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高中新課程的實施,無疑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近年來,各級各類教研活動,如公開課、評優(yōu)課、研究課以及各種教學大賽越來越多,有關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的討論也很熱烈。這一方面說明學科教學研究不斷深入;另一方面,花樣繁多的評價標準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優(yōu)質課,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不少困惑。常常聽教師說,對于課堂教學,我們抬起的腳不知該往哪里邁,究竟什么樣的信息技術課才是好課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什么。
教學是“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教學的核心是學習,是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學生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效率的學習活動過程?;顒拥闹黧w是學生,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教師的“教”是為了使學生“學”得更好,教的效果要體現(xiàn)在學的效果上。所以,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一方面看教師是如何“教”的,做了哪些工作,做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是怎樣“學”的,他們是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學習,是否高效地達到了學習目的。正如評價之父泰勒所說,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還要看學生做了些什么,而不只是教師做了些什么,是看學生通過學習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什么樣的變化。
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45分鐘,它是由準備階段、實施階段、收獲階段有機結合而成的。評價一堂課也要從這三個階段綜合考慮。這里不想就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的細枝末節(jié)給出具體的指標,而是從根本上談一堂好的信息技術課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一看課前如何進行預設
一節(jié)課是不是好課,首先要看教師在課前是否做了充分、恰當的準備和預設。
1.是否深入研究了學生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課前準備工作的第一個重點就是了解學生、研究學生。這種了解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年齡段、一個年級學生所具有的共性上,而要深入到所教班級里每個學生的個性上,要研究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他們的認知和情感需求,研究他們的個體差異以及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變化。
唯有深入研究學生,才能確立符合學生心智水平、科學明確的學習目標,才能恰當地選擇學習內容,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讓學生感興趣并樂于參與的學習活動。
2.是否研究了學習內容,目標明確,體現(xiàn)了學科價值
作為一種教學資源,教材(特別是面向全國的教材)更強調的是其通用性。它不會也不可能關照到每個地區(qū)學生的特點。教師不能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內容,更不能把教材當做唯一的教學依據。教師要在深入研究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依據課程標準,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深入研究學習內容,確定哪些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內容是需要學習的,學習到什么程度;哪些內容是需要補充的,補充到什么深度;哪些內容需要先放一放;哪些內容需要提前講。最終,確定符合學生實際和需求的學習內容。
例如,我在講高中“信息及其特征”時,通過對學生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對信息及其特征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他們缺少的是對感性認識的提煉、內化。因此,我沒有按照教材從信息的感性認識講起,而是將學習重點定位在信息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用信息概念闡述信息的本質特征上。教材上沒有這些內容怎么辦?這需要教師借助于其他教學資源,即通過查閱大量的圖書和網上資源來備課。
在研究和確定了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將學習內容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行分類,從而確立科學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體現(xiàn)學科的價值。為什么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分類?因為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人們接受的方式不同,學習策略也不同,當然,教學策略也要隨之改變。
3.學習策略是否恰當,學習活動是否多樣、有效而富有彈性
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還要看教師如何為學生選擇學習策略、如何設計教學案例和學習活動、如何設計預案,以應對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變化。這是課前教學設計的精華,也是教師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展示教學藝術魅力的關鍵點。
學習策略的選擇是否恰當,從橫向看,要從是否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突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符合所學內容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考查,還要考查是否給學生留下了自主探究和實踐的時間、是否給學生留下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從縱向看,要考查學習方法的選擇是否符合學習內容、學習內容的組織與呈現(xiàn)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習資源的準備與利用是否支撐了學習活動、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是否提高了學習效率。
教學案例與學習活動設計的優(yōu)劣,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突出表現(xiàn)了所學內容,承載了學科的內在價值。其次,要看其是否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否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最后,要看其形式是否多樣,內容是否具有彈性、開放性,是否關注了不同層面、不同特點的學生,是否具有梯度和挑戰(zhàn)性。鑒于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特殊性,課前預設還需要把課后評價設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它除了要滿足學習活動設計的標準外,還要關注評價設計是否覆蓋了學習目標的各個方面,能否檢驗學習目標的達成等。
此外,我們還應考查教師的預設能否對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各種變化給出恰當的處理預案。
總之,課前的預設要突出學科特點,體現(xiàn)學科價值,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
二看課上學生的學習活動及動態(tài)生成的處理
評價一節(jié)課的優(yōu)劣,課上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教師如何引領和處理學習活動中的各種動態(tài)生成也是要點。
1.是否創(chuàng)設了寬松、和諧、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
一堂好課,首先要有一個寬松、和諧、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因為只有在情緒上放松,學生才可能集中精力于學習活動中;只有在思想上無拘無束,學生才可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只有在安全、和諧、愉快的氣氛下,學生才能沒有顧慮地發(fā)表意見、交流觀點,才能積極、主動、充滿活力地去思考和探究。在一些公開課上我注意到,教師擺放一個電子時鐘來掐算學生活動的每分每秒,令學生緊張萬分。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可取的。當然,強調寬松的課堂并不意味著否定必要的課堂紀律和秩序,但寬松、和諧、安全是課堂氛圍的根本。
2.是否激發(fā)了課堂動態(tài)生成,學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無論是精心的課前預設,還是寬松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都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主動地學習,讓他們的知識、能力、情感得到發(fā)展。所以,評價一節(jié)課是不是好課,關鍵是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課堂學習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觀察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否充分發(fā)揮出來,大腦是不是高度集中地在思考、在運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是否充滿了激情與興趣、想象與創(chuàng)意、智慧與靈感;還要觀察教師在預設的前提下,是不是努力地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去實踐,是否引領了學生的思維。
具體而言,在信息技術課堂的內容學習階段,要觀察教師是不是沿著學生的思路去組織和引導學習活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沒有生成動態(tài)資源。如果有,還要看生成的資源在形式和內容上是否豐富,方向是否正確,綜合性、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是否突出。
在信息技術課堂的實踐階段,要觀察教師是否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實踐時間,是否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安靜的實踐空間。要觀察學生是不是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實踐,在完成實踐內容的過程中有多少動態(tài)資源生成。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的課堂上,每次都有95%以上的學生能夠利用當堂所學,創(chuàng)作出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品。50個學生50個創(chuàng)意,使我積累了大量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從而不斷豐富著我的教學。
3.是否恰當處理和利用了動態(tài)生成,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與想象
當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身到學習活動中,教師全神貫注于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引導時,課堂就是一個師生情感與智慧、思維與能力相互交融并共同作用的真實過程,就不可能完全保持在預設狀態(tài)。學習活動過程中不僅有豐富的動態(tài)資源生成,還會有無法預計的過程狀態(tài)生成。教師如何處理和利用這些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狀態(tài)也是課堂評價的一個重點。如,教師是否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并傾聽學生的問題和觀點?能否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探討?能否及時點撥學生的思路?能否對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問題或思路產生的歧義進行及時的回應?回應是否明確?能否及時地分析動態(tài)生成、提煉觀點并利用結果對學習內容進行重組,繼而形成新的學習方案?能否及時地鼓勵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想象?由于篇幅所限,有關處理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例子這里不再給出,讀者可以參見作者發(fā)表在本刊第5期文章中的案例。
恰當處理和利用了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想象是好課的一個重要標志。
三看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節(jié)好課一定是學有所獲的學習活動。評價好課最終還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學生課后有哪些收獲、有多大收獲。
1.學習目標是否達成
教學的目標導向性原則指出,教學要明確學習目標,并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完成這一目標。學習目標是否達成是學習效果的第一檢測點,也是一節(jié)好課的基本要求。對于信息技術學科而言,學習目標是否達成要從學生課堂的實踐活動結果,即作業(yè)中檢測。從量上看,有多少學生完成了作業(yè)?從質上看,每份作業(yè)的質量如何?是否符合評價的基本要求?這是檢測學習目標的基本內容。當然,教師在課前預設時要保證作業(yè)及其評價標準的科學客觀、公平公正和可測量等。
2.學習效率是否高效
課堂學習的效度也是評價一節(jié)好課的檢測點。做任何事都要講求實效,課堂學習也不例外。學習效果除了要檢測學習質量之外,還要檢測它的效度,即看學生是不是以盡量少的投入得到盡量大的發(fā)展。只有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效益,才能把學生從繁重的加時、加課、加作業(yè)、加練習等困境中解脫出來,才能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各種活動,才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
3.能否引發(fā)繼續(xù)學習的意愿
真正的好課還要看它能否激發(fā)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能否引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愿望。一堂好課應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靈感火花,引發(fā)學生思考新的問題,啟動更深入的學習活動。
總之,一節(jié)好課不能單單看課堂上教師的表演多么出色,也不能只看課上學生的活動和表現(xiàn)多么熱鬧和熱烈,而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態(tài)度,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出發(fā)點,從課前預設、課上學習活動、課后效果等方面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文喆.課堂教學的本質與好課評價問題[J].人民教育,2003(3)(5)(7).
[2]葉瀾.什么樣的課算一堂好課[J].福建論壇,2005(11).
[3]葉瀾,吳亞萍.改革課堂教學與課堂教學評價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4]高凌飚.課堂教學怎么評:30年的追問[J].基礎教育課程,2009(12).
[5]Richard I.Arends(美).學會教學(第六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