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2008“帕拉天奴”杯第二屆作曲比賽(小提琴作品)中,青年作曲家陳疏贏的小提琴與鋼琴《姑蘇吟》在緊張、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榮獲二等獎。
樂曲成功之處首先在于,作曲家以自己的個性方式對蘇州特有的“古色古香”的評彈曲調(diào)進行引用,嘗試將評彈演唱者與伴奏樂器的配合關(guān)系“移植”于西洋樂器小提琴與鋼琴;由新技法演繹的《姑蘇吟》非但沒有使古韻失色,反而在小提琴與鋼琴的深情“彈唱”中獲得了新聲,新的“彈唱”音樂更加委婉細膩、美不勝收!
樂曲主題有兩種性格:第一性格(例1-a)在黑鍵調(diào)(升D商五聲旋律)運行,沉穩(wěn)、平靜、婉轉(zhuǎn),與鋼琴輕盈、纖長的流水式背景形成對比,體現(xiàn)“快彈散唱”;第二性格(例1-b)在C宮調(diào)(白鍵調(diào))上呈現(xiàn),主題在鋼琴泉涌般織體的襯托下由小提琴在高音區(qū)意味深長地“吟唱”。該主題兩種性格都采用長線式歌唱旋法,由于和聲處理的不同,兩種性格在“黑白鍵”上對峙,避免了評彈曲調(diào)“原材料”的單一性,為樂曲平添一絲清新的氣息。隨著音樂的演變,兩種性格(兩條旋律)在小提琴與鋼琴聲部互相交織、推進,逐漸過渡發(fā)展,進入第二部分。
傳統(tǒng)的評彈腔以說唱為主,以回旋悠揚、柔美細膩見長,根據(jù)語言的聲調(diào)、語氣行腔,并且以清晰流暢、聲情并茂、講究韻味為特點。《姑蘇吟》中既有對評彈唱腔的直接引用,同時也將核心音升F、升G、升D裁截,以不同形式(例2)貫穿于各個段落之中,讓人既“似曾相識”,統(tǒng)一風格,也使評彈腔有所發(fā)展。
例2
主題的展開由三個獨立部分組成,并用一個間插材料將各部分相隔。第一個段落中,小提琴音型在升C宮系統(tǒng)調(diào)發(fā)展,鋼琴以五度震音織體作為襯托,多調(diào)性并置使得音響變得朦朧、游移不定。隨后,小提琴與鋼琴用三連音貼切地表達出作曲家思念故鄉(xiāng)之情。
第二段落是樂曲的高潮,變型的評彈音調(diào)主題以強(ff)的力度通過鋼琴和小提琴交替釋義,此段似乎模仿了“評彈填腔”方式(伴奏與唱腔的支聲對位,伴奏在唱腔間隙處有機填空)。小提琴聲部運用大量快速音型和有力的分弓和弦,烘托高潮段落的戲劇性效果,音樂情緒不斷高漲,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之后,音樂迂回下降,第三段落流于舒緩、平穩(wěn),小提琴在鋼琴伴奏織體緩緩流動的襯托下“低聲吟唱”,音區(qū)由低而高,評彈曲調(diào)在高音區(qū)不斷重復,為主題再現(xiàn)埋下伏筆。
樂曲尾部主題再次出現(xiàn),小提琴評彈腔的節(jié)奏時值擴大,鋼琴流動的幅度加大,動力性增強,音樂彈性由松到緊,與之前平和緩慢的“唱腔”形成鮮明對比。尾聲回顧樂曲首部的五聲性旋律,形成首尾呼應格局。
這首樂曲將民族性的評彈腔移植到小提琴和鋼琴是非常有特點的,作曲家選擇以抒情見長的小提琴“歌唱”,以鋼琴伴奏“幫腔”,見長的小提琴恰好與吟唱不謀而合。小提琴利用分弓、連弓、跳弓等模仿,將連綿的氣息、長短句以及滑腔法表達得淋漓盡致,也開發(fā)了新音色,促生了新風格。
鋼琴的輕柔、行云流水般的琶音和震音、三連音的“碧波暗涌”、迸發(fā)有力的和弦強奏,都似乎在模仿評彈伴奏樂器——琵琶,尋求鋼琴與琵琶之間的契合點,讓西洋鋼琴和中國琵琶具有“神似”的效果。而小提琴和鋼琴的成功結(jié)合也生動表現(xiàn)出評彈唱腔與伴奏樂器之間緊與松、急與緩、整與散、疏與密、快與慢的整體關(guān)系特性。
對民族化風格的探索,是當今作曲家共同面臨的課題,本曲對評彈腔核心音調(diào)的提取與貫穿發(fā)展很有特點。但是,倘若能更多地挖掘蘇州評彈中的特性節(jié)奏運用在音樂發(fā)展中,讓富于歌唱性能的小提琴,模仿評彈拋腔、搖聲等等,則音樂民族性特色將更加濃厚??傮w上看,《姑蘇吟》的創(chuàng)作是成功的,在民族音樂語言與現(xiàn)代作曲技法相結(jié)合上是協(xié)調(diào)一致、融會貫通的——古韻出新聲,姑蘇展新顏!
然而,音樂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既是老問題,也是新問題,同時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當代作曲家應更加關(guān)注如何運用新技法釋義音樂民族性。當然,隨著技法的發(fā)展、世界文化的融合,我們面臨的難題便是如何寫出民族風格濃厚而不俗、現(xiàn)代技法新穎而不做作的音樂,盡力與聽眾建立溝通的橋梁;古今、中外、雅俗之間的平衡點有待于作曲家們不斷尋求、探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王穎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于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