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失語 象征
摘 要:星期五是庫切小說《福》中的一個主人公,他失去了舌頭,他的歷史也隨著他的舌頭一同失去,因為真正的歷史只來源于自己。本論文將星期五的經(jīng)歷和殖民地的歷史結(jié)合起來進行分析,深入闡述了星期五失語的象征意義。
一、失語的星期五
《?!肥菐烨械牡谖宀啃≌f,這部小說的一個主人公叫星期五,星期五是個啞巴。與英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小說《魯濱遜飄流記》相比較,《?!房梢哉f是對《魯濱遜漂流記》的大膽反撥與顛覆,因為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星期五并不是一個啞巴。庫切為什么要將他改寫成一個啞巴?他這個啞巴是怎么形成的?是先天造成的殘疾,還是后天人為造成的?這個懸念很能吸引人,小說就這一點如同抽絲剝繭般慢慢地交代出來。蘇珊·巴頓出海尋找女兒,途中遇到反叛的水手,然后她設(shè)法逃離了這些反叛的水手,流落到魯濱遜·克魯索(《魯濱遜飄流記》的主人公)所在的荒島上。在這里她遇到了克魯索和星期五。整部小說初看起來就是蘇珊·巴頓的手稿,全書除了第三章是隱含作者福幫她完成的以外,其他的仿佛都是蘇珊寫的。第一章來自于她給福的信;第二章是第一章的繼續(xù),也是蘇珊·巴頓生活的繼續(xù)。
克魯索在這里的行為絲毫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他對環(huán)境的支配也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計問題,他主要的事業(yè)就是開墾農(nóng)業(yè)耕種所需要的田地,清除田地里的石頭,然后搬運數(shù)以千計的石頭去造梯田,但梯田里從來沒長出什么??唆斔髟谶@里其實是一個沒落的殖民者的代表,盡管如此,他擁有對星期五的統(tǒng)治權(quán),星期五對他是言聽計從,他靠什么來管理星期五的呢?在蘇珊·巴頓看來,他采用的就是愚民政策。
蘇珊·巴頓發(fā)現(xiàn)星期五是啞巴的情景讓她感到很驚異。有天晚上蘇珊·巴頓為大家準(zhǔn)備晚餐,她讓星期五去拿“木頭”生火,星期五卻站著不動,克魯索發(fā)現(xiàn)后,讓星期五去拿“柴火”,星期五便乖乖地到柴堆那兒拿柴火了。原因是星期五能理解的單詞很少,少到連“木頭”和“柴火”這兩個詞都區(qū)分不開。蘇珊·巴頓問克魯索為什么不讓星期五多掌握一些單詞?克魯索回答道:“這里不是英國,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單詞?!备屘K珊·巴頓驚奇的是,當(dāng)克魯索命令星期五給蘇珊·巴頓唱歌時,蘇珊·巴頓并沒聽出什么調(diào)子來。在蘇珊·巴頓懷疑星期五是不是說話的低能兒的時候,克魯索讓星期五張開自己的嘴巴,里面除了象牙般發(fā)亮的牙齒外,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到??唆斔髯詈髮μK珊·巴頓說:“你看到了嗎?星期五沒有舌頭!”這就是一個懸念,星期五的舌頭哪去了?誰割掉了星期五的舌頭呢?蘇珊·巴頓和讀者一樣,對此懷有極大的好奇心,想了解其中的秘密。
蘇珊·巴頓于是向克魯索打聽,克魯索說是奴隸販子干的。克魯索解釋說:“或許那些奴隸販子是摩爾人,認(rèn)為舌頭很好吃,或許他們對于星期五沒日沒夜哭哭啼啼感到厭煩;或許他們是為了不讓星期五說出自己的故事:他是誰,家在哪里,如何被帶走的;或許他們將每個抓來的食人族的舌頭都割掉,以示懲罰。我們怎么會知道真相?”真相就是歷史,歷史被塵封著,了解真相就要拂去歷史的塵埃。而事實并不那么容易。
按道理說,作為其中的受害人,唯一能說出事實真相的就是他本人,但他本人被割掉了舌頭,這等于他失去了指證的能力,迫害者讓他失去這種能力,這也正是觸動人靈魂的地方。蘇珊·巴頓看著星期五嘴里沒舌頭,仿佛看一本書里面內(nèi)頁全是空白一樣,心里怪怪的,她有些不甘心,于是畫了兩幅畫讓星期五指認(rèn):
我舉起第一幅圖畫給他看。我指著滿臉胡子的人,說:“克魯索,主人?!蔽抑钢蛟诘厣系娜耍f:“星期五?!庇种钢鴪D中的刀子說道:“刀子。克魯索割掉星期五的舌頭?!蔽疑斐鲎约旱纳囝^,做割掉的手勢?!靶瞧谖?,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嗎?克魯索主人割掉了你的舌頭嗎?”①
蘇珊·巴頓采用小學(xué)生看圖識字的方法讓他指認(rèn),但她的努力并沒有喚起星期五的什么反應(yīng)。于是她又拿出第二幅畫,這幅畫里面的星期五手臂綁在身后,嘴巴大張著。畫里面拿刀子的人是個奴隸販子,刀子是鐮刀狀。后面有個摩爾人在搖著棕櫚樹作背景。蘇珊·巴頓再一次啟發(fā)他讓他指認(rèn)出他失去舌頭的事實真相:
“奴隸販子?!蔽艺f,指著畫中的男人,“這種人專門抓走小男孩,將他們當(dāng)奴隸賣掉。星期五,是奴隸販子割掉了你的舌頭嗎?是奴隸販子,還是克魯索呢?”②
星期五依舊是冷漠麻木的樣子,他什么反應(yīng)也沒有,眼神空洞無神。那么星期五為什么不配合,是不愿意回憶起那些痛苦的過去,還是本性就木訥笨拙?其實星期五被人囚禁,被人虐待,然后被人宰割,是一個非常痛苦的記憶,他不愿提及這些事情,重提等于揭傷疤,可對他的現(xiàn)實處境依舊于事無補。也許星期五希望那段痛苦的歷史連同他的舌頭一同失去。
一切努力沒有奏效后,蘇珊·巴頓想通過教他寫字對他進行啟蒙教化。如果星期五會寫字了,他不會說話,但照樣可以把自己的過去寫出來。于是她找了一塊石板和鉛筆,在上面教星期五寫字。但星期五在石板上似乎亂畫一氣,畫一些花葉之類的東西,蘇珊·巴頓上前仔細(xì)看時卻發(fā)現(xiàn),“葉子其實是眼睛,睜開的眼睛,每一個眼睛都長在一只腳的上面:一排排的眼睛都長著腳,成了會走路的眼睛?!碧K珊·巴頓從星期五的這個舉動中,解讀出他畫這么多的眼睛是渴望自由,渴望解放?!拔抑佬瞧谖逡氖鞘裁础K臀乙粯酉M唤夥??!?/p>
既然渴望自由,那么他有很多機會可以獲得自己的自由的,他卻為什么不行動呢?比如他躺在主子身旁睡覺的時候,完全可以趁主子熟睡時,拿石頭砸破他的腦袋。這樣他可就能結(jié)束自己的奴隸生活,一個人過著舒服的日子,什么事都不用做了??伤麑幙伤谥髯幽_旁的地板上,也不愿起來反抗。這正是讓蘇珊·巴頓難以理解的地方。
如果說星期五沒有一點反抗意識,那也是不對的。星期五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開始試著用他的工具來練習(xí)寫字。他寫出了幾頁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寫的都是重復(fù)的字母“O”。這個字母如果看做阿拉伯字母“0”的話,那么這個“零”就意味著“什么都沒有”。星期五的真正意圖是什么呢?是自己的未來是“零”,還是自己的過去是“零”呢?他想言說的東西,也許只有他一個人心里有數(shù)。
二、失語的原型
作者把星期五塑造成啞巴,顯然有著深刻的用意,啞巴代表著失語,代表著沉默。沉默的文學(xué)形象有著深遠(yuǎn)的歷史淵源。哈桑在著作《肢解俄耳甫斯:走向后現(xiàn)代文學(xué)》中,集中討論了希臘神話中俄耳甫斯的命運故事。俄耳甫斯是色雷斯的著名歌手和詩人,擅長彈豎琴和唱歌,是音樂與詩歌的發(fā)明者。他的歌聲能使頑石點頭,他的琴音能讓猛獸俯首,他所愛的女人歐律狄克也是被他的音樂所感動而嫁給了他。但是不久歐律狄克死了,俄耳甫斯悲痛欲絕,彈著琴唱著歌追到陰間尋找妻子,他唱得無比哀傷,連幽靈們都留下了眼淚,最后,冥后和冥王也無法抵擋他的音樂魔力,最終答應(yīng)他帶回妻子。但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回去的路上俄耳甫斯不得回望他的妻子,俄耳甫斯一直遵守這個約定。但就在快要到達(dá)地面的時候,他想招呼妻子快點跟上,一不留神回頭一望,歐律狄克又重新墜入陰間。俄耳甫斯痛苦不堪,他從此回避女性。色雷斯的姑娘邀請他參加她們的狂歡會,他拒絕了。結(jié)果色雷斯的姑娘們瘋狂地將他殺死,割下他的頭,把他的腦袋和豎琴一起扔進了赫布魯斯河,俄耳甫斯優(yōu)美的歌聲和優(yōu)美的琴音再也不復(fù)存在,他由此成為了沉默或者無語的象征。
哈桑借用俄耳甫斯的神話來象征后現(xiàn)代文學(xué)中的“沉默”主題。其實“沉默”代表著更為廣闊的表現(xiàn)范圍,伽達(dá)默爾在《無言的形象》中說:“當(dāng)我們說某個人物形象無言時,并不意味著他沒有什么要說。事實正相反,這種無言恰恰是一種言談。比如,口吃者的苦惱并不在于他無話可說,確切地說,他是想在短時間里說出太多的東西,卻又無法找到傳達(dá)出那些壓在心頭的事情的詞語。同理,當(dāng)我們說某人深受沉默或無言之苦時,絕不意味著他不在說。”
星期五是啞巴,他的啞巴源于舌頭的“缺席”,這種“缺席”不是虛無,不是否定生命,而是另一種生命,是包含著對個人及自由的肯定。星期五不能說話,但他能唱歌或者跳舞,唱歌或者跳舞也是對生命力的一種彰顯。蘇珊·巴頓第一次聽他唱歌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揚起臉對著星星,閉上眼睛,以低沉的嗓音哼起歌來,卻聽不出什么調(diào)子。星期五也喜歡跳舞,“穿上袍子,他竟然開始手舞足蹈,我從沒見過他這副樣子”?!八瓦@么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轉(zhuǎn)啊轉(zhuǎn),既不覺得累也不覺得暈。到了下午太陽西斜時,他又將陣地轉(zhuǎn)移到客廳,因為客廳的窗戶面向西邊,他就在那里跳舞。”星期五跳舞的時候很盡情,很投入,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他以前的麻木遲鈍全然不見了,他找到了他的情感宣泄方式?!安贿^蘇珊也發(fā)現(xiàn)了:星期五除了被割去舌頭,他還遭受了另一處更為殘忍的殘疾——閹割?!雹墼谛瞧谖逋槲璧傅臅r候,他寬大的白袍飛舞起來,暴露出他身體的那個地方一無所有,蘇珊看到了這一點。
三、失語的象征意義
星期五不但舌頭被割掉,而且還被“去勢”,被閹割,星期五其實就像一塊殖民地一樣,被殖民者任意肢解,由此看來,星期五的象征意味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上,象征是優(yōu)秀藝術(shù)作品不可或缺的特征。18世紀(jì)的劇作家席勒認(rèn)為:象征是一種暗示,那些不能也無法再現(xiàn)的東西只能通過暗示。他認(rèn)為象征或暗示是達(dá)到藝術(shù)理想化的必要途徑。人類存身于這個世界,總是不可能窮盡一切事情,永遠(yuǎn)都會有一些東西讓人們不可言說,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是可以窮盡的,正是在事物的無法規(guī)定和不確定性中,體現(xiàn)了人類在面對自身和身處其間的世界時的思想的無限和情感上的自由,但是人類希望言說一切不可言說者,因此借助象征形式,人們才能讓靈魂交流其最深邃又混沌的沖動。由此可以說,象征是人類必要的精神表達(dá)方式。星期五成為啞巴或者失語,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不知道從何說起,那樣的情況也只有沉默,沉默是眾多失語者的一種選擇。沉默是專注自我而與現(xiàn)實隔絕的意識,在孤立中,渴望虛無。
“星期五的象征意義就在于:代表著失去舌頭的這些人利益的歷史空白該由誰來填充呢?”④小說的第四章,星期五的象征意義愈加明顯。在這里,作者將星期五放到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觀照。根據(jù)小說中的描述,星期五已經(jīng)被歷史的泥沙所掩埋,于是又把他翻出來,想向他請教一些歷史真相,但他發(fā)出的聲音很微弱:“他的嘴張開了,從里面緩緩流出一道細(xì)流,沒有一絲氣息,就那樣不受任何阻礙地流了出來。這細(xì)流流過他的全身,流向了我,流過了船艙,流過整艘船的殘骸,沖刷著懸崖和小島的兩岸,朝著南方和北方,流向世界的盡頭?!?/p>
星期五失去舌頭的真相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謎,星期五個人的歷史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殖民地的歷史。西方殖民者在征服南非這塊土地的時候,野蠻地廢除了當(dāng)?shù)氐恼Z言,采用占領(lǐng)者的語言,當(dāng)?shù)厝耸チ俗约旱恼Z言,他者的語言又不能熟練運用,自然地就處于失語狀態(tài),自己的思想和愿望不能得以很好表達(dá),即使表達(dá)出來,也是很微弱的,如同星期五嘴里發(fā)出來的聲音一樣。
“在某種程度上,庫切是想通過這部具有政治象征味道的作品,對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摩擦,對反種族歧視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雹葑髡咴谶@種“星期五是一個失語者”的符號化的闡釋中,不由自主地會讓人聯(lián)想到一句話:人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發(fā)。那么星期五最終的情形是個什么樣子呢?作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通過象征手段,作者已經(jīng)清晰地讓人感受到:“他作品中人物的消極狀態(tài)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性格造成的,同時也是人對壓迫的最后反抗,是在消極狀態(tài)中進行的抵抗。這種反抗本身是可敬的,在這些沉默的人們身上蘊含著讓人震撼的巨大力量?!雹迒尉瓦@些,作者的目的就達(dá)到了。
(責(zé)任編輯:水 涓)
本論文系南通大學(xué)校級課題《西方文學(xué)象征敘事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03040618
作者簡介:蘭守亭,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博士,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歐美文學(xué)。
①② [南非]庫切.福[M].王敬慧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59,60.
③ 段楓,盧麗安.一個解構(gòu)性的鑲嵌混成:《?!放c笛福小說[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04,(04):54.
④ Peter E.Morgan. Foes Defoe and La Jeune Nee: Establishing a metaphorical [J]. Critique35 ( Winter 1994),90.
⑤ Julian Gitzen. The voice of history in the novels of J. M. Coetzee. [J].Critique35(Fall 1993),14.
⑥ 愷蒂.自我放逐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J].南方周末,2003,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