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文
走進上海古龍路張潘秀江的家,你仿佛置身近代史博物館。客廳陳列的張氏伉儷與蔣緯國、西班牙國王一家等的合影,各式珍貴的信物留念,都暗暗透露出主人不凡的經歷。而眼前這位身為安利特級經銷商的張媽媽(大家都這么親切地稱呼她),身著精致的中式開衫,臉龐飽滿精神霎鑠,完全看不出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女人。我們的談話,就從她不凡的人生開始…
“被需要”就是最大的需要
《銷售與市場》:作為擁有顯赫家庭、
教育和職業(yè)背景的女性,當你在西班牙擁有了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一足夠的金錢和足夠的時間,為什么還要拋棄這些,選擇和伙伴們一起從安利開始人生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呢?
張潘秀江:1988年先生和我結束公職,來到了四季如春、人情溫暖的西班牙定居??陕揖烷_始失落,感覺自己已經不再被需要。我忽然意識到工作原本是為了生活,但是即便生活無虞之后仍然需要工作。這個時候已經不是為錢,而是為了興趣、理想。正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所揭示的,當所有其他需要都滿足后,自我實現就是最大的需要。人如果有能量沒有發(fā)揮出來,實際上是很不舒服的。
《銷售與市場》為什么要從商呢?我知道您之前從來沒有涉足這個領域。
張潘秀江:我是臺大經濟系畢業(yè)的,可后來對經濟沒有興趣了。原因在于,亞當·斯密認為,經濟人具有兩個特質,一是自利,二是理性。當時我認為,自私是人性缺點,怎么可能一種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人性缺點的基礎上?直到20年之后我遇到嚴冢淦先生,他告訴我,自利可以理解為“小我的利”,亦可以理解為“大我的利”。我才恍然大悟。
《銷售與市場》:是什么讓您在這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做得如此優(yōu)秀?
張潘秀江:追求優(yōu)秀其實是一種習慣。我在臺灣念書州家境并不好,為了能繼續(xù)求學唯的途徑就是拿獎學金,當時獎學金的資格要求非常嚴,為了拿到它我不管國文、英文、數學、物理、美術、化學、體育、音樂等通通考好,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皆如此。慢慢地,別人要求我做100%,我都會做120%。
《銷售與市場》: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必定困難重重,您如何面對這些必定有的難題?
張潘秀江:我認為自己的人生沒有困難,只有挑戰(zhàn)。遇到困難,我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首先靜下心來考慮,到底我有什么挑戰(zhàn),用筆寫下來。然后為每一個挑戰(zhàn)想出解決方法,先找到兩三個解決方法,再挑選其中最好的一個,就去做。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和自己內心的大我對話。
信任與博愛
《銷售與市場》:有時候麻煩的事情容易解決,那么怎么處理麻煩的人?
張潘秀江:是的,我也有過被人背叛的經歷。這個時候需要自我修煉,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內心能自滿自足,充滿了愛,你就不感覺別人的愛那么重要。感覺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值得愛,而是因為我有愛,我把愛傾注給你。
《銷售與市場》:請您分享下建立高凝聚力團隊的智慧。
張潘秀江:第一,在物質層面,團隊成員一定是互相幫助、互利共利、多勞多得,沒有一個人會因為你的成功而受到損失,而在很多組織是零和游戲,不太可能實現雙贏。其實如果你幫助了一個人,他對你的感激,是發(fā)自內心的,這是凝聚力的基礎。第二點,無論你的天賦高低,團隊都不會拋棄你,都會一如既往地教你幫助你。最后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團隊要有共同的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對于這個價值觀,我們就運用“言教、身教、德教”不斷把它傳播出去。我現在推崇七大信條:博愛、真誠、感恩、責任、奉獻、團結、使命,我用這個來當作團隊的精神凝聚力。當然這個要求比較高,但是我發(fā)現,和改革開放初期迥然不同的是,現在的伙伴們很喜歡這些有理想、高層次精神層面的東西。
《銷售與市場》:為什么把博愛放在第一位7
張潘秀江:沒有博愛,任何企業(yè)都做不大的。成功企業(yè)的基礎就是愛。剛開始很多人說:別提愛了,做生意就是做生意。后來才發(fā)覺,一個團隊如果沒有愛,是無法凝聚的。其實工作的方法很容易教習,難就難在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所以你要愛、要尊重,大家才能凝聚在一起。相愛以誠、相敬以禮、相助以勤、相諒以恕、相勉以德,我們認為領導的權威并非來自職位,人格魅力才是最終而永恒的。很多人團隊建立了又喪失了,后來發(fā)現原因正在于此,一定要有道德修養(yǎng),要學會平等、尊重、包容、寬恕。
《銷售與市場》:在具備了強大的凝聚力之后,您怎么保證團隊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
張潘秀江:我們鼓勵每個人實現他自己的目標。當他在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時候,他會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就是事業(yè)與工作的區(qū)別——是為我自己做,而不是為安利做。這又回到了亞當·斯密“自利”這個話題,他會為了“自利”而努力,此時“小我”和“大我”是平衡的、互相關聯的。就是我的努力對自己有幫助,對別人也有幫助,就會形成良性互動。就個人層面而言,我認為真正的動力是一個人的內驅力,你實現夢想的愿望要很強很強。一個故事講蘇格拉底學生詢問成功之道,他帶著學生來到海邊,~直往大海深處走,不但不停步反而把學生的頭向下壓,學生掙扎著抬起頭,生氣地說:您不但不教我成功之道,反而要淹死我!蘇格拉底說:如果你想成功的愿望和求生一樣強烈,你一定會成功。
《銷售與市場》:您感覺自己成功了嗎?
張潘秀江:我對成功的界定是,有多少人的生活和生命因為你而得到改善。成功是自我完善的過程,而不是目的。Success is hidden in the journey。
溫暖的家庭、優(yōu)雅的外表、成功的事業(yè)、富足的家境、傳奇的經歷……這幾乎集合了在路上的人們所有的夢想。而張潘秀江卻在到達大家夢寐以求的目的地之后重新回到了路上。此時,她擁有了經歷巔峰體驗后對人性深刻的洞察,超脫了名利束縛的旅程,更加平和沉穩(wěn)。
這讓我想到,改革開放30年來涌現的成功企業(yè)家——當然,其中很多人在張媽媽眼里并不成功。當他們到達了當初設定的目的地,甚至超越了當初的夢想。那么下一站,該擁有怎樣的靈魂?
張媽媽說自己現在處于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仿佛之前幾十年的人生都是在為今天做準備。也許可以這樣理解:當“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合二為一,成功,才最終成為了可以享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