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偉
如果有這樣一份工作,你愿不愿意做呢:這是一份志愿工作,工作對社會幫助很大。而且這份工作需要經常性地各地出差和戶外工作,也有一些危險性。由于工作性質特別,工作內容不能讓女友知道。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這份工作永遠只有一件小號制服,還不讓換。
現在你可以先把自己的回答勾選出來(非常愿意、比較愿意、無所謂、不太愿意、絕不愿意),然后繼續(xù)往下讀。首先來一起分析一個學生的求職經歷:
劉帥參加了一個特別的人才遴選,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無領導小組討論”。8~10人一個小組,對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自由討論,最后達成一致,并選派一名發(fā)言人匯報小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外圈會有3~4名專家進行觀察評分。
劉帥最后被淘汰了,雖然他的智能素質、堅持性等品質都非常好,但他的領導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只得了60分(滿分100)。這是一個遴選具有優(yōu)秀導演潛質學生的項目,而作為一個優(yōu)秀導演,其組織協(xié)調與領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自己的評估結果,劉帥給評估專家提出這樣的反饋:“在無領導討論中我知道自己表現不出色,討論的領域是我不熟悉的,所以我一直不敢妄下判斷,也一直沒有什么很強的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而且我覺得傾聽和思考更重要,從別人的觀點中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補充和完善。所以,我更多地在傾聽和思考。而且,說實話,很多次我想開口都被一陣一陣高于我的聲音給壓下去了……還想請教一下,我應該怎么在傾聽和發(fā)表意見中尋求一個平衡?”
那么,你如何給劉帥建議呢?是讓他做真實的自己,還是做一個可以取得高分但并不真實的自己呢?
沿著這樣的問題再深入一下:你是要去尋找一個適合的工作領域,還是隨時改變自己以適應工作環(huán)境?——人是否具有進行無限改變的潛力呢?
對于劉帥,我覺得顯然的答案就是:一個人不需要努力去做“別人”,所以并不存在那個“平衡”點。
有一個調查表明,求職者普遍有“被歧視感”。其實正是因為求職者一方面對自己“適應環(huán)境”的潛力過高地估計了,另一方面對環(huán)境的了解自以為是了。
關于篇頭那個職業(yè),不知你的選項是什么。如果我告訴你這個職業(yè)就是“超人”,你有什么感覺?你還會保持原有的選擇嗎?如果你要改變選項,這說明你對自己,或者對這個職業(yè)認識不足,你陷入了信息不對稱并“自以為是”的迷霧里。
因此,我們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分析與定位,否則時刻以社會熱點為自己的指南針,并相信自己可以被改造成所有可能的人才,最后的結局也許是老了才感慨自己“入錯行”。
如同劉帥,也許他以往的自信足以讓他相信:自己如果有機會一定會發(fā)揮足夠的組織協(xié)調與領導能力。因此,自我了解需要在實踐中進行。
曾經有位著名的導演說:天道有時懲勤——你辛辛苦苦往上爬一架梯子,然而多年以后等你爬到頂端,才發(fā)現原來梯子搭錯了墻。理論上講,有的人喜歡與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歡與物打交道,有的人喜歡數據,有的人喜歡談觀念;有些人需要機會垂青,有些人則特別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但無論如何,發(fā)現這種“型”是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的。
如果你已經在職場混跡多年,但卻持續(xù)郁悶,也許你需要業(yè)余時間給自己一些投資——投資一些機會去實驗、實踐“真正的自己”。要知道,人的生命的長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質量。
“超人”也許永遠不是你理解的樣子,只有你做做看才知道,并知曉其與“真正的自己”匹配與否。
(摘自《臨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