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旺
朱熹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四書集注·學而篇》)又日:“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同上)
要完整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首先要弄清“道”的含義。
“道”這個字的構(gòu)造,它是由“首”和“走”字旁組成的一個會意字。首是“元首”的“首”,首就是頭,本指“人的頭”。“首”是象形字,就是一個人的側(cè)面,上面幾根頭發(fā),畫出來就是“首”。修辭學上的借代格就是以局部代整體,“首”就代表一個“人”。旁邊加上一個“走”字旁,表示走路。所以“道”的意思就是“人行道也,人所行也”。人所走的路就是道,我們一般說“道路”,人所走的路叫做“道”,我們引申為“人應(yīng)該走的路”。
為什么能夠這樣引申呢寧因為“道路”原本就是從這里通往那里的交通路道,而這個“道”有一個特點,它是“一路通”的意思。如果是十字路、四面通,就叫做“衢”,所以“通衢”就是交通要道。要是八方通,就叫“逵”。而“道”就是“唯一的路”。從現(xiàn)實的“道路”,引申為天下的事情,都有它從這里到那里的規(guī)則,而規(guī)則往往是有其固定的程序。我們再加個“理”字,叫做“道理”。什么是“理”?“玉中的紋路”叫“理”。普通的石頭我們看不到里面的紋路,只有玉是透明的,我們可以看到里面的紋路,那一種“清楚明顯”的紋路叫“理”,也叫“理路”?!暗馈焙汀袄怼狈旁谝黄?,我們就更加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它一定要走的路,都有它的“道理”。
天下最高的道理,我們稱為“天地之道”,簡稱“天道”,就是宇宙的規(guī)律。人既生在宇宙之間,“天地之規(guī)則”同時也應(yīng)是我們?nèi)松仨氁勒盏囊?guī)則,所謂“以天道規(guī)范人道”?!吨杏埂飞险f:“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碧斓赜钪孀罡叩脑矸▌t,在人生成的時候,就置于人的生命當中,成為人生命的特質(zhì),這叫做“性”,所謂“天命之謂性”。率者循也,你遵循你的人性,也就遵循天性、遵循天道,遵循從天道而來的人性而行,就是“人之道”,所謂“率性之謂道”。但一般人往往不能按照廣大的、客觀的、光明的天道而坦然明白并自然實踐,所以必須要“教”,必須要有所修養(yǎng),所謂“修遭之謂教”。所以“教”的最初意思,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一個人能依照本性而行,回歸天德。
在這里,道是天理,是客觀的,道是絕對的。依照絕對而客觀的天理而行,謂之“行道”。德者得也,如果行道而有所得,那么就是有德之人。道德是說如果他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依照“天道之所命”“人性之本然”而走他的人生之路。如果不行道,沒有德,我們就可以說他違背天理,沒有盡到人的本性,他就不能成為一個“人”。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學者”意思就是理想中的學生、理想中的君子,是為了自己生命內(nèi)在的本性而做、而學、而成;“今之學者”是指現(xiàn)在受教育的人,他不是為了自己生命的本性而做人,而是為了給別人看,比如迎合師長的要求,迎合父母的期待,迎合社會的規(guī)范,想著別人一直在看著我,我就要做給他們看,這叫做“為人”。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當教師的就應(yīng)向圣人看齊,教育學生時以人為本、順乎天道,使學生“行道而有得”、“為己非為人”。
品德教育如是,作文教學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