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身處俗世的蕓蕓眾生整天為名忙為利忙被日常俗務無情地羈絆著,于是我們會不時地生出對動物輕松而自由生活的由衷羨慕,就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莊周也做夢化成了一只輕盈蹁躚似乎超然物外的花間蝴蝶。
但動物們的生存境況果真如此嗎?
以人的旁觀者目光看來,蜂鳥有著輕靈的身姿、華麗的羽毛,在綠樹和鮮花叢中飛來蕩去應該是很詩意快活的吧?但其真實情況是,它為了覓食的需要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被迫在空中度過,長時間地處于一種“工作”狀態(tài)。采蜜時的蜂鳥心跳高達每分鐘200次,極高的翅膀振動頻率讓人的眼睛都分辨不清。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一群蜂鳥每天消耗的能量相當于一架噴氣式戰(zhàn)斗機所需的燃料,如果是人類的話,如此高的能量需求和釋放會讓血液達到沸點。
大黃蜂,白天不停飛翔的大黃蜂也常常處于一種過勞的狀態(tài)。它的每一次翅膀的扇動都是一種生命的減損,直到達到440萬次的飛翔記錄,此時的大黃蜂體能消耗殆盡,其短暫而匆忙的一生也隨即宣告終結。
而且,很多動物除了為了生存而勞頓奔波外,還必須時刻提防外敵的侵襲。沙丁魚在每年從非洲最南端北上一千余公里遷徙覓食的途中,常常要同時面對空中數(shù)萬鰹鳥和水中數(shù)千只海豚和大量鯊魚的聯(lián)合作戰(zhàn)攻擊。加利福尼亞黃鼠每次外出吃草時,時常是天空有金雕、紅尾雕的盤旋,地面有大青蛇、響尾蛇的挑戰(zhàn),有時還可能會有不速之客如美洲短尾貓和叢林狼的強悍“光顧”。在如此的緊張氣氛和巨大精神壓力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倫敦塔上安全無虞的烏鴉竟然比那些野外生存安全條件差的同類壽命高出了一倍的原因了。
相比較而言,那些兇猛的獵食者的日子應該是瀟灑愜意的吧?它們稱雄一方無所顧忌,吃飽了閉眼睡上一覺,閑暇時外出散散步踏踏青,實在感覺無聊了就追著小動物戲耍一番。其實不然,它們常常要面臨食物匱乏的窘況和每次的捕獵行動成敗參半的現(xiàn)實。特別是捕獲大型動物更是一場危險的游戲,在較量中受傷是常情,更有甚者付出的是自家性命的代價。長頸鹿一腳就能踢碎一頭非洲雄獅的頭蓋骨,公野牛犀利的角也足以把獅子的皮肉輕易刺透。所以獵食者在狩獵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小心謹慎不僅僅為了提高成功攻擊的幾率,也往往還有出于對自身安全的考量。在嚴酷的自然叢林法則下,一旦受傷難愈就可能使自己的身份從強者迅速滑向弱者,鬣狗合伙欺負掉隊的受傷母獅的故事在自然界并不鮮聞。
事實上,自然界絕大部分動物是不能安然地活到老年的,它們或者因為過勞或對安全的憂慮警惕以及疲于奔命的生存方式而早早衰老,或者成為掠食者的口中美餐。
記得年前一位朋友曾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fā)來一張名為“冬日悲憫”的圖片,上面拍攝的是黃昏公路旁木槿叢中的幾只麻雀,它們容顏憔悴地瑟縮在朔風寒氣里,讓人看了頓生憐意?,F(xiàn)在,這張圖片依然保存在我的郵箱里,只不過圖片名改換成了七個字——做人實在很幸運。
做人實在很幸運!的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眼中動物的無憂無慮和快活逍遙只是一個虛假的表象而已,它們和正在享用高度社會文明的你我實在是沒有可比性,特別是作為萬物之靈長的我們一旦學會了調整心態(tài)以樂觀豁達的姿態(tài)面對自己人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