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則光
1.變說教為身教。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和老師的說教。但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比如有的家長天天玩電腦游戲、打麻將等沒有節(jié)制,卻要讓孩子控制玩游戲,孩子當然不服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多說還不如少說多做,一邊親自做一邊讓孩子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變命令為商量。班主任和家長習慣對班上學生和自己孩子用命令形式:“你應該去干什么……!聽到沒有!”,青春期的孩子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公開反抗。如果遇到問題經常換成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說話,比如“你是不是該學習了,家庭作業(yè)能否完成?”等,這會使孩子心理平和,容易讓他接受。
3.變否定為肯定。家長和班主任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這樣負面標簽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怨。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但孩子同樣有許多優(yōu)點,我們在教育轉化中是否可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抓住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讓孩子看到希望,孩子也會在班主任、家長不斷的肯定、表揚、欣賞中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4.變嘮叨為關愛。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和老師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老師的愛,因為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如果試著把自己的心態(tài)放回孩子小的時候,那么,相信老師、家長這種無條件的愛是可以軟化孩子與你的對立,在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的感化、期待中向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5.變管制為放手。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早點嚴厲管制,不管就會沒規(guī)矩,把心玩野了;老師覺得不管,會產生個別影響班級整體的情況。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yǎng)。為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老師對抗。所以,家長和老師與其抓住不放,不如該放手時就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這樣讓孩子在體驗中感悟,在實現自我空間中合理成長。
6.變主角為配角。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于在前臺當“指導”,總不放心。但孩子大的時候,老師、家長就應該移身幕后,放手讓孩子上臺主演。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孩子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同時也賦予了孩子在今后發(fā)展過程中的責任。
7.變包辦為引導。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家長、老師要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許多勞動活家長、老師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導他們獨立完成適當的家務活和學校公益事務,這樣不僅促進孩子的智力發(fā)育,增強體質,形成良好的品質,還能培養(yǎng)對父母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真實含義,從而促進良好個性、道德品質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甘肅武威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