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兆軍
66小時的訪華之旅
文 / 周兆軍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18/1972070.shtml
奧巴馬的“中國首秀”從上海開始。上海是中美關系的“福地”。1972年,尼克松開啟“破冰之旅”,當年的《中美聯合公報》也是在這座城市發(fā)表,因此又被稱為《上海公報》;三十年前鄧小平訪美,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奧巴馬將他第一次訪華行程的第一站選擇在上海,別具深意。
與青年學生交流,是奧巴馬上海之行最大的亮點。面對這些中國的年輕人,擅長演講的奧巴馬自然不會放過發(fā)揮自己強項的機會。他在演講中努力拉近自己與在場青年的距離,用上海話“儂好”開場、引用中國古語“溫故而知新”、從“乒乓外交”談到《上海公報》、再度表示“不尋求遏制中國”……種種友好姿態(tài)都體現奧巴馬希望向這些青年才俊、并通過他們向全體中國民眾釋放政治善意。
訪華期間,奧巴馬與三位中國領導人進行了雙邊會晤。在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時,兩國元首達成多項共識,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雙方一致同意建立“應對共同挑戰(zhàn)的伙伴關系”。這是在今年四月兩國確立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的基礎上,雙方對中美關系定位又一種新的表述。
會談后,雙方發(fā)表了《中美聯合聲明》,這是兩國時隔十二年后再次發(fā)表聯合聲明。這份聯合聲明不僅體現出中美在雙邊關系方面的共識,更以大篇幅論及經濟復蘇、氣候變化、能源和環(huán)境、核不擴散等幾乎所有的重大全球性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對中美關系新定位中“應對共同挑戰(zhàn)”的具體闡釋。
在會見吳邦國時,奧巴馬表示,對中國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在會見溫家寶時,奧巴馬再次強調,美中關系具有全球意義。
在北京期間,奧巴馬“忙里偷閑”前往故宮、長城參觀。此次亞洲四國之行,奧巴馬只在中國安排了參觀項目。美聯社評論說,“參觀到訪國的名勝古跡,體現了一位領導人對這個國家文化的尊重”。
參觀過程中,奧巴馬對中國文化和歷史表達敬意。在故宮的留言簿上,奧巴馬寫道:故宮的確雄偉壯麗,是中華文明燦爛輝煌、長盛不衰的見證。
胡錦濤在宴請奧巴馬時,樂隊演奏了美國已故歌星邁克爾·杰克遜的名曲《天下一家》。
在奧巴馬訪華前,美國眾議院通過決議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在《中美聯合聲明》中,美方宣布今后四年向中國派遣十萬名留學人員。雙方還將適時舉辦第二屆“中美文化論壇”。所有這些,都體現兩國有意愿加深中美之間的文化認同和民間友誼,這樣才能使兩國關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民意基礎。
加深文化認同,才能使雙方更能理解和體諒對方,才能使《中美聯合聲明》出現這樣的表述:雙方強調各國及各國人民都有權選擇自身發(fā)展道路。各國應相互尊重對方對于發(fā)展模式的選擇。
從抵達上海到飛離北京,奧巴馬在中國停留了約66個小時,這對櫛風沐雨30年的中美關系來說,是一次再出發(fā)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