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松濤
著名畫家李可染要求自己作畫的格言是:“要珍惜寸紙如寸金!要在一張最小的紙上,表現(xiàn)最大的世界?!痹S多高明的畫家,可以用寥寥數(shù)筆,勾畫出花、鳥、魚、蟲等栩栩如生的形象。詩人何塞·馬蒂也說過:“寫作的藝術(shù),不也是凝練的藝術(shù)嗎?”故許多作家把凝練的文章同豐富的生活,比作蜜糖同花的甜液之間的關(guān)系,一朵花的甜液,甜味一般,而把許多花提煉成蜜糖,甜味就強烈了?!耙蝗~落知天下秋”,何等凝練的藝術(shù)!一葉之小,足以揭示秋之即至?!耙蝗~”是不能與“天下秋”相比的,其間巨細之差難以數(shù)計,然而天下之秋色。卻無不呈現(xiàn)在千千萬萬種具體而微的形象之上,這便是以簡馭繁,以少總多的藝術(shù)魅力。
教學藝術(shù)也是一種凝練的藝術(shù),是一種“尺幅表現(xiàn)千里”的藝術(shù),是一種“一葉知秋”的藝術(shù),是一種以簡馭繁、以少總多的藝術(shù)。畫家李可染認為要“珍惜寸紙如寸金”,我認為教師也同樣要“珍惜寸陰如寸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要以簡馭繁、以少總多,教給學生盡量多的知識,盡可能多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當代,知識信息增加速度加快,更新周期又相應(yīng)縮短,面對這知識信息猛增的浩瀚的知識海洋。我們是一勺一勺地灌給學生呢?還是“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顯然,更高明的做法應(yīng)該是后者,即在教學中應(yīng)該從大量的知識信息中舍粗求精,去偽存真,以簡馭繁,以少總多。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寫寥寥數(shù)筆、三言兩語就抓住事物的特點,畫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寫出精彩動人的文章,講出集中緊湊的好課。絕非輕而易舉,而是要靠深思熟慮,熟能生巧之后才能做到的。教師要想成倍地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果僅僅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卻不會以簡馭繁,以少總多,那么講起來就可能汪洋一片,無所輕重,既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如墜云霧中,不知所措。如果再靠“填鴨式”的滿堂灌或以“題海戰(zhàn)術(shù)”來取勝,恐怕難以解決問題了,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以簡馭繁、該繁則繁。簡則提綱挈領(lǐng)、要言不繁;繁則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盡。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以簡馭繁、以少總多”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文本,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提綱挈領(lǐng),點石成金
一篇課文要解讀的東西實在太多,如果主次不分,無所輕重,即使講得再全面再細致,難免讓學生“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汪洋一片,不知所措,更不知其所以。因此,只有從復(fù)雜多樣的事物中,從頭緒眾多的問題中,抓住本質(zhì),提煉深邃的思想,凝練的內(nèi)容,才能講出簡潔、集中、生動的好課,即提綱挈領(lǐng),點石成金。
例如《背影》這篇課文,感情豐富,主題深刻,如何切中肯綮地解讀,以簡潔的語言,清晰的條理,嚴密的邏輯性,花時不多就讓學生對《背影》一課主要內(nèi)容和深刻主題獲得完整明確的理解,不妨抓住幾處點晴傳神之筆的動詞講解。
“藝術(shù)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敝熳郧逑壬凇侗秤啊防?,幾處動詞,三言兩語,人物就躍然紙上。
為兒子送行,作父親的非要自己去替兒子買橘子。蹣跚的“走”,慢慢的“探”——因為父親年老而又肥胖。爬上月臺就更不容易: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身子努力的向左“傾”。這些連續(xù)的動作描寫似乎就是一幕電影的鏡頭,把這些“鏡頭”在腦中過一遍,就能感受到父親買橘子的艱難和付出的努力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guān)愛也就無以復(fù)加了。再加上這次特殊的離別,這滿載著愛與關(guān)懷的背影也就尤其沉重了。
記得上海著名教師馬骉先生教《背影》時采用虛實法。他簡捷地導(dǎo)人后。直奔主題,設(shè)問:本文有幾次寫到背影,哪一次寫得最多?然后緊緊抓住“背影”的描寫分析。而把父親“背影”以外的東西留給學生思考。例如:爬月臺的包袱(無形的)是什么,在課文中找。原來父親賦閑,奔喪,“我”讀書。用個成語概括即“禍不單行”,學生自然可以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補充”這些重要的“空白”,激起他們?nèi)ニ?、去想、去議、去求索、去歷練。也就可以“以少總多”、“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像這樣善于提綱挈領(lǐng),經(jīng)過仔細“挖掘”定能點石成金。這樣解讀,文本的內(nèi)容主題、人物性格不就清楚明白了?;〞r不多,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學生遣詞造句的寫作能力。
二推陳出新,水到渠成
推陳出新,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把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jié)合起來,在繼承中進行創(chuàng)新。
聞一多先生給他的學生講“婦女解放”問題時,講到婦女歷來地位低下,當即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奴”字,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講《木蘭詩》時,我們可以繼承聞一多先生的方法,并加以創(chuàng)新。如可在黑板上寫三字:“女”、“子”、“好”。古人造字很有意思:“好”,它最初表示的是女子的美,由此,由這個意義去揭示花木蘭的“美”。課文中對內(nèi)在的美表現(xiàn)得很充分:保家為國、不求名利、勤勞孝順、英勇善戰(zhàn)、喬裝機智。其實,這樣就把花木蘭的形象固定得較為僵硬,而忽略了她作為一個女性的美。文中這樣說:“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些文字中所要表達的是:作為一個女性有一種天賦的愛美天性。那迫不及待地行為,很容易看到她內(nèi)心換上女兒裝的狂喜。以至于“伙伴皆驚忙”了。這個地方充分展示出一個熱愛美、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熱愛安寧的女性形象。完整地說,花木蘭身上既有傳統(tǒng)女性的美,也有超出傳統(tǒng)女性的美。這個形象才完整、豐滿、真實。正是這樣解讀,一個集內(nèi)在美與外在美的花木蘭形象矗立在中國的文學史上。
讓學生從“女子”,“好”“美”去感受木蘭的完整的美——須眉般的陽剛之美和女性的柔美。這樣繼承了聞一多先生的方法,但在繼承中又有創(chuàng)新,增加了一個字,并巧妙地活用在《木蘭詩》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領(lǐng)悟,水到渠成地揭示出花木蘭立體“美”的形象。善于推陳出新,巧妙運用,直人關(guān)鍵,以少總多,因而顯得更具體、更豐富、更生動、更深刻。
單純的模仿,不可能生動自如,富有創(chuàng)造力,要模仿就必須注意高標準,善于琢磨,得其精髓。也要不拘一家、博采眾長并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和才能特點,熔百家于一爐,出吾體于眾師,然后才能層樓獨上,高樹一幟。誠如謝榛在《詩家直說》里所講:“若能出人十四家之間,俾人莫知所宗,則十四家又添一家矣?!币簿褪钦f,教師必須具有獨創(chuàng)性,善于推陳出新。同樣一篇課文的教學處理,各家皆有獨特之處,善突破和創(chuàng)新,則會水到渠成地收到別具一格的“新局面”。
推陳出新,不僅善推他人之“陳”出新,更要善于推己之“陳”出新。必須對自己有突破,有所揚棄,按畫家賀天鍵的說法就是“結(jié)
殼”與“摔殼”,“結(jié)殼”了,更要善于突破已有的“殼”即“摔殼”方能繼續(xù)提高創(chuàng)新。
三切出切入,稀能走馬
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別號“馬一角”或“馬半邊”。為什么他有這樣一個稱號呢?原來馬遠畫山,常畫山之一角;寫水,常寫水之一隅。如他的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個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了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為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余地。美國畫家安德魯·懷斯說:“畫面上表現(xiàn)的東西越少,觀眾接受的東西越多。”這一句話體現(xiàn)了藝術(shù)中的“虛”與“實”、“藏”與“露”的辯證法。其實書法上的“稀能走馬”,戲劇里的“潛臺詞”,電影里的“切出切人”……莫不如此。
教學亦是藝術(shù),在教學中學生并不喜歡那太實、太露、太煩不留給他們一點想象余地的教學,那種唯恐學生不懂不會,不管重點、難點還是疑點傾盆大雨式的“滿堂灌”,十有八九不成功。如果像馬遠繪畫那樣,在教學中,留一角“空白”,學生智慧的火花許多就會在這一角“教學空白”中點燃。
實有待于虛,而虛也離不開實,虛實結(jié)合,相生相得,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使他們?nèi)跁炌ǖ卣莆罩R和技能。
例如教朱自清的《綠》時,可以在分析第一段后,便直接人到第三段的分析,故意留下第二段“空白”,這一“虛”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學生不得不考慮:第二段在文章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各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一段中說“驚詫”于梅潭的綠,為什么不直接寫綠卻寫了梅雨瀑與梅雨亭……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文章的難點和重點。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去解決問題。也會達到“以少總多,以簡馭繁”的效果,這樣也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dǎo)作用。
魯迅小說《故鄉(xiāng)》共5045字,對于初中學生來講,也算得上“長篇”了,漫無邊際地分析,學生也許只能得到其十分之三、四,如何切人,如何讓學生透過眼前的一滴水去看到文字表面背后的世界呢?“我”回到故鄉(xiāng),眼里人、事、景、物不再如以前,已然“物非人非”。這不就是“變”嗎?
學生掌握一個“變”字,再由文中內(nèi)容補充“變”的原因,如何“變”等,把空白的地方填充,主題“求變”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一滴水——“變”,折射出整個社會生活。這樣的“水滴”是需要教師引導(dǎo)學生去尋找、感悟的。提取一個“變”字,猶如漁夫手里的網(wǎng)繩,提著這根網(wǎng)繩就收獲了所有的“魚蝦”。這就是提綱挈領(lǐng)的文本解讀,這就是創(chuàng)新的藝術(shù)。
創(chuàng)新解讀突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狹窄天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環(huán)境。在發(fā)揮教師主導(dǎo)作用的前提下,用課外的東西點燃思維的火花,充分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你在講解新課文時,就應(yīng)當用課文以外的知識的火花來照亮某些問題,也就是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源自于教師的創(chuàng)新教學。
語言的世界紛繁蕪雜,語文的天空絢麗多姿,如何選擇“一沙、一花”來培育學生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參天大樹。如何擷取“一抹流云”,妝點學生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多彩天空,教師必須善于取“滄海一粟”,借一滴水給學生折射出燦爛的語文世界;攬“浩史一瞬”教給學生以“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的語言知識與能力。在具體的語文教材處理當中,應(yīng)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善于深研細究,善于“精雕細刻”。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早已成為時髦而迫切的教學導(dǎo)向。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不妨在文本處理上做一些文章。以上所談,只是我教學中的點滴體會,未必得當,好在作為一己之見,也就不怕淺陋。敷衍成篇,以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