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玲 董 彥 何 晶 喬振棋
歷史學家王曾瑜有言:“一條貫穿歷代敗亡的基線,說來說去,只是‘腐敗兩字?!鼻宄滴趸实蹖ω澒傥劾粢幌蛲葱募彩?,唯對索額圖和明珠網開一面,因為要“用其所長”。乾隆皇帝懲貪殺了大批高官,卻對最大的貪官和珅百般庇護,論及古代的貪官每每多于清官一事,有“廉吏十一,貪吏十九”的說法,正因此,反貪之路,從百姓到帝王,從來走得艱難又謹慎。因其難,反貧者更令人心生敬意。岳飛對皇帝面奏: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栋鼈鳌份d有其治家訓典:“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p>
回顧建國60周年歷程,貪官不曾斷,清官不曾斷,腐敗不曾停,反腐敗亦不曾停。在香港,時時有人被請去廉政公署“喝咖啡”,杯杯咖啡中,蘊含了貪與治貧的較量。在內地,讓貪官痛恨但百姓深愛的制度是“雙規(guī)”,“指定的時間”和“指定的地點”給予百姓太多痛快淋漓的答案和新的期待。
貪者心存僥幸,期望一次次獲利并逃脫,治貪者想方設法,布下天網時刻守衛(wèi),這是兩者間萬變不離其宗的生物鏈條。再或者,我們將其回歸至最簡單意義的抽象,貪者猶如被罰獨自留在課堂的學生,而治貪者,是引領卻也在監(jiān)督他的老師。孩童時,怕波留堂,壯年時,怕被“雙規(guī)”,只是意義中,猛然少了份真純,多了些不齒。曾經被罰的學生,檢討內容何其單純甚至可愛,而被迫“留堂”思考的貧者與準貧者們,卻又是怎樣一個純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