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爬山虎的腳》一文中,為了寫清爬山虎的葉、腳的形狀和特點,作者葉圣陶先生除了用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動靜相結(jié)合的方法展示爬山虎的美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進行前后比較,原先怎么樣,后來怎么樣,以前者來反襯后者。
如寫爬山虎的葉“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前“紅”后“綠”,意在突出“綠”。接著又說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進行比較,“長大的葉子”怎樣“引人注意”呢?作者從葉子的色彩、形狀和排列等來進一步表現(xiàn)。前者引出后者,又反襯了后者。
再說爬山虎的“爬”。以前沒注意的時候,“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注意了,“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是“腳”在“爬”,接著寫了腳是什么樣的,是什么顏色的,是怎樣爬的。通過比較,讓讀者堅信爬山虎確實會“爬”,文章重點也突出了。
最后又交代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與“觸著墻”的有什么不同?!皼]觸著墻”的寫得較簡略,只說它“萎了”,不留痕跡;“觸著墻”的,不但寫了“腳”的色彩變化,還寫了“腳”如何牢固。前后比較,讓讀者對爬山虎的腳有了更充分的認識。
作者用比較的方法寫爬山虎,是以長期細心地觀察為基礎(chǔ)的,試想,如果只觀察一次或是只觀察了一會兒,能進行前后比較嗎?能把筆下的植物表達得這么具體、清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