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吉·原野
有一個笑話,說6歲的杰克非常喜歡手表,求媽媽給他買一塊。
媽媽說:“手表?那需要用錢來買。你有錢嗎?你知道賺錢多不容易嗎?”杰克回答沒有錢,但他確實喜歡表。
媽媽告訴杰克:求上帝送給你一塊表吧!
杰克馬上攤開紙給上帝寫信:
親愛的上帝,我是杰克。你知道我不算一個好孩子,撒謊,還打過架,但我一定改正。請你在下周五之前送給我一塊手表,相信你不會讓我失望。
愛你的杰克
杰克到郵局把信寄走,等了一星期,手表還沒到達。他對全能的、慷慨的、富有的上帝有了一些不滿意。周六去教堂做禮拜,杰克發(fā)現(xiàn)一個小的圣母像,他藏在衣服里拿回家,放在床下,給上帝寫第二封信:
上帝。你媽在我手里。若想贖回,限你在周一之前把手表放在教堂窗臺上,否則我就不客氣了。
杰克
這是一個故事,當然也是笑話,其中的要素構成很像中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中國的孩子大多是無神論者,他們的“上帝”是父母?!吧系邸庇心男┞氊熌?跟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政府差不多,管錢、管立項、管核銷呆壞賬。其中最令兒女青睞的是撥款這一功能。
曾有專家問中學生:糧食從哪里來?答:超市。肉從哪里來?答:超市。衣服、手機、電視等從哪里來?答案:全在超市。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問許多孩子,錢從哪里來?答:從父母口袋里來。再問:父母的錢哪里來?答:單位、公司。接下去問:為什么?無人回答。
教育方式阻斷了孩子的認知鏈。沒人告訴孩子豬肉來自養(yǎng)豬場,來自養(yǎng)殖戶,來自飼料;青菜來自土地;父母的錢來自勞動。勞動也不一定賺到錢,但不勞動肯定沒錢賺。
孩子們約略知道父母的錢是辛苦賺來的,但怎么賺來的,為什么賺這么多,卻沒有思考過,家長也沒有把它當做教育話題。
富裕家庭的孩子像喜歡手表的杰克一樣,用甜言蜜語和威脅套取現(xiàn)金,這在中國家庭百分之一百好用。在貧困家庭中,錢像星斗一樣稀少遙遠,只知其可貴,不知其可賺。
嚴格說,除了上海人、潮汕人和溫州人,中國家庭很少有人對孩子進行正規(guī)化的財富教育。即使是上海人,也只是精細節(jié)儉而已,算不上財富教育。
中國式的財富教育大多著眼于物,也可叫做節(jié)儉教育,而不是流通與貨幣的教育。珍惜一粥一飯也罷,攢錢買田也罷,學手藝做工也罷,都訴諸物。種田有田在,造屋有屋在,養(yǎng)豬盼望豬肥滿圈。錢,那是藏在隱秘之處難見天日的東西,如神靈一般。
家長很少向孩子指出錢的如下特征:
一、人間性。錢并不神圣,從理論上說,無論種族、出身、性別、長幼,人人可以賺到錢。
二、增值性。說物可增值只是錢增值的一個幌子,是錢的投機功能的一部分。我的同事當年在地下埋入一臺收音機,說第二年春天可以長出半導體,他被確診為有譫妄癥。一張桌子生不出椅子,錢卻可以生錢。人消費掉金錢,也可以說消費了可長莊稼的種子。
三、資本性。除增值功能外,錢還能產(chǎn)生規(guī)模、力量和權力。對青少年來說,權力指支配自己命運的能力。
四、數(shù)學性。它可以被統(tǒng)計、被演算、被總結。
五、倫理性。說到錢,一定要講到財富的倫理性。財富倫理的特征之一是:錢,包括數(shù)量較大的資金,可以把人的善念變?yōu)樯菩?,可以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p>
在中國式的教育中,錢的事情并不會明目張膽地講出來。家長只鼓勵孩子學習,要求他們漠視其他所有事情。孩子們終究要到人間生活,而錢是人間最值得探討的事物之一。它不光通向奢華和墮落,而且通向創(chuàng)造和啟蒙。
在漫長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錢的概念是空泛的,99%的錢集中在國家手里,被稱為資金,人們只有少量的生活費。改革開放后,錢是商人的事業(yè),對孩子,它是消費時的支付品,不知錢在錢之外的意義。
對錢的膜拜和神秘化,使我們的教育太純潔了使得錢像性一樣,由孩子自己摸索。教育不該離開人間性,應包括關于錢這方面的啟蒙。
(摘自《臨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