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榮
善良由心而生,真誠不容交易
鬧市的書攤上,泛濫著《厚黑學(xué)》、《活法指南》一類的書。它們都在教人如何乖巧、矯情,如何裝腔作勢、八面玲瓏……總之,如何做表面文章,如何急功近利,從而獲取別人的尊敬和熱愛,使自己活得實惠、滋潤、痛快、如魚得水。
然而生活不是演戲,她最需要的,是真誠,任何技巧、裝飾、心計,最終都掩蓋和隱藏不住虛偽的嘴臉。
一位哲學(xué)家說過。如果我們真要找到一個可靠的“指南針”,來指導(dǎo)我們的人生,最有效的方法,則無過于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置身于贖罪世界中的人。贖罪?贖什么罪?就是反省自身,改造自己,把握自己的渴望和要求,“由之容忍、忍耐、慈悲、自制,也就自然地與各人同在”。如此安身立命,還需要人家教他如何諂笑,如何獻媚,如何看風(fēng)使‘舵,如何“話到嘴邊留三分,未可拋卻一片心”?
人反省、改造、把握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或除去自身內(nèi)在之惡。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這是持“人性惡”論的茍子的名言,我以為說得有理。惡是由欲來的——欲為人之本性,當(dāng)求:只是,“求而無度量分界”,便發(fā)展為惡。商業(yè)時代,物欲橫流,似乎處處充滿了誘惑。在市場經(jīng)濟下,拜金主義和各種私欲更加公開化、無羞恥化,甚至成為人們的人生宣言和追求的時髦。在一些人那里,欲望的滿足代替了意義的探索。可是,咱們的老祖宗所謂“吾日三省吾身”,說的卻是“省”自己的“欲”。看那個“欲”是不是超過了公認的“度量分界”,而累及他人,如果累及,則必須克制,否則便會導(dǎo)致“亂”和“窮”。
一個人能一日而三省己身,他就沒有必要,也沒有工夫,去領(lǐng)教別人的空泛的“指南”之類。人的名聲不能輕易得到,朋友間的友誼不能以狡詐的辦法聯(lián)結(jié),君子是靠身體力行來得到這些的。他只要真誠地做人,而不要聽冠冕堂皇的廢話。實際上諸如《厚黑學(xué)》、《活法指南》、《為人處世大全》等“指導(dǎo)”人生的書,盡管打著“修身”、“養(yǎng)性”的旗號,但它們所教給人的,卻往往是狡詐、陰險以及瞞和騙,本質(zhì)上乃是教人如何行惡。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性情中人的好品質(zhì),我們總稱為“善”,它是“自然地與各人同在”的。從來善敗由己。不為取悅別人而做當(dāng)做之事,是真正的潔身自好。君子在與人交往之中,也必如此。蘇東坡曾喻寫作之酣暢,“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這就像人們完全順乎良心做事,乃是每個具有赤子之心的人的人格寫照。屈原所嘆“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任何做作、粉飾,都相悖于信任和友誼,正如《老子》所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嘛。
比如“處世箴言”有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說的是以善換善,以愛換愛。但在我看來,這話便頗顯虛偽。一個人對別人的善和愛,應(yīng)該發(fā)乎覺悟和道德操守,而不是像做交易算利息一樣,斤斤計較于他的善和愛,是否能“換”回等量的貨物。
善良的人生和快樂的人生應(yīng)統(tǒng)一,出于善良,為求快樂。拒絕矯飾。
編輯薛峰
[(塞爾維亞)卡哈里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