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楠
摘要:縱觀歷史,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的分歧,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經濟發(fā)展模式的不同選擇。毛澤東主張打倒劉少奇的主要因素,就是基于劉少奇對“大躍進”模式的放棄。毛澤東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領導階層的“革命化”,重新推行“大躍進”的經濟發(fā)展模式。
關鍵詞:文化大革命;原因;經濟發(fā)展模式;毛澤東;劉少奇
中圖分類號:D6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197-02
回顧過去,自從“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以來,有關“文革”的起因問題就一直困惑著很多人,也一直激發(fā)著許多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矢志不移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發(fā)人深思的見解。這些見解見仁見智,觀點不一,至今還沒有一種為人們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結論。正像美國研究中國當代史和毛澤東思想問題的專家斯圖爾特·施拉姆教授所言:“極少歷史事件像毛澤東的后十年所發(fā)生的事件那樣令后人眾說紛紜”?!氨娬f紛紜”到底有多少種,金春明教授把它概括為“文革”起因十說:“(1)階級斗爭必然說;(2)黨內權力斗爭總爆發(fā)說;(3)封建復辟說;(4)毛澤東帝王思想說;(5)烏托邦碰壁說;(6)群眾反官僚主義說;(7)東西文化沖突說;(8)人性獸化說;(9)奸臣禍國說;(10)‘左傾思潮惡性發(fā)展說?!睉撜f,這種“眾說紛紜”對于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深入研究和理解“文革”的起因,已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對這一問題仍有繼續(xù)商榷和爭鳴的必要。本文試圖從毛澤東與劉少奇在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上的分歧中,探尋“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以求為人們提供一種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結論。因為,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chuàng)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_因此,我們在探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時。不能不把視角放在當時現存的客觀的社會經濟領域。
一
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中國經濟發(fā)展中只存在兩種典型模式,一種即:“一五”模式;一種即:“大躍進”模式。
何為“一五”式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概括地講,“一五”模式就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實行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即蘇聯模式。
何為“大躍進”式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概括地講,“大躍進”模式是毛澤東基于“以蘇為鑒”的認識而設計的,中國式的新的經濟發(fā)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1)力爭高速度的趕超戰(zhàn)略;(2)工農業(yè)同時并舉的全面增長戰(zhàn)略;(3)追求幾乎單一的全民所有制;(4)將蘇聯模式的中央集中管理體制改為以地方為主的分散的多中心的計劃管理體制;(5)通過群眾運動的方式,運用技術革命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發(fā)展,激勵人的動力,主要來自政治而非物質刺激。毛澤東試圖通過這樣的一種經濟發(fā)展模式,實現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以顯示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然而,事違初衷,“大躍進”經濟發(fā)展模式使中國的國民經濟在1959~1961年出現了嚴重困難局面,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全面失調。
二
平心而論,最早發(fā)現“大躍進”運動中的某些錯誤,并明確提出要糾“左”的人,是毛澤東??疾鞆泥嵵輹h到廬山會議再到七千人大會,毛澤東對“大躍進”的評價,就可以得知,毛澤東糾“左”的基本價值取向,是通過調整,以修復、完善大躍進模式。毛澤東認為:“大躍進的主要教訓之一,就是沒有搞綜合平衡。說是兩條腿走路,幾個并舉,實際上并沒有兼顧。”而對大躍進運動的基本評價是:“成績偉大,問題很多,經驗豐富,前途光明?!?/p>
然而,在如何評價大躍進運動這一問題上,劉少奇與毛澤東之間產生了分歧。劉少奇在七千人大會書面報告中認為,大躍進運動的缺點和錯誤主要有四條:“第一,工農業(yè)生產的計劃指標過高,基本建設的戰(zhàn)線過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系,消費和積累的比例關系,發(fā)生了嚴重不協調的現象。第二,在農村人民公社的實際工作中,許多地區(qū),在一個時期內,曾經混淆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線,曾經對集體所有制的內部關系進行不適當的、過多過急的變動,這樣,就違反了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的原則,犯了刮‘共產風和其他平均主義的錯誤。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方面,也犯了急于把集體所有制改變?yōu)槿袼兄频腻e誤。第三,不適當地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許多完整的工業(yè)體系,權力下放過多,分散主義的傾向有了嚴重的滋長,第四,對農業(yè)增產的速度估計過高,對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求過急,因而使城市人口不適當地大量增加,造成了城鄉(xiāng)人口的比例同當前農業(yè)生產水平極不適應的狀況,加重了城市供應的困難,也加重了農業(yè)生產的困難。
將以上幾條對大躍進運動的批評,與前所述的大躍進模式的特征加以對照,可以看出,劉少奇在七千人大會上的書面報告,對以群眾運動的方式搞大躍進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實質上已作出了否定性的評價。
應該說,黨內出現的這些認識分歧本來在所難免,也不足為奇,可是毛澤東卻把它看得很嚴重,而且越來越嚴重,他逐漸感到“大躍進”經濟發(fā)展模式遇到了挑戰(zhàn)、受到了沖擊,終于決心以“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方式來解決黨內認識上的分歧,以捍衛(wèi)他所設想的“大躍進”經濟發(fā)展模式。
三
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產生的分歧不僅表現于劉少奇對“大躍進”模式的懷疑和否定,還表現在毛澤東啟動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政策上,在1959年劉少奇主持中央工作之后,經過大力推行調整改革,基本上被放棄和修改了,更表現于劉少奇主持調整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五”時期實行的蘇聯模式。
由此可見,劉少奇主持調整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回歸一五時期實行的蘇聯模式。新路未走通時,重新回歸老路是很自然的。因而,當時就有人如此來評價這種政策:政策制定者“好像剛從外國回來,不懂中國情況,沒有經歷過‘大躍進,總想恢復過去的一套老辦法。”
然而,問題的嚴重性在于,調整時期與“一五”時期相比,我國與蘇聯的關系已有了一個實質性的變化,已非可同日而語。當時舉國已認為蘇聯國已變色黨已變修,回歸蘇聯模式即可理解為搞修正主義。
十分明顯,毛澤東認為,蘇聯模式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社會主義建設只有靠“大躍進”模式,回歸蘇聯模式即可理解為搞修正主義。這就使毛澤東認識到,如果不來一場大革命,黨和國家就要改變顏色。換言之,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不是毛澤東的理想所在。
四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边@是毛澤東的思維方式。
同時,在“文革”中又大搞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升級”、“過渡”,割所謂“資本主義尾巴”。在農村,推行由生產小隊核算升為大隊核算,甚至大隊核算升為公社核算;在城鎮(zhèn)。推行“小集體”向“大集體”過渡?!按蠹w”向國營過渡。一些地區(qū)將農民從事采集、飼養(yǎng)等家庭副業(yè),說成是“資本主義尾巴”。統(tǒng)統(tǒng)砍掉了;強迫社員搞“三獻一并”(獻自留地、宅基地、自有果樹、并隊“升級”)。有些地方將城鎮(zhèn)的手工業(yè)、運輸業(yè)、建筑業(yè)、合作社以及合作商店大砍大伐,保留下來的,則推行國營經濟的一套管理制度,集市貿易在“文革”中幾起幾落,到1976年幾乎已完全關閉。供銷合作社也于1975年正式改為全民所有制的國營商店。
十分明顯,“文革”時期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實質是“大躍進”模式的再實驗,并在某些方面繼續(xù)極端化。由此可見,毛澤東有一種“大躍進情緒”?!按筌S進”是他理想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形態(tài);是他“欲與天公試比高”;就是他想超越蘇聯式的試驗;他是不能因第一次的嘗試的失敗而就此放棄的;“在命運的迎頭痛擊下頭破血流但仍不回頭”(毛澤東于李納畢業(yè)時送給她自己喜愛的一句話)。這就是毛澤東的勇于迎接挑戰(zhàn)的性格,并且,越是敵人反對的,越要堅持。
綜上所述,“大躍進”經濟發(fā)展模式對中國經濟、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的分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經濟發(fā)展模式的不同選擇。毛澤東主張打倒劉少奇的主要因素,就是基于劉少奇對“大躍進”模式的放棄。毛澤東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領導階層的“革命化”,重新推行“大躍進”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以求中國經濟發(fā)展目標的實現。從毛澤東與劉少奇在經濟發(fā)展模式上的分歧中,透視“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又一次驗證了“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體現”(列寧語)這一真理。
責任編輯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