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吟梅
為了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粹,提高中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語文素養(yǎng),活躍校園的文化氛圍,詩歌走進校園早已是很普遍的現象。對于初中生來說,因為學習的科目較多,而且還有升學的任務,想要特別抽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詩教活動機會是比較少的。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把詩教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把詩教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結合起來。
一、誦讀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新課標要求要對古詩詞進行背誦。我們要在教學中著實抓好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盡最大的努力把課標要求的課內外古詩詞背誦出來,或者能默寫出來。首先這是課標對背誦要求。另外在背誦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積累。積累語感,可以認識押韻規(guī)律;注意誦讀節(jié)奏,可以認識詩歌的一般節(jié)奏規(guī)律;在誦讀中還可以認識平仄規(guī)律和律詩中的二、三兩聯的對偶規(guī)律。例如學生誦讀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騷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中的“深、心、金、簪”四個字在古語中是押韻(即律詩中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個字的韻母相同),可以告訴學生在古詩(絕句和律詩)中一般要求一、二、四、六、八句要押韻,有時第一句也可以不押韻,但二、四、六、八句一定要押韻。通過誦讀的節(jié)奏,可知此詩節(jié)奏是“二、三”,而在古詩中一般五言的都是“二、三”節(jié)奏,七言的則有“二、二、三”或“四、三”。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教學生學點平仄,古字的平仄和現代漢語不同,對古漢語我們現在比較難分辨,但在創(chuàng)作時我們可以按現代漢語來分辨,現代漢語的聲調一般第一、二聲的字為平聲,第三、四聲的字為仄聲(現在叫做新韻)。在誦讀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注意第二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和第三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兩聯成為兩個對偶句,非常工整。律詩的第二、第三聯就是要求成對偶,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注意。
二、欣賞
(一)在理解、賞析古詩詞中學習古詩詞的結構方法
首先我們不妨先來欣賞一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痹娗叭鋵懥司欧N景物的自然組合,天衣無縫。極力渲染了秋天的悲涼氣氛。后兩句筆鋒一轉,把游子思鄉(xiāng)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者是先寫景后抒情,以景引情,情景交融。再看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贝嗽娗皟删鋵懺娙恕蔼氉薄皬椙佟薄伴L嘯”等動作,后兩句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構成了全詩優(yōu)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志。此詩以景傳情,以景達志。還有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此詩則通過寫自己到東海邊的碣石山上觀滄海,再以奇特的想象寫滄海波瀾壯闊,呑吐日月的景象,展示了自己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此詩先敘事再寫景抒情,景由事起,情由景生。由以上分析看來,古人常說“詩言志,詩緣情”其實就和我們寫文章中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之類同理。只不過詩借用的景、物有時會多些想象夸張的成分,運用的語言極其精煉含蓄罷了。我們創(chuàng)作此類詩時可以把內容按照這樣的結構去構思。
不同的詩有不同的特點,如《赤壁》《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懷古詩也有其特點。這種詩內容特點一般是先寫臨古地、思古人、憶古事、再抒情懷等。如果寫懷古詩,也可以仿此法。
總之,不同類型的詩有其不同的構思特點,我們在對古詩詞的賞析過程中,把握好其特點,對我們的創(chuàng)作會有很大的指導性作用。
(二)在理解、賞析古詩詞中進行情感培養(yǎng)
詩人的情感世界是豐富的。在詩歌里留存著詩人們的情懷和希望,透過詩歌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他們的人格和操守、志趣和追求。詩歌中的“志”和“情”是詩歌的靈魂,是主旨。我們賞析不同的詩詞會感受到不同的詩詞有不同的情感抒發(fā)。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笔惆l(fā)了自己要報效祖國,抵御入侵者,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又如溫庭筠的《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融會了敘事、寫景、抒情各種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含蓄蘊藉的意境,表達了一種望穿秋水的眼神,一種由希望到失望的交替過程。而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北磉_了作者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懷念。總之,不管抒寫的是鄉(xiāng)國情懷、親情、愛情、友情,還是對自然或人生的感悟,都是詩歌的主題,是詩人情感的升華和結晶。我們在賞析詩詞時,要注意盡可能讓學生進入詩“境”,感受詩“情”,以培養(yǎng)他們豐富的情感,進行情感積累,因為只有情感豐富,眼光敏銳,文筆好的人才具備詩人的基本特質。如果一個人對于身邊的事物總是無動于衷,泰然處之,他根本寫不出詩來。
(三)在誦讀賞析詩詞中進行語言積累
語言是詩歌的表現形式,要寫出好的詩來,必須善于運用語言。詩歌的語言字數有限,而又要表現出豐富無窮的意蘊,就必須講究含蓄和精練。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作詩歌就必須要有相當的語言儲備,而我們要積累精妙、優(yōu)美的語言,就必須多誦讀好的詩歌,多品味詩歌中精彩的語言。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就說明多讀、多欣賞名人的好詩,就能從中學到許多東西。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背古詩詞,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既能達到教學目標,又得到語言方面的積累,為詩教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仿寫
與課程同步的《學習手冊》或有些課后有時會有仿寫幾句詩(包括現代詩)的練習題,這些習題一般作為思維拓展的題目出現,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花一點時間和精力去啟發(fā)引導學生重視它,做好它。當然有的課后沒有這樣的練習,我們?yōu)榱颂岣邔W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也可以自擬一些拓展題,讓學生動腦筋練練,多練就能寫好了。其實做好拓展仿寫有利于詩歌創(chuàng)作,它跟詩教的初始階段的仿寫是一致的。
四、創(chuàng)作
俗話說,“樂此不疲”。要學好詩,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獲得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作的一種自覺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chuàng)作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作的興趣,而推薦發(fā)表習作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一個好辦法,讓學生嘗嘗自己作品變成鉛字的甜頭?;蛘?我們可以開展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辦詩歌創(chuàng)作墻報等引起學生興趣。另外,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參加課外活動,關心時事,這樣能開闊視野,陶冶性情,豐富生活,拓寬題材。要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悟生活的小事,關注社會的發(fā)展,把自己在其中的收獲感悟寫成詩?;蛘咴谄饺盏挠^察或感悟中,突然有某些思想、佳句、妙語等不妨記錄下來,在課余的時間整理、推敲、完成。課余創(chuàng)作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而且在詩教中引入社會生活這個源頭活水,還能使校園詩教充滿生活的氣息和時代的色彩。
(責編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