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榮 邱玉明
目前,我省一些地區(qū)正推廣一種玉米立體栽培模式。改種栽培技術是根據農業(yè)系統(tǒng)工程理論,按生態(tài)學規(guī)律,仿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高、低作物分層次生長,各居其位,各有所為;依據植物學原理,運用玉米和大豆高與低的空間差別,承先啟后,一地雙收;根據生物學特征,利用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性,使之共同生存,互助互利;按栽培學的規(guī)律,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壟臺、壟溝空間。巧妙運用水、肥、氣、熱、光能資源,配合良種、良肥、良藥、良法,使有限的土地發(fā)揮最大潛能。從而使玉米、大豆的生長、生育、成熟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
種植方式就是指植株在地面上的分布形式,主要指株、行距大小。一般中低產田種植方式采用等行距較多,一般60~70厘米,株距隨密度而定;高產田為了在高密度下改善玉米群體中下層光照條件,適宜采用寬窄行,大行83~100厘米,小行33~50厘米,或者比空栽培等。目前,生產中有以下幾種種植方式。
一、等行距清種
這是玉米大面積栽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種植方式。目前生產中行距多為60~65厘米,以62~63厘米居多。這種種植方式具有植株分布相對比較均勻,便于耕種與田間管理等優(yōu)點。無論耕作制度如何變化,這種種植方式基本不會有大的改變。
二、大壟雙行
就是在大壟上種2行玉米。大壟的壟距大小不一,多數在90~110厘米。也可以采用玉米大壟雙行覆膜栽培技術,這是一項增產幅度大、經濟效益高、增產效果穩(wěn)定、實用性強的栽培技術。這項技術的內涵和突破點:一是做大壟。將習慣栽培的65厘米或70厘米的小壟,在整地時變?yōu)?5.5厘米或105厘米的大壟;二是種雙行。在打好的大壟上,種植雙行玉米,小行距30厘米大行距67.5厘米;三是覆膜。在大壟上覆蓋一層寬度為75厘米或80厘米,厚度為0.006至0.008毫米的聚乙烯地膜。
除此之外,還要選擇適宜覆膜的高產、優(yōu)質、抗性強的品種,合理密植,增加肥料投入,精細管理等。增產幅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壟雙行的通風透光好于等行距種植,選用適當晚熟品種,增產潛力得以發(fā)揮;大壟覆膜增溫、保濕效果好,種植密度顯著增加,單位面積的收獲株數和穗數提高;還可以改變覆膜地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促進土壤養(yǎng)分的分解與供應,加速玉米的生長發(fā)育等一系列作用。在大面積生產中,有的地區(qū)將這種種植方式當增產措施采用。
三、雙株密植
雙株密植栽培,即每穴留兩株的栽培方法,一般行距50~70厘米,穴距40~70厘米,公頃株數5.7萬~7.05萬株,較常規(guī)栽培增加三四成苗。也可采用“二比空”雙株緊靠為最佳方式,即在小壟(原壟)的條件下種2壟空1壟,公頃密度在6萬株以上。要大小分級選種,做到勻籽下地。這是解決大小株,消滅三類苗的關鍵。以中粒種最好,可比不精選的種子增產24.7%。一穴下種二三粒。粒間不超過1厘米,這是實現緊靠的又一關鍵,以便解決“雙株”一個營養(yǎng)中心,保障同時獲得養(yǎng)分。出苗后及時定苗,選留株體均勻、健壯的緊靠苗,缺穴或缺株時,要1穴留3株。選地以平肥地最佳。施肥不低于常規(guī)栽培水平;病蟲防治等田間管理同常規(guī)。雙株密植栽培,能夠較好地解決密植與通風透光的矛盾,使玉米植株于四面通風的環(huán)境中,極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充分發(fā)揮密植的增產作用,一般增產20%以上。還可節(jié)省用種1/3左右,有利于保全苗,提高保苗率6%~8%,有利于集中施肥,發(fā)揮更大肥效;直接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省種、省工、增產上。
四、玉米間作
玉米與其他作物間套種,要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是有條件的,即間套種的前提是單位面積內兩種作物的混合產量應該大于或等于相同條件下清種玉米的產量;單位面積內兩種作物的總經濟效益大于或等于清種玉米的經濟效益。條件要求為肥水條件好,耕種水平高。在土質瘠薄、易旱的條件下,間作減產。技術要求為間套作面積內玉米密度要接近或等于清作玉米適宜密度,在玉米種植行上要增加種植株數。以玉米與小麥間作為例,米麥為2:1間作的,玉米行上株數應增加50%,3:1的增加35%,4:1的增加25%。小麥要寬播幅,如果是60~65厘米壟作的,小麥播幅寬以30厘米為宜。間種面積內玉米株數不夠,或矮稈作物播幅窄,勢必造成混合產量下降,這點在生產中必須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