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江
學生是學習的主權者,在現有條件下,實施分層教學是保障學生學習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發(fā)展的重要方法。在體育課中,使集體教學與個體教學相結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不同目標、不同方式的教學,使學生在共同基礎上實現個性化發(fā)展,是分層教學的基本做法。
一、實施分層教學的意義
1.分層教學促進學生技能的有效形成。新的技能的形成往往是在以往技能的基礎上添加新的知識或動作而形成的。分層教學可以根據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來判定對已有技能的掌握程度與熟練程度。
2.分層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基礎、能力進行分成甲、乙、丙等若干組,對不同等級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要求。對于不同分組的學生練習的內容、練習時間和重難點上都有所區(qū)分,對于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在基礎練習上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在鞏固的基礎上學習更進一步的動作和知識;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動作和知識上向“完美”的方向努力,使學生做到量變向質變發(fā)展。
3.分層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分層教學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能夠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對于不同能力的學生實行不同目標、不同標準的教學內容和測試,從而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提高學習興趣。
二、在實施分層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目標不明確。這里所說的不明確主要有兩點:其一,劃分等級的標準不明確;其二,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所要達到的效果預設不明確。分層練習的效果是非常不明確的,也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方法較混亂。在課堂實施分層教學后把學生分成若干組以后,針對不同的學生,在練習手段、練習時間和重難點上不做區(qū)分,讓學生自行練習的“放養(yǎng)式”練習。在一次優(yōu)質課的觀摩課中,一位教師進行肩肘倒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這位教師運用“比你高”的游戲引導學生把腿倒舉起來,根據不同的高度把學生分成ABC三組。接下來要求學生自行練習,一定高度以后學生自動晉級到下一個難度。課堂現象卻是這樣:B組的學生看到前面A組的學生晉級到下一個難度拉,無論自己能不能符合晉級要求都進行下一個難度,C組的學生看到B組晉級,自己就進入下一個難度了。同組的一個同學進了下一個難度,全組的同學都進入了下一個難度,從而形成一種不良的循環(huán)。在案例中,教師運用分層的方法對不同素質的學生進行分層。我們可以這樣:在練習某一高度的時候提出練習方法與重難點,同時可以用教師示范和圖紙講解等方法使學生明確練習手段和目標。
3.效果難體現。在體育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素質把學生若干小組進行練習,最終要求學生達到的效果可以是同一個等級的,也可以是不同等級的,但必須能夠體現出練習的成果。例如教師把學生按能力分成幾組進行排球練習,讓學生自我練習,在練習8分鐘后我們針對不同組別的學生進行測試,如果能在原來的基礎有所提高,就應該表揚;或者原本只能墊5個的,在8分鐘后能達到10或者10以上的就得到滿分,并不一定和原本就能達到10的在同一起平線。
4.評價不科學。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后,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教師應該對其練習成果做出評價或者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應該及時幫忙解決。如在上面肩肘倒立案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練習(下轉第200頁)(上接第199頁)時,點評學生動作,對重難點進行分析,適當的運用激勵機制,使得學生有信心完成難度動作,也可以在學生完成一個難度后適當的進行表揚,使學生在練習后得到成就感。
三、改進的策略
1.關于分層。常見的分層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和基礎上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然后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力求達到共同提高,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筆者認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實行動態(tài)分層,也就是說在原有的基礎上稍加改進,在練習把基礎較好的,基礎一般的,基礎較弱的相結合,從而起到幫帶作用。
2.關于教學方法。這里特別要突出階段的重難點,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重難點,同時教師在輔導重點可以傾向基礎較差的或者基礎一般的而且可以采用一對一輔導,而對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提示重難點和練習方法讓學生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3.關于評價。就是要求及時性和動態(tài)性。學生在分層練習技能時,教師能夠對學生技能產生及時的評價,當然評價可以的,有錯誤并且糾正的也可以是表揚的,這樣對學生才能產生及時的刺激,讓學生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情況也可能發(fā)生變化,原有分層標準可能不合適,所以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發(fā)現現有的評價體系不合適要相應調整評價的標準,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真正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烏嫩.淺談體育課分層教學的運用.《體育教學》.2002年04期
2.葛會欣等.“分層教學”“彈性評價”理念與策略.《山東文學.下半月》.2007年7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魯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