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仁
陶淵明筆下描繪的桃花源到底有沒有?有,又在哪里?這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有十幾個地方爭說他們那里就是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
湖南西部的武陵地區(qū),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晉朝就過著如陶淵明在桃花源中描寫的那種美好生活,而且還有著和陶淵明所寫的一樣的崇愛桃樹、款待客人的習俗。東晉時,有文人劉敬叔在他的《異苑》中也記述了這里的情景:“元嘉初,武陵蠻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在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边@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簡直一樣。所不同的,一個是漁民,一個是獵戶。所以,武陵人說,武陵地區(qū)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湖南桃源縣的桃花源人說他們那里是真正的桃花源,1986年9月重陽節(jié)時,桃源縣人民還隆重舉行了發(fā)現(xiàn)桃花源1600周年的紀念活動。
最近,徽州學研究會秘書長方滿棠在對古徽州(今黃山市)的地理、人文、史料進行長期深入研究之后指出,今安徽黃山的黟縣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黟縣有一塊91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歷代文人都稱這里叫“舊秦村”,“桃花源”。人們要進入這塊盆地,須沿著一條名叫章水的溪流到漁停,然后穿過一個叫“桃花洞”的小洞。進了洞便可看到平坦的土地、整齊的房舍、潺潺的小溪、搖曳的桑竹,其景象和1600年前陶淵明描寫的完全一樣。可惜的是,這個“桃花洞”在20世紀50年代修公路時被炸開了。黟縣南還有一座叫武陵嶺的山和叫武陵村的村莊。當年陶淵明就住在離黟縣僅一二百里的地方,最近,人們又在黟縣發(fā)現(xiàn)了一份《陶氏宗譜》,至今黟具桃源洞一帶還有陶淵明的后裔,而且這一帶居民還保留著一些與《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樣的風俗,還喜歡在門楣上雕刻“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額。唐朝大詩人李白曾來過這里,并且留下了“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的贊美詩句。
由此看來,方滿棠的觀點倒是很有說服力的。
近兩年,四川省建委人士和有關(guān)專家又指出四川酉陽縣郊區(qū)大酉洞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專家們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并查閱大量資料,發(fā)現(xiàn)大酉洞的景觀幾乎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描繪的完全一樣,而且《酉陽州志》上也是這樣記載的。大酉洞內(nèi)有一小洞,相傳為“芷書洞”,洞內(nèi)有石桌石覺,洞壁上還有州牧羅升悟手書的“太古芷書”崖刻。據(jù)《酉陽州志》記,此洞是“秦有儒生數(shù)人,為避焚坑之禍褐”輾轉(zhuǎn)來此,住入其中的。當時的人們過著“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生活,這與陶淵明所記述的“先世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相一致。所以,四川建委人士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目前,酉陽縣正在大酉洞修建以“桃花源”命名的公園,并已收到國內(nèi)外的資助和投資。
此外,古代的海州即今連云港地區(qū)也有兩個叫武陵的地方,而且景致也很像陶淵明筆下描寫的桃花源。一個在贛榆縣沙河村,一個在宿城山西麓。所以,有人認為,陶淵明筆下的樹花源也可能是若干個景點的“合影”。
選自《科學奧秘周刊》