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樂昊
每個演藝圈的熟練工都有一個彈性、強韌、機變的胃,他們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吃,或者不吃。
這是下午3點,黃建新坐在北京某五星級酒店的宴會廳過道里,用5分鐘時間扒拉完了助手放在他面前的一份牛肉盒飯。完成咀嚼吞咽動作的同時,他還很好地兼顧了微笑、接受采訪以及跟路過的香港導演寒暄。
此前,他在《建國大業(yè)》拍攝基地加班加點,根本顧不上吃飯。這部由影界大佬“三爺”韓三平攬下的獻禮大片,從開拍第一分鐘起就沒輕松過。
2009年2月開拍,10月國慶期間上映,8個月的時間完成這樣一部巨制,也只有韓三平有這種舍我其誰的底氣:他所占據的壟斷性資源,可以保證在劇本創(chuàng)作、選角、資金、制作、宣傳及排片發(fā)行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建國大業(yè)》一路大開綠燈。
韓三平親任導演,這個出身于峨眉電影制片廠,但近年逐漸更諳熟于資本運作的老電影人,已有18年沒執(zhí)過機了,所以他為自己選定了一位聯合導演:黃建新。兩個曾在北京電影學院83級導演進修班分任支部書記和班長的老同學,26年后成就了又一次親密合作。
政治正確也好看
今年1月16日,身為中國導演協(xié)會會長的黃建新在香港開完導演協(xié)會年會回到北京,剛下飛機,接到了韓三平的電話?!罢f你現在別回家了,直接上我辦公室來。問什么事這么急,他也不說,就說你快來吧,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兒了?!?/p>
剛一見面,韓三平單刀直入邀請黃建新加盟電影拍攝,說完就把《建國大業(yè)》的劇本給他——這不光是一項文藝任務,更是一項政治任務,早在去年10月廣電總局就給韓三平下了指示:拍一部全方位的、立體的、紀實色彩的、正面表現新中國建立過程的影片。
從1986年的《黑炮事件》到2005年的《求求你,表揚我》,黃建新一直被評論界稱為“當代中國都市轉型期的另類觀察者”。黑色幽默、人文關懷一直是他的獨特氣質,讓這樣一個導演來拍主旋律,一些擔心隨之而來。有領導問韓三平,“他不會把這個戲拍跑了吧?”
韓三平拍胸脯擔保,“放心,有我呢?!?/p>
雖然“政治正確”如此重要,但韓三平和黃建新還是想了很多辦法,試圖讓電影在敘事和風格上生動、好看。
《建國大業(yè)》圍繞著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展開,再現了新中國建國這一艱苦卓絕的歷程。“劇本比較客觀,很多篇幅都涉及到國民黨和蔣介石一方,而且比例不小,很多細節(jié)也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從這種角度看問題?!焙椭暗闹餍呻娪跋啾?黃建新認為《建國大業(yè)》真正“在電影形態(tài)上匹配合理了”。
兩個政治集團,一個勝利,一個失敗,但他們都有各自的信仰和立場——黃建新這樣理解建國前后的這段歷史。故事的基本元素是兩個政治集團間的矛盾斗爭,但事實上,毛澤東和蔣介石自1945年后便再也沒有見過面,這樣遠距離的沖突,在電影里如何表現其矛盾張力,是難上加難的事情?!耙驗閮扇烁魇匾环?所以只能靠兩個人物的理想和情緒的對立去完成?!?/p>
第一次開主創(chuàng)會,黃建新就強調要拍一部現代電影,“有現代電影意識和現代電影表現手法的電影,而絕不是宣傳片?!彼M靡魳贰㈢R頭、隱喻等電影語言代替直白的宣傳。
7月3日,初步完成的《建國大業(yè)》迎來了主管部門的第一次審片。此后60天,這部獻禮之作接受了史學界、文學界和電影界的反復審看。
大腕只露3分臉
這部電影演員陣容不但豪華,簡直奢侈:170多個專業(yè)演員參演,其中明星演員、知名導演就有83個:張國立、唐國強、馮小剛、葛優(yōu)、姜文、陳凱歌、成龍、劉德華、甄子丹、黎明、孫紅雷、許晴、鄔君梅、章子怡、趙薇、陳道明、陳坤、王學圻、吳宇森、陳好、徐帆、胡軍……由于大腕太多,許多明星在電影里可能只有驚鴻一瞥:譬如章子怡扮演的女代表,黃圣依扮演的扭秧歌小戰(zhàn)士。
陳可辛和爾東升給黃建新打電話,表達他們強烈的嫉妒之情:“我們一輩子想拍的明星,給你一部戲都拍完啦!”
拍攝周期約120天,170多個演員中主要演員83人,“扣除轉景時間,實際拍攝差不多是100天多一點,也就是平均每天至少要拍掉一個演員?!?/p>
只有黃建新自己知道,用大明星跑龍?zhí)椎纳莩薷嗟臅r候是一種負擔。越來越多明星經紀人打來電話,因為聽說3個多小時的電影最終被剪輯成兩個小時,他們紛紛懇請黃導演,請一定保留誰誰誰那幾秒鐘戲,哪怕沒臺詞,露個臉就行!
1分35秒的首輪預告短片中,“毛澤東”是唐國強、“蔣介石”是張國立、“宋慶齡”是許晴……這些還比較靠譜。“記者”成龍、“海軍上將陳紹寬”李連杰、“首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民主黨派代表蔡廷鍇”黎明、“田漢”甄子丹、“蔣介石侍從室主任俞濟時”劉德華的面孔閃過,就有點讓人忍俊不禁。待“我軍團長”葛優(yōu)、“馮玉祥”陳凱歌、“流氓頭子杜月笙”馮小剛次第出場,簡直成了一場高段位的黑色幽默。
可以想象,影片上映時,在轉瞬即逝的龍?zhí)桌飳ふ掖笸?將成為一種眼力游戲,其趣味程度也許勝過在83版《射雕》里尋找“路人甲”周星馳、“匪兵乙”郭富城。
《建國大業(yè)》拍得過癮,120天拍攝期里轉戰(zhàn)90多個場景,差不多每天換一個,尤其是北京城兩萬人的閱兵場面,對攝影、照明、道具、服裝等所有制作團隊的執(zhí)行力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所幸這部建國60周年的獻禮大片所到之處一路綠燈。很多演員自愿不要片酬。在南京總統(tǒng)府,攝制組連拍了6天,為了拍一場蔣介石戰(zhàn)敗后的心理戲,主管部門破例讓汽車開進了總統(tǒng)府,“車沿著總統(tǒng)府長長的走廊一直開到盡頭,蔣介石從車上下來,一個背影,失敗者寂寥的情緒彌漫開來?!本瓦B歷史上只開過兩次的中山陵正門,也為攝制組的到來第3次開啟。
主席改說普通話
以往的影視作品,國家領導人都操著濃重的地方口音,這一次,不論是毛主席、周總理,還是蔣委員長,在《建國大業(yè)》里都說標準普通話。
“以往不說普通話,是因為要解決‘像的問題,很多人都當面見過這些領袖,如果電影角色不用方言說話,觀眾就覺得‘不像?,F在,從時間上來說已經跨越了兩三代人,親眼見過這些領袖的人已經不多,我們覺得接受講普通話的領袖應該已經不成問題了。可能年輕觀眾反而覺得講普通話的領袖更親近。”黃建新解釋。
韓三平說,該片將力圖同時在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qū)放映,并堅持使用同一版本,配音都用普通話,不作特別刪減。
以光頭形象出演蔣介石的張國立在電影里戲份數一數二,韓三平說服他參加演出,用了一句很煽情的話,“咱媽過生日,你這當兒子的要不要準備一份厚禮?”此話一出,張國立只能責無旁貸地支持。
“為了符合蔣介石偏瘦的形象,我進組后就開始減肥,每天只喝一碗粥,暴瘦10多斤。現在拍完《建國大業(yè)》想重新增肥,發(fā)現自己疑似患上厭食癥,根本不想吃東西了。”張國立半帶威脅地對兩位導演說:“如果我的戲被剪了,我一定要索賠!”
“我已經剪了你好多戲?!秉S建新坦白。
“這個戲根本沒有完整的拍攝計劃,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誰來拍誰?!秉S建新還常常現寫劇本?!艾F場有的演員看著我發(fā)愣,說從沒見過這么拍戲的,監(jiān)視器旁邊放著筆記本電腦,經常是戲照著本子拍了一半,我說,‘停!大家休息一小時。在電腦上現場寫、現場改,打印出來發(fā)給大家,‘從現在開始,按這個拍!”
為讓電影活潑好看,黃建新設計了很多饒有趣味的橋段,比如:戰(zhàn)斗期間的某夜,一個排長向團長抱怨說:“這院子太高了,手榴彈扔不過去。”最后他們發(fā)現那是北京城城墻。其中,我軍團長由葛優(yōu)扮演,戲份不多,但喜劇效果十足。
另一場戲描述遼沈戰(zhàn)役,周恩來到處找不著毛澤東,最后看到主席在房頂上站著。他問毛澤東:“看什么呢?”毛答:“錦州!”周說:“隔著1000多里地呢?!边@場戲是黃建新現加的,“接著,兩個人就坐在屋頂上聊起來。我想用這樣的戲表現人物特定環(huán)境下的豐富內心,讓這些重大歷史節(jié)點中的風云人物能回歸人的本質?!?/p>
人物周刊:這部影片史實部分內容很龐雜,在有限時間里體現眾多的重大事件,是對電影結構法的一大考驗,你是怎么解決這一問題的?
黃建新:《建國大業(yè)》結構比較特別,與一般的故事片有很大不同,會采用一些紀錄片的手法,比如在銀幕上打出某年某月某日,然后展現這天發(fā)生的事,有點編年體的味道。而且從1945年重慶談判后,電影就采用國共兩條線分別敘事,這兩條線一直沒有交叉,這給我們協(xié)調檔期帶來了方便?!督▏髽I(yè)》不是一部紀錄片,它著重體現的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歷史責任。
人物周刊:聽說《建國大業(yè)》一共110場戲,其中有50多場都是在開會?
黃建新:影片展現的是人民政協(xié)成立的經過,自然少不了各黨派人士開會的場面。所以我們絞盡腦汁讓會議不顯得沉悶,不要一開會就是圍著桌子發(fā)言。
有一場戲,我們讓毛主席、朱老總在窯洞外,一邊曬太陽一邊把會給開了,而且討論的還是非常重要的事。另一場戲里,中共中央晚上在窯洞里點著蠟燭開會,朱德剛說起國軍進攻延安導致蠟燭等物資匱乏,毛澤東就搶過蠟燭一口吹滅,藏在懷里說:“我晚上還要寫社論呢,現在就這么開吧?!本褪峭ㄟ^這些細節(jié)讓會議場面也生動起來。
人物周刊:你和韓三平是聯合導演,你們之間如果有沖突怎么協(xié)調呢?
黃建新:其實沒什么好協(xié)調的,一切都是按討論好的來。
人物周刊:這幾年你基本沒有做導演,倒是當了不少回監(jiān)制,比如好萊塢的著名爛片《木乃伊3》,不知你是否承認,現在很多類似的大片,宣傳上說票房好得不得了,但在老百姓中口碑卻很糟糕。
黃建新:我們現在的大片沒在規(guī)矩里,現在是商業(yè)方式不是工業(yè)方式。大家都賭,沒有計劃性。美國一個劇本做5年,我們做3個月就開始了,而且跟風的很多。香港電影這一點最明顯,拍喜劇就一窩蜂都拍喜劇,拍鬧劇就都拍鬧劇,把一個東西拍死了才算。好萊塢電影不是這樣,它每年都有不同,計劃長遠。我們的電影距離“工業(yè)”遠著呢,大部分是怎么賺錢怎么來,只要有熱度,大家看完了都罵他也得看。因為沒看過的話,你罵都沒得罵。
人物周刊:這種質量的大片,除了在大場面大制作的技術層面能訓練團隊以外,在文化上有什么積極意義呢?
黃建新:你看美國片,一年里有幾個好的?美國人也照罵不誤,但同時照看不誤。在美國人眼里,看電影不過是消費。我們混淆了概念,我們消費的時候用文藝片的眼光來要求,這是沒道理的。欣賞和消費是不同的。媒體去罵一個電影不好的時候,老百姓還照看不誤。這就像我們說一個人穿衣服沒品位,對不起,跟你沒關系,我就樂意買,媒體不是標準,專家也不是標準。所以我們的百貨商店才會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商品啊。
人物周刊:你的意思是我們對這些大片提的要求太高?長此以往,老百姓總有不買賬的一天。
黃建新:這沒問題。你可以消費或不消費,沒人逼著你去。我們不過是百貨大樓,得提供各種風格、各種檔次的產品。
(實習記者游益萍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