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宇
編者按:文化是什么?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熏陶,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如何用攝影這種現(xiàn)代語言形式,來傳承、表現(xiàn)中華五千年所積淀下來的燦爛文化?攝影師趙宇從影像的視角,長期關注著河北民間戲曲文化“亂彈”,并在這里,與我們一起來感知民間文化的傳承與興亡。
攝影師
趙宇
FOTO 聯(lián)絡站河北站站長;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河北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首屆中國十佳數(shù)碼攝影師提名;
作品多次在國際、國內各種比賽獲獎。
關于亂彈,據(jù)說是從南方流傳到河北,也有的說是由河北板腔衍變而成。據(jù)《石家莊地區(qū)戲曲資料匯編》記載,亂彈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傳入,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了。
亂彈系多聲腔劇種,其唱腔基本保持著清代的音調,演唱以亂彈腔為主,屬板腔體系。有時也唱昆腔、高腔、揚州調、嗩吶二簧和雜曲小調等。亂彈的男女聲腔均為真聲咬字而假聲托腔,十分強調力度。
文革期間,亂彈戲的傳統(tǒng)劇目被趕下了舞臺。文革之后,現(xiàn)任民間戲班團長張小梅動員老藝人,挑頭恢復了日新亂彈劇團。作為民間戲曲稀有劇種之一,現(xiàn)已成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200 年來以口傳手教為主要傳藝手段,全無曲譜、唱詞文字記錄,有的唱段已失傳或殘缺,再加上商品經濟大潮和文化娛樂現(xiàn)代化、多元化的沖擊,生存環(huán)境非常困難,如不加以搶救,將面臨失傳的危險。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消亡了豈不可惜?
團長張小梅現(xiàn)已68 歲了,仍在戲中扮演角色。提起傳承一事,張小梅頗為傷感,在我去拍攝時,曾含淚托相托,多作宣傳,以能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并表示自己也會在有生之年,繼續(xù)為亂彈劇種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做最后的努力。
作為獨存河北藁城北周卦村的民間戲曲,目前只限于在附近鄉(xiāng)下演出,由于經費緊張,這里的演員都是一方面兼做農活一方面兼做演出。這里大部分老藝人年事已高,為了培養(yǎng)新生力量,她看村里誰家小孩有唱戲的天分,就到其家中做家長的工作,讓孩子到劇團學戲。為了吸引孩子們學戲,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給學戲的孩子每人發(fā)5 角錢。這樣,一批年輕演員涌現(xiàn)了出來,現(xiàn)在劇團已有20 余人,并常年在周邊縣市演出。而她的女兒也繼承母業(yè),成為了劇種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深入表現(xiàn)主題
目前北周卦“日新”亂彈劇團演員除去農耕,其他時間都在游走于附近鄉(xiāng)里,靠各種廟會、紅白事的零星演出維持著生存, 好在農機車輛除了運輸人員道具, 還可以做為舞臺,也可以做為后臺之用。而我們在拍攝時,也一定要抓住這類能深入表現(xiàn)主題的點睛之處。
打動人的表情及情緒
情感的渲染,往往最能引發(fā)共鳴。作品中穿戲服的演員在外場休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愁緒,被作者抓拍了下來,從而表達出了劇團人物幕后的真情實感。
臺前幕后
關鍵人物的選取
作為系列題材,代表性人物一定要找到,這是一個題材能否深入拍下去的關鍵點。本系列拍攝的主要人物張小梅現(xiàn)為北周卦亂彈劇團團長。從她身上,作者撲捉到了亂彈發(fā)展的來龍去脈。
非典型性瞬間的拍攝
作為報導性的紀實作品,應該去努力記錄一種真實的狀態(tài)。這種真實性,通常是在攝影師、照相機不被關注時,拍出的作品才能流露出的品質。像這張選取的重點是表現(xiàn)場景,個人的這一個或下一個動作美觀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攝影師想通過作品告訴大家的:大家在一起唱戲、生活,就像一家人。
精心刻畫細節(jié)
一組作品,既要有大場景的鋪陳,也要有細節(jié)處的刻畫,這樣才能使故事表述得有血有肉。很多攝影師會去選擇多拍描媚畫妝等形象,而我卻將鏡頭對準了這一能體現(xiàn)主題的細節(jié)。行頭都是從大劇團里買來的舊服裝,縫縫補補后從臺下看也還算整潔,但還是躲不過鏡頭的精確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