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愛云
有幸聆聽了閆學老師執(zhí)教的《伯牙絕弦》,在他的課堂上,我仿佛聽到了伯牙優(yōu)美的琴聲,看到了伯牙因鐘子期的離去喟然長嘆、悲切傷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難求的那種渴望、失落的心境……閆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僅是教師對文本挖掘得深入、透徹,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文本之中,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學生,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
【片段一】讀中體驗,品出味道
師:文章開篇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確實善鼓琴,鐘子期的確善聽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生: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也可以看出。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假如你是鐘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過這琴聲,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
師:于是你會怎樣贊嘆?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你還是鐘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過這琴聲,你又仿佛看到了——
生:我又仿佛看到了滔滔的長江、黃河。
師:于是你會怎樣贊嘆?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賞析】閆老師緊緊圍繞“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展開教學,帶領學生一次又一次走近文本,一步步體驗“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及己,一層一層體會意思,一次一次把體會到的意思送進去再讀出來,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發(fā)。在課堂上,學生每讀一次,體會的意思更深,情感也就更充溢。教師把伯牙對鐘子期的思念不僅送進了鐘子期的心里,更送進了學生的心里,深深感染了每一顆幼小的心靈,學生情不自禁地為伯牙和子期的默契、相知感動不已。
【片段二】說中體驗,悟出內(nèi)涵
師:伯牙會不會缺少贊美?
生:不會!
師:不缺少贊美,那他為什么獨獨把鐘子期看做知音?
生:因為無論伯牙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知道。
師:那別人呢?
生:別人感受不到伯牙內(nèi)心深處的感覺。
師:也就是說,別人不能真正聽懂伯牙琴聲的妙處。
生:別人的贊美都是空虛的,并沒有真正了解、懂得伯牙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沒有聽出伯牙彈奏的曲子的韻味。而鐘子期懂,所以伯牙把他視為知音。
師:你們能設想一下別人是怎么贊美的嗎?
生:伯牙,你彈得多好聽啊!我都陶醉了。
生:伯牙,你的琴聲真是太美了,沒人比得上。
生:伯牙,你真厲害!真不愧是我國有名的音樂家。
師:這樣的贊美怎樣?
生:不著邊際,琴聲美在哪,沒說出來。
生:只是恭維,沒有切身體會。
生:跟著別人贊美,卻沒有聽出琴聲美在哪。
師:是呀,贊了不少,可是伯牙的琴聲到底好在哪兒,卻說不出來,所以這樣的贊美是空虛的、膚淺的。當伯牙聽到這樣的贊美,他是怎樣的心情?
生:很失望,他覺得沒有人真正懂得他琴聲的韻味。
生:他感到無奈,想表達的情緒高潮部分卻無人聽得懂。
生:他這時肯定是寂寞的,因為聽他彈琴的人都是些平庸之人,不能真正聽懂他的內(nèi)心所想,沒有知音。
師:這就叫曲高和寡,同學們說得太好了!伯牙的內(nèi)心充滿了失望和無奈,所以,他內(nèi)心渴望著什么?
生:渴望遇到一個真正的知音!
師:是呀,他內(nèi)心時刻在呼喚,我的知音,你在哪呢?現(xiàn)在終于遇到了善聽的鐘子期,鐘子期曰——(指板書)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他一定會握著鐘子期的手,說——
生:知我者,乃鐘子期也!
【賞析】“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進入文本的境,與作者晤面,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往往會促進對課文內(nèi)涵深入的感悟。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閆老師讓學生想象別人是怎樣贊美伯牙的,以突出鐘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文本的內(nèi)涵在反復對話中顯現(xiàn)出來,學生進而感受到伯牙與鐘子期的“相知”,漸漸地與人物心靈相通相融。課堂上,學生與文本真切暢談,與教師真情互動,師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情的釋放掀起了一疊又一疊的情感波瀾,收獲了對生命的感動。(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qū)陽明路小學)
□責任編輯 徐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