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志 叢啟佳
一、大中棚缽體旱育苗
1.選種。要選用優(yōu)質、高產、抗病及分蘗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種。由于各積溫區(qū)的不同,適應選擇以本地區(qū)為代表的主栽品種。
2.作床。當棚內土壤融化10厘米以上時開始翻地作苗床。翻地前,要均勻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土要細碎無大顆粒,摟出土中的根茬和雜物。棚中間留步道,步道兩邊做成長方型苗床。苗床四周筑起5厘米高小梗(平畦)。如應用缽盤育苗,在作苗床時,要注意苗床的有效寬度與擺放秧盤的組合寬度相吻合,以免浪費苗床。
3.配制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土用肥沃的旱田土和腐熟的豬糞按7:3比例混合堆制,或用旱田土、腐熟草灰和豬糞按4:4:2比例混合堆制,播種前用6~8目孔目篩,然后加入壯秧劑充分混拌后使用。每平方米用床土20公斤,均勻拌入床土耕層3厘米;缽盤育苗;如561孔缽盤,每公頃稻田約用400盤(因成秧率和插秧密度有差別),每個秧盤約用2公斤營養(yǎng)土。
4.種子處理。播種前曬種3天,用比重為1.1~1.3的鹽水或黃泥水選種,撈出和峪,清洗后再用施寶克浸種消毒(水溫15~16℃,浸種5~7天);浸種后30~32℃條件下破胸,當有80%左右的種子破胸時將溫度降到25℃催芽。當芽長到1~2mm時溫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5.播種。播種前床土要澆透底水,缽盤穴底要與床面緊密接觸,不能留有空隙,每穴播芽種2~3粒,用抽屜式播種器播種,也可人工播種。人工播種是先把營養(yǎng)土裝入缽體盤孔穴三分之二,刮去多余的營養(yǎng)土,用細眼噴壺輕澆水,待營養(yǎng)土沉實后,人工撒播,把未進入缽穴的種子掃入缽穴,并調整均勻,覆土0.5厘米,最后封閉滅草,覆蓋地膜。
6.秧田管理。一是防止棚內溫度過高育成弱苗,二是防止低溫缺水育成小老苗,三是防止溫度劇烈變化引發(fā)立枯病造成死苗。秧齡—般為35~40天,育成4.5葉平均帶一個分蘗的大秧。秧苗不同生育階段要求的適宜溫度不同,播種到出苗溫度較低,大中棚以蜜蜂保溫為主,出苗時遇有“頂蓋”現象,應即使敲碎被頂起的覆土,并輕澆水再用土覆蓋。苗出齊后撤下地膜。秧苗一葉一心期溫度控制在25℃左右,株高在4.5~5.5厘米:兩葉一心期溫度控制在20~25℃,株高7.5~8.5厘米;三葉一心期溫度控制在20℃,苗高12.5~13.5厘米。水分管理應缺水補水,特別是2.5葉以后的水分管理,由于缽體盤育苗抗旱能力差,應注意澆水。當早晨秧苗葉尖露珠減少或中午葉片打卷時要在早晨或傍晚及時澆水,防止高溫曬死秧苗,澆水要往復緩慢噴澆,不能大水漫灌。秧苗一葉一心期開始通風煉苗,促下控上?!闱缣?~10時開始通風,14~15時閉膜保溫,通風時間和通風量應依據溫度的高低,溫度低時,應減少通風時間和通風量。注意通風口應選在背風的一側,每次通風時,要緩陵打開通風口,逐漸加大通風量。育秧后期溫度高時,再從兩側同時通風,插秧前3~5天可以晝夜通風或撤下棚膜。防病應以防青、立枯病為主,在秧苗1.5~2.5葉期噴移栽靈、惡枯靈或病枯凈預防青、立枯病,或結合澆水,噴1~3次PH值為4的酸化水防治立枯病,噴后應用清水沖洗。秧苗3葉期以后,若出現葉片普遍褪綠發(fā)黃缺肥時,每100平方米苗床可用磷酸二氫鉀或硫酸銨2~3公斤,對水200~300公斤配成100倍液葉面噴灑,噴肥后要澆清水防止燒苗。
二、大中棚育苗應注意的問題
1.秋建棚架。按設計規(guī)格在上凍前將大中棚棚架埋好,否則春季建大中棚地不解凍,不易挖坑埋樁,貽誤農時。秋建棚可比春建棚省工7~10個。秋建水道大中棚以木質結構棚架結構為主,有條件的可以建鋼骨架大中棚、原子灰結構大中棚。大中棚的規(guī)格根據育苗地、棚膜、移栽規(guī)格、育苗方法、本田面積等條件確定。
2.秋打床。秋打床可活化土壤,防止春季土壤濕度大,打不了床,打床質量差。秋打床能緩解春季育苗用工緊張,能夠適明早育苗。根據育苗面積確定苗床長寬度,苗床挖深8~10cm,多施農家肥,攪拌均勻,打碎土塊,整平床面,達到待播種狀態(tài)。
3.秋備土。秋季將旱田土、山地肩殖土運回苗床地,春季育苗不誤農時、省工省力。把拉回的土長條狀堆放在大棚內,并用稻草蓋好,防止春季雨水大,不易取土,也不要大堆堆放,否則春季育苗時化凍慢,費工費力。
4.早扣棚。春季由于回暖晚、化凍慢,因此應提前扣棚,促進土壤解凍。一般應提前10~15天扣棚。
5.稀播種。平方米播種量要控制在200~300克芽種。過稀浪費土地,過密不利于培育壯苗,易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