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 之
秦始皇修建了長城,我們不能忘記,不過在秦始皇之前,戰(zhàn)國時期,各國已經修建有一定規(guī)模的長城。與此類似,隋煬帝修建了大運河,我們同樣也不該忘記,但在隋煬帝以前很多年,大運河也已經局部形成了。大運河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吳王夫差,是他溝通了從蘇州到淮安這一段大運河最早的河段。
秦始皇與隋煬帝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他們都留下了很多罵名,但也留下了長久地影響著中國的成績。秦始皇有郡縣制度,隋煬帝有科舉制度;秦始皇有長城,隋煬帝有大運河。如果說長城是為了阻斷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那么,大運河的作用之一便是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方向,促進加強了南北之間的交流;如果說長城是企圖在一種隔絕的狀態(tài)中形成穩(wěn)固的集權,那么,大運河就是在流動和開放中,讓中國的統(tǒng)一更加牢固。
隋煬帝貫通大運河后,第一個收益的就是唐朝,唐朝的強大和繁榮,與大運河的貫通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大運河貫通之后,中國的歷史格局也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其中表現之一是,唐朝之后,長安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中國的政治中心先是移到洛陽,后來轉移到了北京。這種政治中心地理位置的轉變背后,有一個明顯的重要考慮依據,就是北方民族。
唐朝以前,北方民族對中原地區(qū)的威脅,主要來自正北方向和西北方向。唐朝以后,北方民族的威脅更多來自東北方向,造成這種方向性轉移的原因,就是大運河。也正是因為這種轉移,使得唐朝以后的中國,長期割據的局面很少出現,中華民族的真正統(tǒng)一得以最大范圍地實現。對于中國的統(tǒng)一、融合,大運河的作用絲毫不遜色于長江、黃河。
大運河貫通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南北貨物的運輸,南北之間的商業(yè)和貿易比過去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大運河的北方終點,隨即變成北方最重要的財富來源之一,也成為南北交流最方便的中心。再加上人才、文化交流的便捷,當隋煬帝把大運河的北方終點定在如今北京南部的河北涿州時,原先并不很重要的薊燕、漁陽,從此逐漸成為中國政治的焦點和中心。北方民族向往南方的富饒物產,不再沿著沙漠和草原的邊緣,撒網式地襲擾,而是有了一個固定的方向和目標:北京。大運河既提供了財富的溝通,也吸引了權力的集中。保衛(wèi)和爭奪,和平與繁榮成為北京城的一個歷史主題。
唐宋時期,洛陽是大運河南北交通的中間點,開封和洛陽地區(qū)也因此成為經濟活躍的繁華地區(qū),同時成為了中國的政治中心。這個階段也成為中國政治中心從長安東移,漸漸到達北京的一個過渡時期。也就在這個時期,大運河的北方終點站,開始崛起了一個個北方民族建立的強大王朝。與原先西北地區(qū)的北方國家不同的是,在大運河終點建立的北方國家,無一不是受漢文化高度影響的國家,這與大運河的暢通有著必然的關系。
遼、金成為北方強國,雖然也戰(zhàn)火不斷,但是交流也沒有中斷。大運河帶來的文化、財富、人才的交流,像一條動脈,溝通了南方和北方。同時,中國的北部邊疆安全,東北地區(qū)的重要性漸漸超過了西北地區(qū),最后變成融為一體。一千多年來,經由大運河帶來的交流和融合,原先位于燕趙一線的東北邊疆往北推展了幾千公里,也使得中國東北地區(qū)與中原文化的同一性,超過了其他地區(qū)。
洛陽、開封的繁榮在元朝之后就一去不復返了。原因是元朝改變了隋煬帝大運河的走向。隋煬帝的大運河繞道洛陽,呈現一個巨大的夾角。到元代被截彎取直,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路程,洛陽、開封從此遠離大運河,北京(元大都)的地位第一次高于洛陽、開封。北京由于處于大運河的終點,真正成為南北交流最方便的中心,從此以后,中國的政治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規(guī)律:誰占據北京,誰就擁有中國。如此說來,朱棣比朱元璋還是要高明,他做出了明朝遷都的決定。如果沒有這個決定,明朝的壽數不知會如何改變。
大運河歷史地位和作用,伴隨著海洋時代的深入而結束。但是,大運河的內陸水運與中國古代的海洋航行并不抵觸。元代形成了大運河今天的軌跡,元代也同樣是中國古代海洋航行的一個重要時期,為明朝的海洋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朝的建立是一次沿著大運河而上的成功北伐,大運河對明朝遷都北京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明朝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海軍。有些人說蒙古人因為不了解海洋,因而遠征日本沒有成功。這只是現象之一。鄭和下西洋的基礎,很多都是元朝留下的,以至于清朝北洋艦隊的基地劉公島,其作為海軍基地歷史的源頭也可以追溯到元朝。
北京既處于大運河的終點,又靠近北方民族的活動區(qū)域,距離海洋也并不很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自大運河貫通之后便首屈一指??梢哉f,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后來的北京。沒有大運河,北京可能只是一個普通城市。但這只是大運河的價值之一。大運河的實際效果體現了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