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貴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09)5-0275-02
東方鲀(Fugu)是一類經(jīng)濟價值高、開發(fā)潛力大的水產珍品。據(jù)測定,每100g肉中含蛋白質18.7g,比黃魚的含量要高;而脂肪的含量為0.26g,是魚類中脂肪含量最少的一種。此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并因其肉質潔白、細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生食與熟食皆宜,并可制成風味獨特的干制品,被我國沿海漁民和日本、韓國國民視為上等水產品。東方鲀還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魚類,其生殖腺、內臟及表皮等器官中含有劇毒的神經(jīng)性毒素,稱之為河鲀毒素(TTX),在醫(yī)學上極有應用價值,國際市場每克河鲀毒素售價高達5—6萬美金。福建省東方鲀養(yǎng)殖規(guī)模大,但大部分養(yǎng)殖模式皆為個體形式:投資分散、養(yǎng)殖成本高、技術水平有限、市場風險大。因此發(fā)揮企業(yè)優(yōu)勢,集中資金,產研結合,開展菊黃東方鲀(Fugu flavidus)工廠化人工育苗及海水池塘高效養(yǎng)殖技術開發(fā),形成產業(yè)化水平,對東方鲀養(yǎng)殖業(yè)健康、持續(xù)向前發(fā)展,增強其國際市場競爭力,具重要意義。
1 菊黃東方鲀生物學特性
菊黃東方鲀俗稱艇巴、乖魚、菊黃、滿天星等,分類上隸屬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鲀科(Tetraodontidae)東方鲀屬(Fugu),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海、東海和渤海。體背面與腹面均被較強小刺,體深黃色,腹面白色,胸鰭附近體側有一菊花狀邊緣的橫長黑斑,位較低,大部分為胸鰭末端所掩蓋。無鱗,無腹鰭。肉無毒,但精巢、腎臟、皮及腸毒性強,肝臟、卵巢及膽汁有劇毒,內臟為提取河豚毒素的重要原料。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菊黃東方鲀養(yǎng)殖1周年,體重可達100g~250g,養(yǎng)殖2周年,體重可達300g~500g。2冬齡性成熟,產卵期為3~6月份,一次性產卵,卵為沉性粘性卵。
2 親魚的來源與強化培育
親魚是人工育苗的物質基礎,獲得一定數(shù)量質量好的親魚是育苗成功的先決條件。本項目采用親魚,2007年3月份從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養(yǎng)殖池塘嚴格挑選菊黃東方鲀親魚600尾,♀:♂=5:1,平均體重451.0g。親魚年齡為3冬齡。挑選后親魚放于后海育苗室水泥池中進行產前強化培育,暫養(yǎng)密度為3kg/m3~4kg/m3,投喂牡蠣肉,每天投喂4~6次。同時避免驚擾,保持環(huán)境安靜。日換水量1~2次殘餌及排泄物及時吸出以免影響水質。催熟、催產期間,由于多次操作影響親魚攝食,此時更應耐心投喂,保證親魚整個催產期間的營養(yǎng)需求。
3人工催熟、催產
菊黃東方鲀無明顯副性特征,在未成熟時難于從外表區(qū)分并準確挑選雌雄個體。達性成熟年齡后,在繁殖季節(jié),可初步判定親魚雌雄:雌魚腹部較膨大,卵巢輪廓明顯,輕壓腹部較軟,腹部前后均勻一致;雄魚腹部較緊縮,兩側有條較硬肉塊,有的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從生殖孔流出。若擠不出白色精液的親魚,暫時不能斷定是雌性個體還是雄性個體,必須經(jīng)催熟、催產后進一步認定。
菊黃東方鲀催熟、催產用激素為地歐酮(DOM)、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LRH)、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其注射劑量分別為(按每kg雌魚重量計算):DOM2.0~2.5mg/kg;LRH:2.0~4.0g/kg;HCG:300~500IU/kg。雄魚注射劑量靈活掌握,通常為減半,成熟度好時不注射。催產藥物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菊黃東方鲀親魚催熟、催產注射時間一般在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進行。注射部位主要為胸腔注射:從胸鰭基部向胸腔內與身體呈45度角入針,入針深度為1~2cm,不能太深,以免傷及臟器。也可采用背部肌肉注射。
菊黃東方鲀親魚經(jīng)暫養(yǎng)正常攝食后,密切注意其性腺發(fā)育情況及時進行催熟、催產,以提高親魚獲產率。菊黃東方鲀人工催產以小劑量多次注射為好。第一針主要目的為催熟,注射DOM或LRH;第二針后則注射LRH與HCG混合物。注射劑量視親魚成熟情況而定。
菊黃東方鲀產卵方式與其它東方鲀(雙斑東方鲀、紅鰭東方鲀等)一樣,在人工環(huán)境條件下自行產卵親魚少,絕大多數(shù)親魚必須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即干法授精。具體做法為:當發(fā)現(xiàn)有臨產雌魚時,先挑選一定數(shù)量(視臨產雌魚數(shù))成熟度好的雄魚作準備,然后兩人配合操作,一人提取親魚頭部,另一人雙手抓尾部,抓魚頭之人右手自上而下緩緩推擠腹部,成熟卵即會順利流淌出來,然后擠入適量精液,搖勻或用雞毛攪拌均勻,靜置3~5分鐘,慢慢加水數(shù)次,將多余精子沖洗干凈,至水清為止。裝卵容器以新塑料桶為好,以減少受精卵粘附桶壁。菊黃東方鲀?yōu)橐淮涡援a卵型魚類,卵子發(fā)育同步,人工授精時必須一次擠完。在人工授精過程中,雌魚經(jīng)常出現(xiàn)鼓氣現(xiàn)象而影響擠卵,可采取把親魚倒放于濕毛巾上,輕拍其身體兩側,待氣消后繼續(xù)推擠。
500尾雌菊黃東方鲀共產卵30.3kg。
4 受精卵孵化
受精卵收集后置于0.5m3孵化桶中孵化,孵化用水為砂濾海水,孵化密度為1個/ml~8個/ml,大充氣,使受精卵上下翻動。經(jīng)144h~156h仔魚開始孵出,從仔魚開始孵出至孵化完畢還需2 d~3d;孵化期間應及時撈去表面的泡沫、油膜,保持水質清新。換水量視水質情況而定,一般為:第1d~4d,每天50~60%;第5d~6d,每天150%~200%;第7d~8d,每天70%~80%。
30.3kg受精卵共孵出仔魚1800萬尾。
5 仔魚的分離
菊黃東方鲀從部分仔魚開始孵出至全部仔魚孵出需經(jīng)2d~3d,由于仔魚孵化前后時間相距較長,為保證仔魚發(fā)育良好,先孵出的仔魚要及時與未受精卵、未出膜卵分離。第一天孵出仔魚,數(shù)量少(占總孵出量10%~20%)而且運動能力較差,停氣后基本不上浮,不適宜進行仔魚的收集;第2d、3d為仔魚的集中孵出期,開始進行仔魚的收集。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收集前先換水80%,保證水質清新和充足的氧氣;收集時停氣2min~3min,未孵出卵及死卵沉于孵化桶底部,仔魚上浮于水體表層,此時用水瓢把上層仔魚輕輕移入另一盛有干凈海水的孵化桶中,上浮仔魚基本移出后迅速恢復充氣。移出仔魚集中于另一孵化桶中進行暫養(yǎng),微充氣。
6 仔魚前期培育
菊黃東方鲀仔魚收集后,放于室內水泥池集中培育7d~15d,可提高其成活率。使用前用漂白粉消毒,進水經(jīng)5micron海水過濾袋過濾,放苗時水位控制在1m,以后每天加水20cm~30cm。放養(yǎng)密度為1萬尾/m3~8萬尾/m3。仔魚孵出后第5d開口,可以直接投喂輪蟲,密度為5個/ml~8個/ml,每天投喂2~3次,第10d投喂密度為8個/ml~10個/ml,輪蟲投喂前需用小球藻或營養(yǎng)強化劑強化24h。每日添加適量的小球藻以調節(jié)水色,密度為2-3×106cells/ml。每天加水或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換水量為:第5d~8d基本不換水,每日添加少量新鮮海水;第8d~12d每日換水30%~50%;第12d~15d每日換水70%~80%。培育期間每日認真觀察仔魚攝食情況,測量水溫、鹽度、餌料密度。
1800萬尾仔魚經(jīng)前期培育共培育出后期仔魚1500萬尾,成活率為83.3%。
7 仔、稚、幼魚后期培育
放仔魚前池塘徹底清塘,保留水深30cm,每667m2用25kg漂白粉或100kg生石灰?guī)?檢查池中雜魚蝦是否全部死亡。確定消毒有效后,進水100cm左右(進水必須經(jīng)過100目篩絹過濾,以免雜魚蝦及雜魚蝦卵、幼體入池)。然后進入放仔魚前水質調節(jié)及活餌料生物培養(yǎng)(肥水)。肥水一般用無機肥料(如尿素、過磷酸鈣等),也可用雜魚蝦肉漿、鰻魚粉等,具體用量及種類視池水情況及放仔魚時間而定。春季水溫慢慢升高,一般經(jīng)3d~5d肥水后,池中天然餌料生物大量繁殖,達到一定密度,即可考慮投放仔魚。放仔魚前主要注意天氣變化(如刮風等)及池水溫差。放仔魚后15d~20d,菊黃東方鲀主要攝食池中的天然生物餌料,此后即可馴化投喂人工飼料。因此土池培育前期的關鍵是培育足夠量的生物餌料,供菊黃東方鲀攝食,此階段主要投喂雜魚蝦漿拌鰻魚粉,均勻潑灑,每天兩次。每天晚上檢查池中生物餌料密度,及時調節(jié)第二天投喂量。培育后期,隨著仔魚發(fā)育生長,單靠池中天然餌料生物已不能滿足其需要,應開始投喂人工飼料進行馴食。人工飼料包括鮮活魚肉糜(塊)和人工配合飼料。土池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水質監(jiān)測、投餌、巡塘等。每天測量池塘水溫、鹽度一次。投喂餌料時適當延長投喂時間,盡量讓稚幼魚都能攝食,以防稚幼魚參差不齊而影響其成活率。培育前期基本不換水或少量換水,減少生物餌料流失;培育后期殘餌量及魚苗排泄量增多,必須勤換水、多換水。根據(jù)天氣及稚幼魚活動情況,及時開增氧機增氧和調節(jié)水質。平時做到勤巡塘,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定時進行水質測定和仔稚幼魚生物學測定。
前期培育1500萬尾仔魚經(jīng)后期培育,共培育出菊黃東方鲀幼魚(平均全長4.5cm)380萬尾,育苗成活率25.3%。
8 病害防治
(1)爛鰭病
病因:此病于親魚入池后數(shù)天發(fā)生,可能與親魚捕捉運輸?shù)葯C械操作受傷感染有關。
癥狀:魚體的胸鰭、臀鰭、尾鰭等處潰爛,有的潰爛處充血發(fā)紅。
防治方法:
①挑選親魚時盡量選少受傷親魚,運輸、操作時小心謹慎;
②用(1~2)×10-6(m/m)聚維酮碘浸泡,連續(xù)2d~3d;
③用0.1%KMnO4溶液涂于患處,靜待1min~2min后放回原池。
(2)隱核蟲病(白點病)
病因:魚苗感染刺激隱核蟲(海水小瓜蟲)。
癥狀:病魚的體表、各鰭鰭膜和鰓有大量蟲體寄生,嚴重者形成一層白色混濁狀薄膜,肉眼可觀察到許多白點。病魚攝食差,呼吸困難,游泳無力,最終窒息而死亡。
防治方法:
①魚下塘前徹底清塘、消毒;
②淡水浸泡病魚10min~30min,連續(xù)3d~5d;
③用0.3×10-6(m/m)醋酸酮全池潑灑;
④用1.0×10-6(m/m)硫酸銅和0.4×10-6(m/m)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
⑤用(30~50)×10-6(m/m)福爾馬林全池潑灑;
⑥用(1.0~2.0)×10-6(m/m)舒平全池潑灑。
(3)海盤蟲病
病因:魚苗感染海盤蟲
癥狀:海盤蟲寄生在魚體的鰓絲上,由于其刺激和固著器損傷,使鰓部大量分泌粘液。大量寄生時,鰓絲變白,魚體消瘦,體色變黑,游泳無力,沉底死亡。
防治方法:
①魚苗捕撈放養(yǎng)(特別是移入小水體養(yǎng)殖)前用淡水浸泡10min~20min;
②用6%~8%濃鹽水浸浴病魚5min~6min;
③用(100~150)×10-6(m/m)福爾馬林浸泡20min~30min;
④用0.5×10-6(m/m)敵百蟲全池潑灑。
(4)氣泡病
病因:育苗池中單胞藻大量繁殖,水中含氧量呈過飽和狀態(tài)引起。
癥狀:稚幼魚皮膚與肌肉之間產生許多氣泡,使魚苗失去平衡,游泳緩慢,浮于水面打轉。
防治方法:
①控制單胞藻大量繁殖;
②加大換水量。
(5)畸形病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營養(yǎng)有關。
癥狀:魚苗畸形、脊柱彎曲。
防病方法:
①投喂鮮活飼料,勿用單一品種;
②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精選飼料原料并保證質量;
③培育早期慎用藥物及準確藥物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