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銀霞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文人。在現(xiàn)實(shí)生活里,他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酒鬼”。在他所居住的栗里那個地方,就有一塊大石,叫醉石。據(jù)說,因他喝醉了的時候喜歡躺在這塊石上而得名。
他生性愛喝酒,可是因?yàn)榧依镓毟F,不能常得到酒喝。他的居室簡陋,遮不住風(fēng)雨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bǔ)丁,飯籃子和鍋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他有錢的時候就喝酒,沒錢的時候,就不喝。
后來,因?yàn)橛H人年邁,家里貧窮,他才不得不去做官,做了彭澤縣令。
他說,只要我能常常喝醉,就心滿意足了!
做縣令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在公田里種自己的莊稼。他的妻子和兒子要求種粳稻,解決吃飯問題。他不惜與家人吵架,也要堅(jiān)持種上大量的高粱,用來釀酒。
才做了83天縣令,沒有等高粱成熟喝到新酒,他就解下官印辭去官職了。辭職的原因是他不肯去拜見前來造訪的上司,他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鄉(xiāng)下小兒折腰。”
他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yàn)?他自認(rèn)為曾祖父陶侃是晉朝的宰相,自己作為后代居在人下感覺很可恥。辭職當(dāng)天,他就寫了辭賦《歸去來兮辭》。
當(dāng)時的人很欽佩他的品格。就是因?yàn)檫@樣的一種骨氣,很多人想和他結(jié)識,包括一些官吏。但常常被他拒絕。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結(jié)交,卻請不到他。知道他要去廬山,王弘讓他的老朋友龐通之準(zhǔn)備酒席,在半路間邀請他。陶淵明腳上有病,讓門生和兒子抬著轎子,到了約定的地點(diǎn)以后,欣然和龐通之一同飲酒。
正喝到暢快時,王弘到了。陶淵明沒有和他發(fā)生抵觸。王弘投其所好,兩人成功結(jié)交,交往久了以后,也有了不錯的交情。
陶淵明的朋友里有個叫顏延之的,交情頗深,后來要到始安郡去做官,經(jīng)過潯陽時,天天去拜訪他。王弘打算邀請顏延之赴宴,整天連他的影子都找不到。因?yàn)轭佈又吞諟Y明每次都要暢飲,直到喝醉。
要走的時候,顏延之留下二萬錢給陶淵明,陶淵明全部把錢送到酒家,以便以后一去就能喝酒。
可陶淵明不是經(jīng)常都有酒喝,曾經(jīng)有一年九月九日沒有酒了,他走出家來在菊花叢中坐了很久,時間長了,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趕上王弘送酒來,內(nèi)心的喜悅油然而生,當(dāng)即就開始飲酒,喝醉了才回去。
陶淵明不懂音律,但是收藏了一把素琴,沒有琴弦,每當(dāng)喝到高興,就撫弄一番抒發(fā)心情。真是“樂琴而忘憂”。
有一次郡將(官職名)來拜訪陶淵明,正趕上陶淵明釀的酒熟了,陶淵明就取下他頭上的葛巾濾酒,濾完后,又把葛巾還給他,讓他戴上。他也沒有生氣,因?yàn)樗捞諟Y明就是這樣的真率性情。
只要是朋友,無論地位高低,來造訪陶淵明,他有酒的時候便設(shè)酒宴一起飲酒,如果他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說:“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后來,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中便有了“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之句。
雖說是官場不如意,陶淵明卻在酒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樂趣,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喜酒愛酒,飲酒隨意、率真、自然,“公田種秫”、“赍酒共酌”、“錢送酒家”、“葛巾漉酒”、“我醉欲眠”等,均成為飲酒典故,為后人反復(fù)吟詠。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一杯薄酒澆滅了陶淵明心中的愁情煩緒。他留下的這么多酒事和被酒芬芳了的文字,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shí)可愛的陶淵明,看到了一個個體生命的真性情。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