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薩科奇玩“怠慢政治”,最終自己反被人“怠慢”。遙想5年前希拉克在諾曼底60周年會上,謙虛地請來了英女王,并一直陪在其身邊。女王檢閱過老兵后,傷感地說,我們越來越老了,這恐怕是最后一次參加紀念會了。薩科奇要是重溫女王的話,應當汗顏。
2009年適逢“英語區(qū)國家”軍隊為主體的盟軍發(fā)起“打敗納粹,解放法國”的諾曼底登陸戰(zhàn)65周年,由于二戰(zhàn)老兵在世者日稀,法方6月6日舉辦的周年紀念活動被看作是與60周年紀念同等重要的一屆??墒?,薩科奇總統(tǒng)最初的貴賓名單中卻沒有英女王,反而將二戰(zhàn)中期才加入對德作戰(zhàn)的美國當作主要伙伴,高調(diào)邀請奧巴馬出席。
對于“怠慢”英女王的責任,愛麗舍宮首先推給了布朗首相,說已經(jīng)邀請了英方代表,派誰來不是法方說了算;其次又推給奧巴馬,說主要儀式是在陣亡美軍公墓舉行,對該公墓擁有主權的美國才有資格確定邀請名單。薩科奇沒有明說的是,美軍在此役中陣亡2.9萬人,接近英國和加拿大方面陣亡人數(shù)之和的兩倍,《拯救大兵瑞恩》的戰(zhàn)爭場面就設在美軍負責的諾曼底“奧馬哈海灘”背景上,因此,突出“法美主軸”并沒有錯。
然而英國方面不作此想。代號“君主行動”的諾曼底之戰(zhàn),犧牲的12.2萬人中大部分都曾是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的子民。作為今天唯一參與過二戰(zhàn)的國家元首,女王檢閱二戰(zhàn)老兵是諾曼底登陸紀念的保留節(jié)目。一些老兵也以見到女王作為他們一生的安慰。如果女王都可以被怠慢,那么這個紀念會對于那些非美籍的老兵還有什么意義呢?
比誤會更深刻的是偏見。二戰(zhàn)后出生、年僅54歲的薩科奇,從心底里并不覺得昔日的大英帝國還有多少榮光值得紀念。有著“拿破侖情結(jié)”的他對英女王所代表的1815年6月18日打敗拿破侖的歐洲聯(lián)軍勢力記憶猶新,既然本屆紀念會沒有邀請法國1870年之后長期的敵人德國,那么與德國漢諾威國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動者德皇威廉二世有著深厚家族淵源的溫莎王朝的代表伊麗莎白二世,也沒有必要出現(xiàn)在他治下的法國。
薩科奇把“周年紀念”當成三明治中的夾心肉餡,只圖邀得美國總統(tǒng)赴法,以便打造自己“次位世界領導人”形象的意圖,一眼就被“60后”奧巴馬識破。后者明了薩科奇在G20倫敦峰會后私下嘲笑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多國領導人反被媒體曝光的糗事,知道薩科奇這次是想重修舊好,意想配合演出,但又不能太客氣,所以他此番訪法,是在6月3日起中東和德國之行結(jié)束后“順道”來會薩科奇;即便奧巴馬夫人從美國直飛巴黎,但奧巴馬的法國之行并未如薩科奇期待的那么熾烈。奧巴馬此行的高潮已過,其精彩演出應是在訪問埃及之時。奧巴馬在開羅“親伊斯蘭”的演講及煽情的個人經(jīng)歷描述,對伊斯蘭世界無疑是顆“催淚彈”,成為東西方媒體紛紛報道和評論的焦點,而非有名無實的“薩奧會”。
外交場合講究細致、禮讓、面面俱到。奧巴馬當選后給全球領袖遍打電話,還是漏了一些人,聽說印度人因辛格總理未接到電話“郁悶不已”后,奧巴馬立刻安慰說,早就打過電話,只是對方不在線。印度人聞之,“破涕為笑”??墒牵瞬皇怯《热?,薩科奇也不是奧巴馬。薩氏聽聞英女王被“怠慢”后,表面上說歡迎女王參加,可直到奧巴馬發(fā)話“樂見女王在場”,才發(fā)出邀請函。這更加惹惱了女王,其拒絕參加,改派查爾斯王儲赴會。查爾斯稱,因為諾曼底紀念本身很重要,他需要參加。言下之意,不是薩科奇重要,才決定參加。布朗的表態(tài)更叫“絕”。布朗說,他之所以來,是因為確認了奧巴馬要參加紀念會后才同意來的,也就是說,布朗是沖著奧巴馬的“面子”,而非薩科奇。
由于查爾斯王儲和布朗首相雙雙出席,再加上加拿大總理哈珀,英聯(lián)邦國家就占了半壁江山,一個事先張揚的法美峰會反成了陪襯。薩奧麗人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也話不投機,就土耳其加入歐盟和法國限制學生和公務員戴頭巾一事唇槍舌劍,之后奧巴馬更以行程太緊,要陪妻子女兒看風景為由,拒絕了薩科奇夫婦為之舉行私人晚宴的邀請。
薩科奇玩“怠慢政治”,最終自己反被人“怠慢”。遙想5年前希拉克在諾曼底60周年會上,謙虛地請來了英女王,并一直陪在其身邊,也請來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甚至德國總理也第一次參加了紀念會。當然啦,希拉克的“敵人”布什也應邀到場,但布什和希拉克都沒有提美國正在打的“兩場戰(zhàn)爭”。當時,女王檢閱過老兵后,傷感地說。我們越來越老了,這恐怕是最后一次參加紀念會了。薩科奇要是重溫女王的話。應當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