期,充滿了激情和想像。文學專業(yè)的學習和青春期的成長是吻合的。
從文學到美學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學習歷程。我由一種文藝的閱讀經(jīng)驗很快發(fā)展到理論思考。在美學的學習過程中,我開始接觸中國和西方美學史,特別是西方現(xiàn)代的一些美學理論給我?guī)砹嗽S多詫異和驚奇之感。但美學在根本上是一個哲學問題,于是我的重心開始轉(zhuǎn)向哲學??酌稀⒗锨f、禪宗逐漸進入我的心靈世界;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關(guān)于人道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學說讓我著迷無比;西方歷史上的一些重要哲學家的著作也成為了我的案頭書,但真正影響了我長達20年之久的是德國當代著名思想家海德格爾。他當時被稱為存在主義的祖師爺,因為對人存在的分析切中了人們的一般存在經(jīng)驗而廣被傳播。我當時常常為他的一些思想而心醉神迷。為了學習,我大學期間所有的暑假都是一人在校,專心閱讀大量的專業(yè)書籍。
在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了4年之后,我留校任哲學系教師。
艱難而充實的哲學之路
1985年,我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的研究生,來到北京。
雖然以前也來過北京,但都只是走馬看花,現(xiàn)在利用在北京讀書的機會,可以好好地領(lǐng)略北京的山水和建筑。
但我現(xiàn)在來北京,不僅是想看風景,而是出于心靈的渴求。北京有很多外地無法借閱到的資料,電有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讀研期間,幾乎每周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動,如讀書沙龍、電影展映、戲劇、音樂會和美術(shù)展覽等。這些都開闊了我的眼界,滿足了我心靈的饑渴。
在專業(yè)上,我主要集中學習西方哲學和美學。為了讓自己能夠直接通達西學,我非常注重英語和德晤的學習。為了推動自己進步,我還邊學邊翻譯了兩本德國哲學和美學的著作,這種訓練讓我初步領(lǐng)略到了西方思想的神奇之處。在此基礎(chǔ)上,我還開始一些寫作活動,將自己對于哲學美學的一些看法寫成了一本書。這可以算作是對于自己過去學習的一個階段性總結(jié)。
在北京學習了3年之后,我又回到了母校武漢大學工作。
1991年,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我終于辦好了去德國的各種手續(xù),滿足了我去德國學習哲學的愿望。
其實,我大學時代就很崇敬德國的思想文化,但并沒有下決心留德。使我不顧一切決定留德的原因,是我感到了一種思想的危機。雖然我在武漢和北京學習了數(shù)年的哲學,但我覺得自己并沒有走在真正的思想之途。我當時為海德格爾深邃而廣博的思想所困擾,但在國內(nèi)關(guān)于他的資料奇缺,大概只有北京才有其部分德文和英文著作。一些漢譯本由于語言的轉(zhuǎn)換讓人更加難以理解其思想,至于一些介紹和研究性的著作更是使人摸不著頭腦。我還聽過國內(nèi)幾位著名的海德格爾專家的演講,但始終沒讓我豁然開朗。于是,我認為惟一可行的道路是到德國跟隨海德格爾的弟子學習。
當年我從武漢到北京、從北京到莫斯科、從莫斯科到柏林,坐列車西行。將近十天的路程,無疑是單調(diào)和寂寞的,不過,列車沿線變換的風景讓人感到天地的開闊、世界的廣大。但坐火車去德國是一種冒險,我不知道旅程會發(fā)生什么,同時目的地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
到了德國,我才發(fā)現(xiàn)面臨的問題其實遠遠不只是一個所謂的哲學問題,而是一個生活問題。首先是經(jīng)濟的。我是自費的,沒有任何他人的資助,因此必須勤工儉學。其次是語言。除了應(yīng)付日常交往之外,還要能聽懂專業(yè)課,讀懂專業(yè)書,寫作專業(yè)文章。第三是心理。在異鄉(xiāng),人必須面對心靈的孤獨、困難和壓力,能夠忍耐和忍辱。最后才是哲學的。通過訓練,學習一種不同于中國的西方式的思考方式,尤其是一種海德格爾的思想道路。
留德的開端是異常艱難的。為了獲得面包,我當了將近兩年的工人,洗過碗,掃過地,在建筑材料和食品工廠干過雜活,還當了很長時間的搬運工。工作的艱辛使人難以承受,但我始終不放棄申請獎學金,希望能夠幸運如愿。經(jīng)過不懈努力,1994年終于獲得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為期三年的博士生獎學金。我開始能心無旁騖地研究哲學了。為了節(jié)約金錢和時間,我在德期間從未回國。個中滋味,外人未必能夠充分體味。但我利用各種機會,游歷了歐洲的許多地方。除了德國的一些名勝之外,最難忘的是羅馬和巴黎。在這些地方,我似乎經(jīng)歷了歐洲的歷史,從古希臘經(jīng)中世紀到近代,它們完全不同于中國的歷史,讓我對于中西思想的界限獲得了一個感性的經(jīng)驗。在多年的學習之后,我完成了關(guān)于海德格爾思想研究的博士論文。1997年10月,我順利地獲得了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畢業(yè)之后,雖然德國友人建議我在德尋找就業(yè)機會,但我還是決定回國工作。我學習西方哲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當她的傳播者,而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的思想,讓我們古老的智慧在當今世界獲得新的生命力?;谶@樣的理由,我回國工作是毫無疑問的了。
中西思想邊界的行走
1998年,我回到了闊別七年之久的祖國。在幾個不同的場合,我都情不自禁地哭了。這七年,有許多未曾預料的特別的人生經(jīng)歷。也許都是命運,但無論是幸運,還是厄運,我都要告別它,而開辟新的人生道路。
我辭退了北京的工作,再次回到母校武漢大學。后來,我也打消了去北京和外地工作的念頭,在武漢大學工作至今。作為一名哲學教師,我主要是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無非就是讀書、寫書和教書。這看起來是一個單純的工作,但實際上也非常復雜和沉重。我除了給同學們傳授西方的哲學之外,還引導大家探索中國的智慧。我將這個理念總結(jié)成一個口號:走在中西思想的邊界上。正是在這樣一條道路上,我把生活世界理解為欲望、技術(shù)和智慧(大道)三者的游戲活動。這實際上是對于中國古老思想的現(xiàn)代詮釋。道與欲、道與技一直是中國思想的主題。對此,我將它們賦予了新的意義,并置于一個新的關(guān)聯(lián)中。
在哲學研究和教學的同時,我還榮幸地當選為十屆和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這使我具有了雙重身份。因此,我在當好一個教師的同時,也全力當好一個人大代表。我用心著力研究教育、文化和社會問題,提出了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注重文化發(fā)展等建議案。它們在社會上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并促進了政府的相關(guān)工作。
今年是2009年,距離我第一次進入武漢大學的1979年,已經(jīng)整整30年了?;叵脒@30年的道路,我感到,人生的經(jīng)歷在根本上就是心靈的經(jīng)歷。正是心靈推動了人在天地間的各種行走。但只有一顆光明無限的心靈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自由。一個自由的人才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著名哲學家,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