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文紅
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下)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以歷史題材為內(nèi)容的單元,主題為“走出深重的災難”。翻看教材思考教學的時候,有一種處于被洶涌而來的歷史所淹沒,并沉浸在內(nèi)心的酸澀痛楚之中,卻難以進行教學構(gòu)想的迷茫境地。
“到底應該教什么?怎么教?”
于是,我打開《教學用書》開篇的“編寫說明”:過去的歷史課往往有意無意地側(cè)重抽象概念和宏大敘事,使人難以感受到歷史曾經(jīng)是活生生的人所創(chuàng)造的,是由人的心血澆鑄而成的。這樣的內(nèi)容使學生無法體會歷史中曾經(jīng)有過的生命涌動、熱血沸騰和心靈振顫。它的刻板、簡潔、科學淹沒了歷史中的人和生命,變成了一種只剩下需要記憶的年代、事件、人物這些索然無味的歷史筋骨。
可接下來,一位老師上的《鴉片的背后》一課,恰當?shù)匮堇[了這樣的教學指向,讓我頓生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探究的興趣,讓歷史重現(xiàn)
在文字的基礎(chǔ)上,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圖、照片、示意圖和表格等,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直觀性,也幫助學生置身于其中。教師上課前首先站在學生的立場和這些資源信息進行前置性對話,尋找認知、情感的沖突點,生發(fā)話題。課堂上以此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歷史畫卷便在學生面前逐步展開。
片斷一:
(出示圖片)這是商代的玉飾、西周的青銅、清代的雕刻,猜猜這些文物陳列在哪兒?對,理應在我們自己的博物館??墒聦嵣纤鼈兌缄惲性谟?、法兩國的博物館!
【學生的眼里滿是疑惑,可老師并沒有讓學生質(zhì)疑,而是繼續(xù)把這種情緒“助推”一把?!?/p>
(課件演示清朝疆域圖)再看,這是清朝鼎盛時期的地圖,不過到了清末,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香港被英國割據(jù);東北和西北大片的領(lǐng)土成為俄羅斯的勢力范圍;而臺灣和澎湖列島成為了日本的勢力范圍……
師:同學們,看到這兒你們有什么要說?有什么要問的嗎?
生:我們中國的珍寶怎么跑到外國去了?
生:我們中國怎么同意割讓土地,讓外國人在我土地上為所欲為呢?
師:是呀,怎么會這樣?要想解決這些疑問,我們必須了解一件影響當時中國命運的東西——鴉片。
【教師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鴉片”上,揭開了近代屈辱史的序幕。】
回顧整堂課,老師不斷強化沖突,催生疑問——
“為什么英國侵略者設法偷運鴉片到中國?”
“為什么鴉片能在中國打開市場?”
“虎門銷煙后,為什么惹惱了鴉片販子和英國政府?”
“為什么稱鴉片為武器?”
“為什么一個古老的、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泱泱大國,進入近代后,竟如此遭受欺凌?”
……
學生常處于“憤”“悱”之際,始終帶著探究的興趣了解史實,使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追尋歷史蹤跡的過程。從一個單元看,是循著“遭受凌辱——奮起反抗——獲得勝利”的線索編排的,就一個主題活動而言,也有一條歷史線索隱含其間。一個個事件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時期的歷史畫卷。最后,老師通過板貼將教學中蘊含的這條“暗線”清晰地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英)工業(yè)革命后擴張市場→(英)貿(mào)易失利→(英)走私鴉片→(中)虎門銷煙→(英)發(fā)動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簽約喪權(quán)辱國→(列強)瓜分中國。
二、細節(jié)的回放,讓情感激蕩
如果教學后學生只是對歷史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要素上,是不能稱之為“達成教學目標”的。而歷史在學生眼里是那個年代的事,他們往往會比大人還要冷靜地去看待并評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但感受往往又比較淺白,容易停留在表象之上。所以這位老師的教學就有意凸現(xiàn)了一些細節(jié),讓歷史鮮活立體起來,讓學生的情感隨之激蕩。
片斷二: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些不平等條約的具體內(nèi)容。(出示表格)好好讀讀、想想,我們在簽訂的這些條約中喪失了些什么?(見下表)
【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明白了不平等條約迫使我們喪失了土地、白銀和主權(quán)!之后,老師抓住賠款白銀的數(shù)據(jù)作為情感的生發(fā)點?!?/p>
(1)在當時一個普通人家生活一年只需要20兩白銀,算算1600萬兩白銀可以為多少戶家庭提供一年的生活需要?(80萬戶家庭,以一家5口人計算的話,相當于近10個錫山區(qū)的人口)
(2)這些巨額賠款從哪兒來呢?(巨額的賠款致使國庫空虛,致使多少老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
(3)《南京條約》《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這么多條約的賠款加起來,那是怎樣沉重的負擔!造成我們多少老百姓受苦受難!看著這些賠款數(shù)目你想說什么?
生:賠款太沒道理了?。ㄓ颂缘懒?!太不公平了!清政府實在太無能了!……)
【學生紛紛義憤填膺,“悲”“憤”交加。】
觸動是一種情感體驗,是學生最真實、最直接、最感性的一種內(nèi)心感受,而捕捉學生的真實感受,放大他的情感,同時以個體的情緒感染全體學生就顯得格外重要。有時,還要讓歷史事件中的“人”站出來,從幕后轉(zhuǎn)到臺前,讓“歷史人”與學生心靈相會、情感共鳴,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學生才能感受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奮斗與追求,體驗到他們的苦與樂、悲與喜。
三、理性的思辨,讓認識提升
歷史是錯綜復雜的,對一個歷史事件或事物的認識往往需要深入全面的思考。教學中,可以選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動作或語言進行評述,點要選得很小,但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這樣,歷史屬于過去,歷史也屬于現(xiàn)在,歷史也就能駐扎在兒童的心靈之中。
片斷三:
鴉片,既不是槍也不是炮,為什么稱它為“武器”?
【教師引導學生從個人、家庭以及國家三個層面來認識鴉片的危害,并在交流中補充一些具體的例子加深體會?!?/p>
(1)對于個人的危害
如:上癮,體力衰竭,意志消沉,骨瘦如柴,“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2)對于家庭的危害
如:父子失和,夫妻反目,家道衰微,家破人亡,傾家蕩產(chǎn)
(3)對于整個國家的危害
軍人吸食了鴉片,軍隊戰(zhàn)斗力下降、不能保家衛(wèi)國;
官員吸食了鴉片,不理朝政、貪污腐敗;
……
教師小結(jié):鴉片可以毀滅一個人、一個家,乃至一個國!難怪英國人把它當作一種特殊的武器!
【這樣的討論,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了解鴉片的危害,領(lǐng)會教材中提及的“英國將鴉片當作一種特殊的武器攻打中國”的深刻含義。】
鴉片是可怕的武器,打開了侵略者掠奪中國的大門。為什么我們這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卻倍受欺凌?為什么每一次戰(zhàn)爭都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呢?請認真閱讀課文62頁—63頁內(nèi)容,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從資料中分析尋找原因。
⑴科技落后、武器落后(中國手工作坊里的手紡車和英國的紡織機相比;清軍的火銃和英軍的火槍相比)
⑵統(tǒng)治者奢侈腐?。ù褥纳莩奚詈秃图澋呢澪鄹?/p>
⑶觀念落后,思想保守(清朝大將軍??蛋矊τ萘暁W洲新式武器不屑一顧;道光皇帝審問英俘時提出的可笑問題)
……
教師小結(jié):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找到了當時清政府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從鴉片的背后,我們不僅看到了長長的歷史畫卷,更看到了侵略者的野心、清政府的落后。就是因為落后,才讓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充滿了血與淚!
教材從科學技術(shù)、政治腐敗等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并且有意留下了社會制度、生產(chǎn)方式等方面供學生“補白”。教師借助教材,組織學生展開充分討論。這番討論的意義不僅僅回答了中國挨打受辱的原因,更是幫助學生確立全面看待歷史的方法,以及“史論結(jié)合”的思維方式。
四、現(xiàn)實的對接,讓道德積淀
片斷四:
師: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了解歷史,是為了吸取教訓。請同學們靜靜地在腦海中回放這段歷史。想想,從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要學習人家先進的東西,否則就比不過別的國家了。
生: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生:像慈禧太后那么奢侈是不行的,現(xiàn)在我們雖然發(fā)展了,但還是要節(jié)約。
生: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反腐倡廉,學校也在開展“反腐倡廉”活動。
生:我們要與外國交流,才能學到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shù)。
生:我們要加強國防建設。
生:拒絕毒品,加強自我保護。
……
了解歷史,是為了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獲得智慧和力量。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看到了上這一課的現(xiàn)實意義,不僅“走近”歷史、“走進”歷史,還“走出歷史”、“審視歷史”。因為今天將成為明天的歷史, 而今天的每一個人都在書寫著歷史。對于祖國明天的建設者來講,進行這方面的啟蒙教育就尤為重要。這位教師的高妙之處就在于,不是簡單地告訴和說教,而是讓學生實現(xiàn)了自我感悟。
走出課堂,品味課堂的同時,我又想起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高德勝博士說過的話:“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安排歷史題材教學內(nèi)容的獨有意義:歷史支撐‘中國心的形成。沒有歷史,愛國情感是空殼,也就沒有了愛國的內(nèi)涵,歷史就是沒有血肉、沒有靈魂的知識符號。‘歷史不等于歷史知識?!?/p>
反反復復地讀,反反復復地想,便漸漸明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上“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呈現(xiàn)歷史的筋骨,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歷史知識、歷史進程,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將歷史內(nèi)容的學習作為一個橋梁,其最終目的是發(fā)揮歷史特有的道德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