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昊
[摘要] 目的 觀察潰瘍性結腸炎中西藥交替保留灌腸的效果。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采用中西藥交替保留灌腸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75例患者資料。結果 完全緩解18例,有效5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7%。結論 中西藥交替保留灌腸的協(xié)同作用對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損傷程度,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效果顯著,可降低復發(fā)率。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 中藥; 西藥; 保留灌腸
[中圖分類號] R5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3-71-02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直腸、結腸黏膜非特異性炎癥、潰瘍形成為主的病變。臨床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病程遷延,常反復發(fā)作。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病因尚未探明,治療上缺乏特效方法,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痢疾”“泄瀉”“腸風”“下利”等范疇。我們采用中西藥交替保留灌腸治療,療效較為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8月~2008年8月確診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5例,均經電子腸鏡檢查活檢病理確診。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中所規(guī)定的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標準,按病程分級[1]:輕度20例,中度48例,重度7例,病變部位以左半結腸為主。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齡29~68歲,平均(42.1±3.6)歲;病程6個月~9年,平均(23.6±3.7)個月。
1.2 方法
中藥用黃連10g,丹參15g,白芍15g,白花蛇舌草5g,紫草10g,白及15g,煅牡蠣30g,馬齒莧30g,白頭翁30g,煎湯250mL并加入云南白藥2g。西藥用0.5%甲硝唑100mL加地塞米松5mg,灌腸前排空糞便,取左側臥位,保留灌腸。隔日中西藥交替,20d為一療程,女性月經期停用。癥狀緩解不顯者,休息5d后再行第2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效果。治療結束1周后復查電子腸鏡。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評定 參照“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擬定[1]。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輕度炎癥;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
1.3.2 兩組腸鏡檢查積分[2] 根據(jù)結腸黏膜有無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及假性息肉進行評分。評分標準:(1)充血:無:0分;輕度:血管紋理增粗,2分;中度:血管紋理不清,紋理紊亂,4分;重度:血管紋理消失,6分;(2)水腫:無:0分;輕度:黏膜反光增強,2分;中度:黏膜反光增強明顯,4分;重度:黏膜反光顯著增強,呈鋪路石樣改變,6分;(3)糜爛:無:0分;輕度:2分;中度:可伴有出血,4分;重度:觸之有明顯出血,6分;(4)潰瘍:無:0分;輕度:散在分布,數(shù)量< 3個,周邊輕度紅腫,2分;中度:散在分布,數(shù)量> 3個,周邊明顯紅腫,4分;重度:表面布滿膿苔,周邊顯著紅腫,6分;(5)假性息肉:無:0分;輕度:散在分布,數(shù)量< 10個,累及局部腸段,2分;中度:分布多數(shù)量> 10個,累及局部腸段,4分;重度:分布多,數(shù)量> 10,累及多個腸段,6分。并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積分改變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分析,以P < 0.05為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本組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其中完全緩解18例,有效5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7%。隨訪3~18個月,除去無效的1例,74例患者中5個月時復發(fā)2例,8個月時復發(fā)1例,9個月時復發(fā)1例,11個月時復發(fā)3例,13個月時復發(fā)4例和18個月時復發(fā)5例,總復發(fā)率為21.6%。
2.2 治療前后腸鏡檢查積分比較(表1)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以直腸和結腸的淺表性非特異性炎癥病變?yōu)橹鞯哪c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部結腸。對本病的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以抗炎、抑制免疫反應、對癥處理及支持治療,療效不甚滿意。目前腸腔內給藥是非常好的一種治療方法,保留灌腸藥液可以直接到達病變的部位消炎、消腫,保護腸黏膜、促進病變黏膜的修復[3],促進潰瘍面的愈合及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實驗動物模型證實,中藥對結腸損傷有明顯的修復作用。本方以白花蛇舌草、黃連清熱解毒,白頭翁、馬齒莧涼血止痢,紫草涼血止血、止瀉,丹參活血化瘀,白芍酸甘養(yǎng)陰,煅牡蠣收澀,共同止瀉。云南白藥有活血化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作用,灌腸中的白及固和膠質,善消腫,生肌,布于黏膜面,可保護黏膜,并促其黏膜再生,有止血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之功效。交替配合西藥甲硝唑、地塞米松殺菌抗炎,減少血管滲出,利于局部炎癥消退。此外灌腸時間以早晚為佳,藥液溫度以 37~40℃為宜,其藥液在腸內保留時間長,效果較好。
本研究表明,此方可減輕炎癥刺激,減少炎性滲出,腸鏡示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均明顯好轉(P < 0.05),但對息肉無明顯作用。此外尚并可解除腸道痙攣,抑制腸蠕動,從而減少排便次數(shù)及緩解腹痛癥狀。
綜上所述,說明中西藥交替保留灌腸的協(xié)同作用對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損傷程度,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效果顯著,從而使?jié)冃越Y腸炎癥狀迅速控制,降低復發(fā)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 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7.
[2] 王曉燕,吳鶯,蔣曉猛,等. 中西藥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27(121):1123-1125.
[3] 劉兆銀.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西醫(yī)治療[J]. 中華現(xiàn)代中醫(yī)學雜志,2007, 3(3):250.
(收稿日期:200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