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竹
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要求教師能夠采用切實可行的對策,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皵?shù)學教師不能充當數(shù)學知識的施舍者,沒有人能教會學生,數(shù)學素質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獲得的?!边@一點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诖耍n堂教學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如何在數(shù)學課堂上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更好地提高45分鐘課堂的教學效率呢?筆者從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談幾點看法。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數(shù)學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體學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下,主動地建構對客體(學習材料)認識的過程。
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教學創(chuàng)新,讓課堂生動起來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鮮明地指出:“改變課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眰鹘y(tǒng)的教學由于執(zhí)教者的“灌、填、送”造成了學生的“吞而不化,化而不解”的消化不良現(xiàn)象,“填鴨式”教學已顯然不合時代的要求,教師應改進教學,做到講解精當,講解中略有停頓,停得到位,讓學生參與觀察、比較、分析、猜想、抽象;設問思考,停得住氣,要讓學生擁有一定的時間思考,否則,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思維無法正常展開。課堂教學要變一言堂為多言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回答討論,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形成“學一講一練”和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教學思路,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局面,切不可在課堂上處處講深講透,讓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結論,缺少消化和悟的過程,做題生搬硬套,擅長模仿,不能“活”用知識,若學生沒有“生疑—解疑一省悟”的一波三折,即會造成知識的假性理解。新的教學模式應是“發(fā)現(xiàn)一釋疑一練習”,教者注重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教學,學生會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則明理的思維經歷,從而有效掌握知識,真正達到“學會”。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轉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積極的探索者讓學生“動”起來,具有主動參與意識,并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無論是數(shù)學概念、定理,例題教學和解題過程,教師都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鼓勵學生動耳,動口,動腦,動手,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體驗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滿足和愉悅??鬃诱f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作為一個啟發(fā)者、引導者,應為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內容巧妙設計問題,使學生產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積極進取狀態(tài),讓學生達到“憤悱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去嘗試,去猜測,去發(fā)現(xiàn),主動地探索,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引導探索,如先練后講、先試后導,即學生先通過嘗試練習,探索思考,然后教師講解引導獲得新知識;或先猜后證,即學生先通過大膽猜想發(fā)現(xiàn)結論,然后教師引導進行證明;抑或學生先動手實驗,進行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然后教師引導尋求結論。
教師還應改進課堂提問行為,使得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高密度提問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提問是引導和促進課堂上學生自覺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需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1)提問應適度,根據(jù)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選擇一個“最佳的智能高度”進行設問,使大多數(shù)學生“跳一跳,夠得著”;2)提問要精練扼要,言簡意明,不能模棱兩可;3)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該出現(xiàn)“被遺忘的角落”,問題有層次,要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運用夸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揚,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和積極回答問題的欲望。
另外,教師在授課時善問、巧問,緊緊抓住學生求知心理,精心設計提問方法,啟疑開竇,可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提問可采用以下形式:1)曲問,即變換提問角度,讓思維拐個彎,問在此意在彼,讓學生開動腦筋,通過思索才能回答;2)懸問,即通過提出懸而未決的問題,引出懸念,給學生造成一種躍躍欲試,急于求知的緊迫情境;3)逆問,即有意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以制造矛盾,引發(fā)學生展開思維交鋒,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4)梯問,即圍繞主題設計一個有層次、由淺入深、前后銜接、相互呼應的問題,誘使學生步步深入,拾級而上。
以上做法,還有待于廣大數(shù)學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地實踐探索。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遷安鎮(zhèn)成人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