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程
[摘 要] 中共八大作為黨執(zhí)政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在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執(zhí)政黨建設的基本問題和發(fā)展的基本問題上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這些成果和經驗至今仍是我們在這“三大基本問題”上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必將指導著我們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進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關鍵詞] 中共八大 社會主義建設 執(zhí)政黨建設 發(fā)展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三大基本問題”,也是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根本性并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我國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起始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共八大作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為主題的代表大會,對這“三大基本問題”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成果,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上的貢獻
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后、人口眾多、情況十分特殊的東方大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非常困難而復雜的問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新起點上,開始了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建設的具體實踐進行第二次結合的艱難探索。中共八大集聚了他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的初步探索成果,達到了當時可能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
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經過緊張有序的籌備如期在北京的全國政協禮堂開幕了。毛澤東在開幕詞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這次大會的任務是:總結從七次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斗?!盵1]P7這也是他在當年4月發(fā)表的《論十大關系》講話中就明確指出的:“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P44這就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劉少奇在政治報告中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同樣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共八大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建設。劉少奇在向大會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薄案锩谋╋L雨時期已經過去了,新的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斗爭的任務已經變?yōu)楸Wo生產力的順利發(fā)展。”根據上述分析,中共八大明確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薄坝捎谏鐣髁x革命已經基本上完成,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yōu)楸Wo和發(fā)展生產力?!盵1]P24、53、810、817這是中共八大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但可惜的是,毛澤東在1957年反右派運動以后改變了八大關于主要矛盾的正確論斷,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八大決議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才得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
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中共八大制定了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方針和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方案。第一,必須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大會強調,正確地解決積累和消費的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過程中一個頭等重要的問題,“必須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改善這兩個方面得到適當的結合,也就是使國民收入中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得到正確的處理”[1]P814。第二,必須保持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大會指出,“國民經濟的各方面是一個有機地結合著的整體,是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任何一個方面的過分突出和過分落后,都會引起比例關系的失調,妨礙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所以必須注意各部門和各方面的“綜合平衡、全面安排”。[1]P452第三,突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觀念。大會肯定了陳云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即:國家與集體經營、計劃生產和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個體經營、自由生產和自由市場作為補充。這可以說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聲。
中共八大強調要進一步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大會強調指出:“為了有效地擔負起偉大的經濟文化建設任務,必須繼續(xù)加強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睘榇?我們要開展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要適當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職權,要繼續(xù)鞏固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要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合作。同時,必須充分保障民族平等的權利和聚居的少數民族的區(qū)域自治的權利以加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和促進各民族的共同進步。[1]P815-817要把“依法辦事”作為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1]P262發(fā)展民主,健全法制,正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驗之一。
中共八大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發(fā)展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指導方針。大會在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指出,“用行政的方法對于科學和藝術實行強制和專斷,是錯誤的。對于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思想,必須繼續(xù)進行批判。但是,對于我國過去的和外國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必須加以繼承和吸收,并且必須利用現代的科學文化來整理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努力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1]P815“雙百”方針,“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人民團結的國家形象。它反映了繁榮文藝、發(fā)展科學的時代要求”[3]P493,其主旨在于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半p百”方針一直到現在,仍然對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yè)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在“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基本問題上的貢獻
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之時,中國共產黨的自身狀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黨已經從七大時僅控制著華北和西北為主的部分鄉(xiāng)村、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建立并鞏固了新中國政權的執(zhí)政黨。處于執(zhí)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又一個全新的課題,即在執(zhí)政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中共八大提出了建設什么樣的執(zhí)政黨的根本要求。在八大開幕詞中,毛澤東宣布:“我們的黨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我們的黨已經成了團結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1]P7這之前的八大預備會議上,他也強調:“領導我們革命事業(yè)的核心是我們的黨?!盵2]P87八個月后,毛澤東更明確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yè)就不能勝利。”[2]P303總之,作為新中國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應該是全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是歷史形成的。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無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同樣,沒有這樣一個領導核心,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實現。
中共八大強調加強中央委員會的建設。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建立一個“科學中央委員會”的任務。他指出:“中央委員會中應該有許多工程師,許多科學家。現在的中央委員會,我看還是一個政治中央委員會,還不是一個科學中央委員會。所以,有人懷疑我們黨能領導科學工作、能領導衛(wèi)生工作,也是有一部分道理的,因為你就是不曉得,你就是不懂。現在我們這個中央的確有這個缺點,沒有多少科學家,沒有多少專家?!盵2]P102毛澤東設想的科學中央委員會,在今天已經成為現實。例如,十七屆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都有較高學歷和專業(yè)知識,結構比較合理;中央政治局的9名常委同志中,3名具有高級工程師職稱,4名具有工程師職稱,2名同志獲得博士學位。
中共八大重視學習型政黨建設。毛澤東在大會開幕詞中要求全黨“必須善于學習”;劉少奇在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學習得愈多,就會領導得愈好”;鄧小平則在報告中把學習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一項重要手段。大會強調,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對馬列主義、毛澤東的著作、黨的歷史和黨的政策的學習,還包括對技術業(yè)務的學習;要學習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yè)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
中共八大決定建立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鄧小平在大會上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指出,“黨的中央委員會在黨章草案中,決定采取一項根本的改革,就是把黨的全國的、省一級的和縣一級的代表大會,都改作常任制”;“代表大會常任制的最大好處,是使代表大會可以成為黨的充分有效的最高決策機關和最高監(jiān)督機關,它的效果,是幾年開會一次和每次從新選舉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難達到的”;“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選舉他們的選舉單位負責,就便于經常地集中下級組織的、黨員群眾的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和經驗,他們在代表大會會議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也可以按照適當的方式,監(jiān)督黨的機關的工作”。[1]P90-91雖然這次改革不久后就夭折了,但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新時期黨的領導集體手中,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決定繼續(xù)擴大在市、縣進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
在黨的建設問題上,中共八大還要求更加重視發(fā)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警惕執(zhí)政黨脫離群眾和實際;強調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jiān)督,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制度,發(fā)揚黨內民主,反對個人崇拜,反對突出個人,反對對個人歌功頌德;強調提高黨員的標準是黨的重要的政治任務之一,對黨員條件增加了一些新的規(guī)定。這些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方針和政策,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把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的工作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至今仍作為新時期合格共產黨員的標準為我們所遵循。
三、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一基本問題上的貢獻
中共八大召開前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和戰(zhàn)略設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提出了很多關于發(fā)展問題的重要思想。
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范疇之一,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zhí)政以后,根本任務就是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只有緊緊抓住和不斷推動發(fā)展,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關鍵。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指出:“假如我們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應該趕過它(美國)。這是一種責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塊大地方,資源那么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yōu)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么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2]P89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堅持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以人為本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最高原則。劉少奇在黨的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必須在全體干部和黨員中反復地進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育。一個好黨員、一個好領導者的重要標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勞動狀況,關心人民的痛癢,懂得人民的心;他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能夠接受人民的批評監(jiān)督,不在人民面前擺任何架子;他有事找群眾商量,群眾有話也愿意同他說。只要我們的黨是由這樣的黨員組成的,我們就永遠有無窮無盡的、不可征服的力量?!盵1]P71鄧小平也在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1]P77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統籌兼顧,是我們黨長期執(zhí)政中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經驗,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證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方法。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國家和工廠、合作社的關系,工廠、合作社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這兩種關系都要處理好。為此,就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軍民兼顧、‘公私兼顧?!盵2]P28在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里面以及這次黨代會通過的其他有關報告、決議中都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的統籌兼顧、協調發(fā)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觀點。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更是鮮明地指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這是我們歷來的方針?!盵2]P186堅持統籌兼顧,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征程上,我們就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區(qū)域發(fā)展、經濟社會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國內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zhàn)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fā)展變化中把握發(fā)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zhàn),營造良好國際環(huán)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guī)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總之,中共八大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當然,由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時間還很短,理論上和思想上還不很成熟,許多新的觀念和方針還不能牢固地確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識,許多新的設想還沒有付諸實施或者沒有充分付諸實施,很快又發(fā)生反復。但是,八大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對執(zhí)政黨建設的探索,對發(fā)展觀的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于黨和國家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p>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傳(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