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硯華
發(fā)稿在即,忽然接到朋友的電話說她家的老房子馬上就要拆遷了,能不能幫忙用你們專業(yè)的DV拍攝點專業(yè)影像做紀念。
一句話又讓我想起一直珍藏的兩張照片,那兩張照片是幾年前回老家時偷偷拍攝的——我童年生活過的院落。據(jù)說那棟房子已經(jīng)幾易其主,我不敢走進去,只是在外面拍了兩張照片。這也就成為我童年居所的珍貴的影像佐證。
當影像作為歷史記錄的佐證時,顯得比文字更精確,豐富。影像佐證的回憶也就最真切也最直接。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敝抢o錄片導演顧茲曼的這句話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完成一部紀錄片的制作。況且,紀錄片越來越成為藝術家們的個人創(chuàng)作,懷斯曼曾經(jīng)說過:我的紀錄片是虛構的現(xiàn)實(fictionalPeality),因為紀錄片就是作品,是藝術。所以,就像家庭相冊中的照片不等同于攝影作品一樣,我理解顧茲曼所說的“紀錄片”顯然應該是純粹的“記錄片”。
在DV如此普及的今天,我倒是覺得我們?nèi)鄙俚牟⒉皇恰凹o錄片”,而是大量的記錄個人生活與情感記憶的“記錄片”。因為,這種純粹的記錄,顯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平淡——沒有強化的主題,沒有抓人的視覺營造。但是,這種平淡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氣質(zhì)下所記錄的影像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最終會回報給未來的記憶一個難能可貴的字——“真”。
驗證這一點,我舉兩個例子。其一是攝影方面——上個世紀末,懷舊之風盛起,老照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睞,大量冠以“老照片”的攝影畫冊也成為熱銷圖書,而在這些圖書中,經(jīng)典紀實攝影卻很難為個人歷史進行佐證,反而那些大量的從個人相冊中尋來的紀念照,凸顯對過去大時代下個人生活的人文關照。其二就是那部至今乃至今后都將永遠會讓中國人動容的紀錄片——《中國》。這部由意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在1972年花了22天的時間,深入到北京、上海、蘇州、南京還有河南的林縣等地完成的紀錄片,用電影攝影機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臉龐、表情、精神狀態(tài)、穿著、飲食,家庭生活還有學校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紀錄片很“記錄”,但是卻具有驚人的歷史資料價值。我們的新聞電影制片廠當時拍過的紀錄片不少,卻很少有這么多鮮活的影像記錄。沒有這么多張臉的特寫,也沒有那么多純真眼神的記錄。
作為個人記憶的佐證,個人的影像記錄尤為珍貴,我們不再是永遠的被拍攝者,我們已經(jīng)擁有了自己拍攝的條件,拿起DV,多拍攝些屬于自己的不專業(yè)的影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