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春
水稻是樺川縣主要糧食作物,2009年全縣水稻面積為80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近年來,隨著水稻面積的不斷擴大,老稻區(qū)種植品種單一,再加上氣候因素影響,導致多數老稻區(qū)大面積發(fā)生葉鞘腐敗病。這種病害一但發(fā)生,可使病株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若出現枯孕穗則損失更大,減產可達20%以上。為了使廣大種植水稻戶在2009年水稻生產中盡量減輕水稻葉鞘腐敗病的危害,現將水稻葉鞘腐敗病的發(fā)生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為害癥狀
水稻葉鞘腐敗病,在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fā)病。幼苗期染病葉鞘上有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分蘗期染病葉鞘上或葉片中脈初生針頭大小的深褐色小點,向上、下擴展后形成虎斑形深褐色斑,邊緣淺褐色,葉片與葉脈交界處多現褐色大片病斑。孕穗至抽穗期染病,劍葉葉鞘先發(fā)病且受害嚴重,葉鞘上生褐色不規(guī)則病斑。嚴重時,病斑擴大到葉鞘大部分,包在鞘內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潮濕時斑面上呈現薄層粉霉,剝開劍葉鞘,則見其內長有菌絲體及粉紅色霉物,即病原菌子實體。
二、病原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頂柱霉屬,分生孢子梗輪狀分枝。主軸和分枝均呈長圓柱狀,無色,分生孢子短圓柱形或橢圓形,單胞,無色。病菌發(fā)育適溫為30℃左右,孢子發(fā)芽適溫為23~26℃。病菌在病組織內可存活半年至一年。除侵染水稻外,還能侵染稗草和野生稻等。
三、發(fā)病規(guī)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種子和病稻草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侵染與再侵染接種體,借氣流或小昆蟲、螨類等攜帶傳播。葉鞘腐敗病菌侵染方式分三種:一是種子帶菌,帶病種子可隨調運遠距離傳播。翌年種子發(fā)芽后病菌從生長點侵入,隨稻苗生長而擴展。二是從傷口侵入。受蟲害及其它原因等造成傷口的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而加劇發(fā)病。三是從氣孔、水孔等自然口侵入,發(fā)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
四、發(fā)生條件
病菌侵入和在體內擴展最適溫度為30℃。病害的發(fā)生流行同天氣、肥水管理、蟲害以及品種等有密切關系。孕穗期降雨多,風大的天氣有利發(fā)病,施氮肥過多、過遲或集中都會使植株貪青、徒長,容易受害。小昆蟲、螨類多的田塊也易發(fā)病。我縣大部分地區(qū)發(fā)病時期為7月中旬,8月上、中旬為發(fā)病盛期,有時同稻瘟病同時發(fā)生。
五、防治方法
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做到農業(yè)、生物控制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綠色植?!币蟆>唧w措施如下:
1、農業(yè)措施:發(fā)生較重的老稻區(qū)靠單一的藥劑防治很難控制,因此水稻葉鞘腐敗病的防治應突出綜合防治。應結合種植抗病品種、稀植栽培、控制氮肥用量,實行“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加強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田間要保持淺水層,盡可能降低田間濕度。割凈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以增加通風透光性。處理銷毀病稻草,減少田間菌源。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過多、過遲,科學施用氮、磷、鉀肥。
2、生物防治
對于未發(fā)病或病害發(fā)生較輕地塊每畝施用1000億活枯草芽孢桿菌/克可濕性粉劑10克防治;在水稻孕穗期(7月10~15左右)、始穗期(7月25~8月底左右)各噴1次1000億活枯草芽孢桿菌/克(阿利寧)可濕性粉劑10克/畝,預防水稻葉鞘腐敗病。
3、化學防治:根據當地水稻病害的發(fā)生和防治預報,選擇具有治療作用較強的新型藥劑進行預防和防治。
1)治蟲防病
如稻田發(fā)生螟蟲,飛虱、螨類等害蟲時,應及時防治,避免咬出傷口誘發(fā)病害發(fā)生。用的藥劑有
1、3%啶蟲脒乳油每畝30毫升。
2、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每畝6克,對水15公斤田間噴霧。
2)在水稻初穗期發(fā)現發(fā)病時,可選用治療效果較好的40%稻瘟靈乳油,每畝用量130毫升;或25%咪鮮胺乳油,每畝用量100亳升,對水20公斤,均勻噴霧。
如果受氣候條件影響,在水稻齊穗期(8月5~10號左右)降雨,風力較大時,應再噴1次藥。使用藥劑為40%稻瘟靈乳油,每畝用量130毫升;或25%咪鮮胺乳油,每畝用量60亳升,再加2%加收米80毫升對水20公斤,均勻噴霧。
噴藥時應注意躲開水稻開花期,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后噴藥為宜,以避免影響水稻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