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霞
一、引言
體驗式學教模式的創(chuàng)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英語學習的過程,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該模式采用的是“自主學習~交流體驗一拓展體驗”學教步驟:課前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自主學習指導單,對教材文本進行自主學習,產(chǎn)生學習問題;然后師生、生生交流學習后的體驗,相互了解學習心得、疑惑,在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最后師生拓展運用,教師設計一定的語境、情境、任務、練習等不同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際運用中進一步體驗英語的交際功能,使學生得到高質(zhì)量的持續(xù)發(fā)展。但是,一些教師在具體實施中存在一些問題,最終沒能發(fā)揮“體驗式學教模式”該有的功效?,F(xiàn)在筆者以該學教模式的步驟為順序,通過對教師教學中常見問題的分析,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完善該模式,提高課堂效益。
二、常見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
1“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
(1)自主學習目標描述不夠明確
教師給學生定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或是把握不準,忽視學習目標的層次性、次重關系等,對全體學生提出了統(tǒng)一的目標要求。這種一刀切的目標必定影響各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如,有教師在教學《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9時,對學習目標的描述為:
1能熟練、準確運用動詞的過去式形式;
2能講述自己的一個周末;
3能準確運用過去時態(tài)描寫自己的一個周末。
筆者認為,教師在備課前首先應認真研讀《英語課程標準》,鉆研、分析教材,準確把握單元及課時教學目標,再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確定具有層次性的自主學習目標??梢詫W習目標分層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與拓展目標?;A目標是所有學生都應該完成的,提高目標是大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完成的,而拓展目標是對英語學習還有余力的學生的要求。其次,對學生自主學習目標的描述一定要明確、具體,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如將上述目標中的第1條改成“熟練掌握并準確運用以下動詞的過去式形式:ask-asked,do-did,is/am-was,go-went,play-played…”。
(2)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策略指導
有些教師發(fā)給學生的“學習指導單”很簡單(如表1),只是簡單地描述自主學習任務,而沒有明確的學習策略指導,所以也就難以達到有效的自主學習的效果。
對此,教師應以《英語課程標準》為指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各項任務進行具體的學習策略指導,讓學生明確如何完成各項任務,如何自主學習。所以,以上的“聽讀模仿”可以作如下完善(見表2)。
(3)學生難以發(fā)現(xiàn)真正的問題
在自主學習中,大部分學生只能發(fā)現(xiàn)一些簡單的問題,如單詞讀音、詞義、句子的中文意思等,而難以
發(fā)現(xiàn)一些實質(zhì)性的問題。如,《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9的“學習指導單”上學生反映的問題有:“spend怎么讀,它的過去式是什么?”“3a中為什么前面出現(xiàn)的是students,而后面都是kids?”等。學生沒有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甚至還有很多學生根本就發(fā)現(xiàn)不了任何問題。這說明學生還不會自主學習,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沒有探究的習慣。再者,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急于完成任務,沒有時間去發(fā)現(xiàn)問題。
筆者認為,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初始階段應給予有效指導,甚至可以提供課例“問題”給予參考,讓學生知道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應該從哪些方面探究,哪些問題可以通過一些途徑自主解決等。同時,應該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體驗學習過程,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所帶來的愉悅。
2“交流體驗”環(huán)節(jié)
(1)“檢測與展示”成了優(yōu)秀學生的個人秀
課堂上,教師通過free talk等形式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這也是學生展示自主學習成果的過程。但是,這種展示似乎成了優(yōu)秀學生的個人秀,原先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是很少有展示的機會。課堂上教師怕這些學生“耽誤”時間,只看到那些優(yōu)秀學生高高舉起的手。
“檢測與展示”應面向全體學生,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具有層次性的“檢測與展示”形式,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展示形式。如在檢測學生的“讀記”時,教師根據(jù)所檢測學生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自愿原則,可以是看書朗讀,也可以是復述,甚至可以是背誦,而對于連朗讀也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讓其找一個同伴陪他一起朗讀,甚至是跟讀。課堂上,教師應該給這些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同時,“檢測與展示”的面應該盡可能廣一些,應該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體驗自主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同時又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更有效地投入自主學習。
(2)“交流與合作”流于表面形式
在“檢測與展示”之后,便是“交流與合作”,即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與分享自主學習中的所得與疑惑,并合作解決疑惑。課堂上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往往看似非常熱鬧。但是,在課堂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不懂得怎樣交流與分享;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忽略了目標語言的運用;在合作解決各自在自主學習中所發(fā)現(xiàn)的疑惑時,難以確保其準確性與可靠性;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仍然是難以參與到小組“交流與合作”之中;有些教師就站在講臺前,或只是停留在個別組內(nèi)。
教師應首先在課前按照有利于開展小組交流與合作的形式分組,如按A、B、c、D層次分組,并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這有助于小組交流與合作順利、有效地開展,更有助于帶動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參與小組活動,其他組員也應主動督促、幫助這些同學,可以是幫助學會讀單詞、讀課文等。其次,教師應根據(jù)課時目標,盡可能將單元或課時目標語言融入小組“交流與合作”之中。再者,教師應是“交流與合作”的組織者、巡視員、協(xié)助員,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巡視全班各組合作解決疑惑的情況,并適時參與各組交流,核查小組內(nèi)合作解決疑惑的準確性,同時小組間也可以相互確認其準確性。
(3)“答疑與落實”難以確保全面性與有效性
在小組“交流與合作”之后,教師就一些普遍性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全班性答疑,并在答疑過程中通過相應的任務鞏固落實。課堂中發(fā)現(xiàn),教師解答的普遍性問題并不普遍,并非重難點;教師未能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及時收集小組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鞏固練習形式過于單一,缺乏語境等;教師課前對普遍性的重難點問題的預見與準備不夠充分或不到位,導致課堂上難以有相應的鞏固性任務。
可見,首先教師應在課前善于預見、發(fā)現(xiàn)、收集、整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充分準備、設計相應的應對任務,同時在設計練習或任務時盡可能不要脫離語境。其次教師應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適時地在班內(nèi)巡視,掌握全班小組討論中的普遍性問題,并及時記錄下來。并能就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快速篩選,對一些個別性問題可以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或在課后個別指導解決,只有對一些普遍性的重難點問題才向全體學生解答。
3“拓展體驗”環(huán)節(jié)
課堂上,“拓展體驗”環(huán)節(jié)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有:(1)任務忽視了學生先學的前提。教師設計的拓展體驗任務還是根據(jù)自己原有的“教學”的備課思路設計的,沒有與學生先學的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2)任務設計缺乏層次性。任務活動似乎都是為英語優(yōu)秀學生設計的,因為只有這些學生才有能力參與這些任務活動,才有拓展表現(xiàn)的機會。(3)一些任務仍停留在檢測層面,檢測的仍然是學生的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
為了使課堂學教更具實效,教師的備課及課堂活動一定要圍繞學生先學的前提展開,一定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及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拓展體驗任務設計,應是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設計,在設計任務時還應考慮任務的層次性、靈活性、綜合性及可調(diào)整性,能夠讓全體學生參與活動,并可根據(jù)課堂的實際進展情況適時地調(diào)整拓展體驗任務,以適應課堂學教所需。
三、后記
教師在實踐“體驗式學教模式”中除了存在以上常見問題外,還存在“課堂上生成不夠”“課件準備運用不當”“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筆者在此通過對常見問題的歸納剖析,希望其他教師也能夠在實踐中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努力構(gòu)建“先學后教”的體驗式學教模式,樹立教師的“教”基于學生的“學”的意識,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