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榕
近期接連發(fā)生了好幾起中學生跳樓自殺的極端事件,孩子的離去是悲劇,在孩子決定離開這個世界時,沒有尋求最親近的人——父母的理解和保護,更是發(fā)人深省的悲劇。于是,不能不說說已被大家說得泛濫,而又難以做到的兩個字——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我個人的體會,溝通不是單純地說很多話,你說再多的話,孩子聽不進去,甚至反感,也是毫無用處的。溝通必須構筑于日常的點點滴滴,成為家庭成員彼此間的一種習慣。
我家的情況有些特殊。我在國外生活多年,并生了3個孩子。在兒子6歲,兩個女兒(雙胞胎)3歲時回到國內。我家的教育方式也有些特殊,在很多人看來,管教過于“寬松”,氣氛過于“民主”,對學習的要求過于“馬虎”,所以我自稱“另類母親”?;貒嗄陙恚殡S著孩子上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學,我這個另類母親做得并不輕松,面對各種壓力也搖擺、困惑過:這樣“另類”下去真的是對孩子好嗎?會不會耽誤了他們?現(xiàn)在我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
我覺得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平等,是和孩子共同感受喜怒哀樂。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們小時候看過的大量的動畫片,我都一起看過,有很多還不止一遍。而且,我不是勉強“陪”他們看的,是發(fā)自內心的愿意和他們一起度過這些快樂的時光。記得有一次,在小學期末考試的前一天,我們樂呵呵地看了一部動畫電影。在我看來,家人其樂融融的一刻比第二天多考幾分重要得多。當然這事不敢讓當時的老師知道。
隨著孩子成長,我一直這樣參與他們其中,所以,我們之間從來不缺乏共同語言,不會沒話說,直到現(xiàn)在。
但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只有平等還不夠,“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這話不能只是嘴上說說的,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對你有一種敬佩、尊重。我們家里有句常用語:“你以為媽媽是隨便當?shù)膯??沒這點本事怎么當媽媽?”這是我在孩子遇到難題,而我又能迎刃而解時調侃的口頭禪。后來,我一說個開頭,孩子就會笑著說完全句。但是,這里的“難題”只是指做人做事、生活中的難題,不涉及學業(yè)。因為我一直認為,課堂知識的學習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完成的。我不是老師,也不是老師的助教,我所負責的是家庭教育,更應該注重孩子的心智、性格、情緒等健全與否,而不單純是學校教育的延續(xù)。所以我從不陪讀,也不檢查孩子作業(yè),學習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來。說句讓老師不高興的話,十幾年來的作業(yè)小本子簽名都是“不負責任”的簽名。但是,我反復向孩子聲明過的“媽媽簽名是相信你,你自己要負責”。他們沒有讓我失望,我的“不負責任”培養(yǎng)了他們自己的“負責任”。我相信,當一個人被信任,尤其是被自己所熱愛的親人信任時,他是不會輕易背叛這種信任的。
說到這里,我想說一個看似和溝通沒有直接關系的話題——允許孩子失敗。只要大原則、大方向沒有問題,放開手,允許孩子失敗,允許孩子摔跟頭,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總結經驗,這種經驗叫做“直接經驗”,比從大人那里得到的“間接經驗”更能讓孩子受益久遠。這種做法也是我被指責太寬松的原因。其實這樣一來,會減少你的很多嘮叨,減少和孩子的矛盾沖突,溝通的渠道自然也就更順暢了。
另外,幽默是溝通的潤滑劑,贊美是溝通的催化劑。
如果不是今年3個孩子高考、中考都取得好成績,相信我的這些另類做法是沒有說服力的。說到底,現(xiàn)在衡量家庭教育的成敗與否,還是看考學結果,看學習成績。其實,只要父母能夠嘗試把家庭教育的重心多放在孩子情緒是否穩(wěn)定、心情是否愉快、心智性格是否健全上,不再兩眼只盯著學習,家里就會充滿歡聲笑語,溝通自然不是難題,孩子的學習也會有意外的驚喜。哪怕一時成績不好,也不要大禍臨頭,考學不理想也不是世界末日。
讓我們的孩子累了有個歇腳的地方,壓力大了有個放松的地方,心里煩了有個說話的地方吧。這樣的家,歡樂溫馨,充滿陽光,是孩子永遠的避風港灣。港灣里有孩子最知心的朋友、最堅強的后盾——家長。這里走出來的孩子,只會展翅飛向天空,絕不會縱身跳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