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整理
臨床新用
五苓散加寄生15g,牛膝12g,車前子20g,黃芪20g,用于治療婦人特發(fā)性浮腫。
五苓散加平胃散治療胃中蓄飲證。
五苓散加烏藥15g,瞿麥12g,沉香12g,牛膝10g,石菖蒲10g,治療婦人膀胱氣化不利之小腹急滿,小便不利之尿潴留,而非膀胱急性炎癥。
五苓散去桂枝加茵陳30g,郁金15g,香附15g,柴胡10g,板藍根30g,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濕重于熱型。
采用加味五苓散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處方:豬苓10g,澤瀉15g,白術(shù)10,茯苓10g,桂枝6g,葶藶子10g。
取五苓散治療產(chǎn)后癃閉,效果滿意。處方:桂枝10g,茯苓、白術(shù)、豬苓各12g,澤瀉15g。凡膀胱氣化失間而致的小便不利,甚則癃閉,皆可用五苓散治之。
五苓散湯加牛膝、車前子、大腹皮等治療腦積水。
以五苓散湯劑為主,配合口服維生素c及維生素B。治療中心性視網(wǎng)膜病。醫(yī)案舉例
例1患者,男,40歲。經(jīng)常胃脹滿,重者吐水,不苦不酸,飲水過多,吐水更甚。經(jīng)醫(yī)多位,療效不佳。尤其天涼飲冷或勞作之余,飲水之后,胃中蕩漾,目眩心悸。鋇餐示:胃內(nèi)潴留液較多,胃張力低??淘\:面色萎黃,形體疲備,胃中脹滿,口干不欲飲,舌淡體胖有齒痕,脈輕取浮滑,重按沉遲。此“水逆”證也。
辨證:中陽不振,水蓄胃腑。
治法:溫運中陽,健脾利水。
方藥:五苓散加昧。
組成:茯苓40g,自術(shù)30g,豬苓30g,澤瀉15g,桂枝12g,黨參30g,生姜30g,半夏15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
復(fù)診:藥服5劑,吐水止,胃脘脹滿減輕,口干欲飲水。繼服5劑,中陽振奮,脾氣健運,口渴盡飲而胃不脹滿,遂愈。
例2患者,男,42歲。頭暈數(shù)年,間斷發(fā)作,病則頭腦昏沉,頭重如裹,嘔惡欲吐,甚則心悸。測血壓120/80mmHg,血脂不高,眼底無異常。心電圖:正常。歷經(jīng)數(shù)醫(yī),治皆罔效。外觀形體過胖,內(nèi)視舌體胖大,苔白膩,脈弦滑。主訴眩暈嘔吐,但無天旋地轉(zhuǎn)感,口吐清水,無苦澀之味,胃脘滿悶,心悸不安,發(fā)作多在情緒過度緊張,胃納不適之時。
辨證:肝陽挾痰飲上犯清陽則暈;水氣凌心則悸;水飲犯胃則嘔逆;胖人多濕多痰:苔白膩,脈弦滑,皆為痰濕之象。
治法:通陽化飲,和胃降逆,化氣行水,利泄?jié)彡帯?/p>
方藥:五苓散加味。
組成:茯苓30g,豬苓20g,白術(shù)15g,澤瀉15g,桂枝12g,生姜30g(切),半夏15g,吳榮萸9g,天麻12g,白芷10g,荷葉30g,川芎10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復(fù)診:服藥6劑,頭暈頭重減輕,頭腦清醒,嘔吐止,口涎少,食納漸增,心悸少有發(fā)作,繼有上方5劑愈。
按語五苓散非單治膀胱蓄水證,只要飲蓄臟腑,濁邪為害,諸如飲停胃脘的水逆證;水氣凌心之心悸;濁邪害清之頭暈,及其特發(fā)性浮腫等,致水飲停蓄,寒水沖逆,服之皆有良效。關(guān)鍵是要抓住氣化不行,小便不利,口黏苔膩,脈象沉弦這一特有機制,投之無不應(yīng)驗。
處方來源漢·張仲景《傷寒論》。
藥物組成豬苓18銖(去皮),澤瀉1兩6銖,白術(shù)18銖,茯
苓18銖,桂枝半兩(去皮)。功能化氣行水,兼解表邪。常規(guī)用法上5昧,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日3服,多
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本方以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水;白術(shù)健脾燥濕以制水:桂枝化氣以行水,兼解表邪。全方以淡滲通利,化氣行水為其功效。本方之所以制作散劑,即迅速發(fā)揮藥效為目的。以白飲(米湯)送服,資養(yǎng)胃氣,生津助汗。故見方后注:“汗出愈”。
五苓散劑亦可改作湯劑,尤其蓄水不利,渴欲飲水者,用湯劑效峻。至于方中是桂枝還是肉桂,眾說不一。氣化不利而兼有表邪者,宜桂枝化氣解表;假如下焦虛寒,州都之官不開,當(dāng)用肉桂,佐以菖蒲,溫開溺竅以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